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第二個項羽的陳友諒,爲何卻輸給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

銳銳CC


說陳友諒為第二個項羽是相對朱元璋而言的,在元末明初農民起義中,陳友諒的實力確實比朱元璋強大的多,陳友諒不但有強大的船隊,而且他比朱元璋稱帝早許多,從另一方面說明陳友諒比朱元璋能力和實力大的多。陳友諒1360年在採石稱帝,建立大漢政權,世人稱之為大漢皇帝。只可惜他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朱元璋滅掉了。朱元璋是在滅了陳友諒,推翻了元朝統治,把元順帝趕到了北漠後,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了大明朝。所以說,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朱元璋為什麼能戰勝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呢?我覺得可以拿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相對照。陳友諒像當初的項羽,朱元璋像當初的劉邦。項羽有勇無謀,殘暴不仁,陳友諒也是如此。劉邦得天下靠的是蕭何、韓信和張良,朱元璋靠的是常遇春、徐達和劉伯溫。尤其是劉伯溫為他出謀劃策,十個陳友諒也不是一個劉伯溫的對手,陳友諒不失敗才怪呢?

陳友諒漁民出身,這一點不能和項羽相提並論,項羽乃楚國貴族出身。朱元璋放過和尚談過飯,二人這方面倒有幾分相似之處。

陳友諒的夢魘——龍灣之戰。

陳友諒稱帝后,他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上游,而朱元璋佔據應天位於長江下游。朱元璋知道二人早晚有一戰,但朱元璋遲遲不肯開戰,原因就是陳友諒的水軍太強大了,老朱這幾條破船還不夠陳友諒練靶子呢!

但是有些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一件事的發生瞬間點燃了戰火。常遇春是老朱的得力干將,但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殺降。明史記載,常遇春活埋了陳友諒三千子弟兵,這讓陳憤怒異常,於是率領他的無敵戰艦攻打朱元璋報仇。



▲陳友諒

朱元璋只能請來劉伯溫商議,敵人找上門來了,怎麼辦?

劉伯溫說:“我們假如和陳友諒在水上死磕,無異於以卵擊石,既然我們水軍不如陳友諒,那就不在水上打,逼他上岸,在岸上咱們說了算。”朱元璋一拍大腿,說:“君子所見略同,我也是這麼想的”。

朱元璋和劉伯溫一合計,決定先派康茂才與陳友諒聯繫,康茂才本是陳友諒的手下,後投奔朱元璋。按照朱的指示,康茂才時常接觸陳友諒,讓陳以為康是自己人。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寫信引誘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陳友諒