農村田地常見的昆蟲「扁擔溝」能食用嗎?怎麼製作?

66天天好心情66


扁擔溝,剛看到這個名字有點陌生,看到配圖才知道原來就是我們膠東地區的“雙門角”,但我們不是讀“雙門jiao”,而是讀“雙門jia”,它可真是我童年的回憶了。


扁擔溝的別名還不止一個“雙門角”,大概是因為它的額頭有兩個觸鬚,所以得此名。它還叫“磕頭蟲”,當你手掐住它倆大腿時,它會不停的前俯後仰,像磕頭一樣,不過那頻率是相當高了,一般人磕不了那麼快。比現在的孩子們幸運的是,我還有上山抓螞蚱的童年,什麼“扁擔溝”“香油壺兒”“大油螞蚱”“刀螂”我統統見過,我們統稱為螞蚱,不僅好玩,最重要的是好吃。


小時候經常去家住農村的姥姥家,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那時別說WiFi了,就連閉路電視也不是家家都有,抓螞蚱成了我最愛的“遊戲”,拎個礦泉水瓶,專門去野草茂盛的地方盯梢,扁擔溝最愛在豆地和苞米地出沒,秋天收豆子的時候最多,抓到扁擔溝先是一番“捉弄”,讓它好頓磕頭,玩夠了就拿回家做了吃,印象中好像也不需要洗,找塊空地燒點苞米秸,把腿一揪丟進火裡燒,那可真是純天然“燒烤”,以地為鍋,天為蓋,不放佐料,也香得要命。


好吃的扁擔溝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長大後再也沒有看到過,也沒抓過。


小十六123


農村田地常見的昆蟲“扁擔溝”能食用嗎?怎麼製作?扁擔溝,我們這俗稱“老扁”是一種農村田野非常多見的一種蝗蟲,老扁生長迅速,善飛翔,個頭碩大,成熟的老扁都是在十釐米左右的大小,顏色由全身翠綠和全身土黃的兩種顏色,老扁能吃嗎?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老扁不但好吃,還是螞蚱裡面口感最好的一種,扁擔溝學名叫做中華劍角蝗,也叫中華蚱蜢、東亞蚱蜢。也有叫做尖頭螞蚱等等諸多名稱。


老扁雖然善飛,但相對於別的螞蚱來講,老扁是比較笨拙的,是最容易捕捉的一種螞蚱,經常見到一隻大個的老扁身上會揹著一隻或者兩隻小個的扁擔溝,秋天也是最容易捕捉老扁的時候,這個季節是老扁產卵的季節,在草叢裡經常會發現扁擔溝的尾部正插在土裡,正在產卵的老扁,用手去捉,這時候老扁是一動不動的,不但容易捕捉,也是食用老扁最佳的季節,這個時節,老扁滿肚子都是籽、油,那是真的香啊。

過去的時候農忙之餘,經常會將捕捉到的螞蚱用狗尾巴草串成一串一串的,然後在點上一堆草或者秸稈,“那個時候不禁燒”,將這些捕捉到的螞蚱,有時候也會扔些紅薯、花生等等,等待火勢漸消,取出來食用,滿滿當當的鄉土氣息,是任何飯店製作不出來的味道,尤其是烤的扁擔溝,把尖頭拽去,拽掉頭的同時,也正好把肚子裡那一段黑綠色的腸子拽掉,放進嘴裡,焦脆可口,滿口生香。

現在製作扁擔溝的方法是更加豐富,不但製作方法豐富,而且還有專門養殖的扁擔溝,在任何季節都有出售,在飯店最多的是涼油小火慢炸,鹹香酥脆,確實是下酒的一道好菜,也可以串成串,和別的燒烤一樣製作,味道也是極好的,是營養豐富,富含諸多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的昆蟲,具有開胃健脾的功效。也可以爆炒,椒鹽,等等諸多的做法。


扁擔溝真的是一味很好的昆蟲,是完全可以食用的,關於扁擔溝的食用方法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美味的扁擔溝,你吃過嗎?


棒奔霸


好玩的問題:
(現在可以這樣吃)

小時候玩的動物啊。

"扁擔勾簸簸箕,你躲了我過去。"每人捉一隻。

我們捉住它後捏住雙腿,讓它身體竄動,玩得不一樂乎。往往是弄斷它的那雙大長腿。

其實他叫蚱蜢。歷史中有一個關於它的故事呢。

一日,一個綠衣人拜訪孔子問:"你是博學的人,我說一年有三季,別人非得說有四季,你給評評我說得對嗎?"孔子回答說"你說得對,是一年有三季。"綠衣人滿意而去。學生問孔子為什麼這樣回答。孔子說來者是蚱蜢,只活春夏秋三季,沒見到冬季啊。



這個故事也說明蚱蜢是個三季動物。和螞蚱一樣。



我們小時候淘氣,捉了螞蚱,蚱蜢,青蛙,魚等一樣燒了吃。當然是螞蚱好吃了。蚱蜢肉少。魚也好吃。

燒烤青玉米最好了。


(我們就是厲害,什麼都能吃,都敢吃!)


大美農村綠水


螞蛉、螞蚱、扁擔勾都是好吃的東西吶,肯定是能食用滴,而且不光是能吃,而且還好吃,特別是那些童年在鄉村中度過的朋友,一群光屁股小孩滿山抓扁擔勾螞蚱燒來吃的記憶,是絕對終身難忘的。

扁擔勾最好吃的辦法,就是燒,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燎熟,既然是野味,當然也是這種最原始最粗放的方法最好吃。記得那時候都是大家一起去抓,抓回來之後用一根細鐵絲從扁擔勾胸部的側面穿過,串成一串,彎成一個圈之後,再把兩頭擰緊固定在一個木棒上。用幹樹枝在地上攏一個柴堆,點著了火之後,就把螞蚱串放在火苗邊上烤。火苗上面是很熱的,一不留神就會烤糊,所以一定是放在側面烤。烤一會兒之後,螞蚱的翅膀、腿、頭就紛紛燒著變黑成了焦炭,這時候要不時地在石頭上拍一拍把焦糊的地方弄掉了,然後再接著烤。昆蟲幾丁質燒糊的香味極為獨特,伴隨著裡面蛋白質慢慢熟透後發出的焦香味,那種誘惑是燒烤大排檔所不能模擬的。

待到烤熟之後,串在鐵絲上的,就只剩下胸和肚子了,肚子是酥脆的,記得當時還要擼上一把蘇子葉,然後卷著烤螞蚱一起吃,那滋味,美啊!


東北爺們兒的廚房


農村田地裡常見的扁擔溝,是皇蟲的一種,我們這叫"雙麼夾"。它不但能食用,而且現在還登上了高檔宴席。尤其是那個雌的,個大,肉多,肚裡的籽多,特別好吃。雄的也可以吃,但是個小,肉少,肚裡又沒籽,口感沒有雌的好。


小時侯,跟著母親下地幹活,我和妹妹最喜歡捉扁擔溝,田間路邊,荒坡野嶺的草叢裡到處可見,捉得多了,用棵狗尾巴草串一大串,拿回家用開水一燙,把翅膀和頭下面的黑色條狀糞便消理乾淨,放上點鹽淹制一個晚上,第二天母親用油爆炸成褐黃色,吃起來外酥內嫩,味美可口,現在想起那味道還垂涎欲滴。不過現在種地普通使用滅草劑、農藥等,田地裡的扁擔溝已經很少了,既使超市裡賣的也是人工養殖的。再也吃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落英鄉間


農村田地常見的昆蟲“扁擔鉤”能食用嗎?怎麼製作?

“扁擔鉤”這種昆蟲,咋一聽真不瞭解,一看圖就非常熟悉了,不就是我們膠東叫它“雙眸蛺”嗎。 “扁擔鉤”這種昆蟲,在我們北方是很常見的,是蝗蟲的一種,它對許多農作物會造成危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使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都受到損害


記得小時候上山幹活,都會抽空抓一些昆蟲回家吃。當時生活條件都比較差,抓到昆蟲回家做著吃,那也算是改善生活,開了小灶了。到了山上,都會找一根長的老長的草,便開始抓,大家都會撥拉一下地邊上的草,先發現“扁擔鉤”,因為“扁擔鉤”它通體顏色和草一樣,都是綠色的。然後找那大的進行捕捉。捉到後就會掐去翅膀,穿在長草上。大家都相互比賽,看看誰捉的多。

回家後,小孩子會把“扁擔鉤”放到鍋灶裡,直接燒著吃,吃完後個個嘴上全是灰;再講究一點的,會放在鍋灶的鏫上,慢慢烘熟,這樣不至於全是灰;家裡條件好一點的,大人會把“扁擔鉤”再用水洗一下,在鍋裡放點油炸著吃。不管是直接燒著吃,還是用油炸著吃,當時那是一個香。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到酒店飯店吃飯,時常也會看到有“扁擔鉤”這道菜。不過現在那可是真的用油炸的,炸出的“扁擔鉤”再撒上一些作料,比過去好吃多了。 “

扁擔鉤”能食用,但對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山村梅花建議還是少吃。如果大家覺得對,請點贊和轉發。


山村梅花


中華劍角蝗,雌的個頭大,好吃,尤其是入秋帶籽的最好吃,雄的飛起來啪啪啪的,個頭太小,沒啥肉,一般都是吃雌的。做法無非就是油炸,火烤。捨不得用油也可以直接熱鍋燙熟,注意小火,否則容易糊。最原始的吃法就是點堆火,把蝗蟲扔裡面,等火滅了從灰裡撥出來吃。其實各種節肢動物都可以這麼吃,小時候常吃的棉蝗,油蝗,螳螂,螻蛄,蠍子,知了猴,油葫蘆,其中知了猴和油葫蘆最好吃,因為肚子裡有油。現在少多了,即使抓到也不太敢吃,農村用農藥和除草劑太多了。


電冰箱身材


我們這叫“擔杖”。絕對能吃,而且倍兒香。記得小時放羊,在苜蓿地裡一個“空兒”的時間能捉一挎包,這種好捉,它飛不遠。大蝗蟲不行,大蝗蟲能飛個百十米遠。有時直接來個燒烤,直吃的滿嘴黑灰;特別是母的,到秋後一肚子仔,烤熟後那味道;香極了。還有種吃法就是用鹽淹了,等想吃的時候控淨水;用油炸著吃也特香。說實話現在真少了,特別是城鄉接合部都快見不著了。那時的孩子們也“野”,現在七、八歲的小男孩你給他個蝗蟲;他能嚇哭了。


嘟嘟姥爺8


小時候經常抓來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撿一個罐頭盒子,鐵皮那種,當年非常多的,抓很多這種扁擔溝螞蚱,蓋子蓋住,火力一陣燒,然後扒出來,烤的紅紅的,頭揪掉,一口一個,咔嘣脆,雞肉味。。。也可以放在鍋臺上烤,差不多的。。。油炸太浪費了,不會那樣做的!!😍😍😍



寧波大智


人最生性,啥都吃吧,以前吃的非典來了,最近又有得超級細菌的,又有得炭疽病的,什麼都給吃滅絕了,人類也就沒多少時日了,大限已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心不向善,地球才變遷,以後的地球溫度越來越高,人是一點點見證自己的滅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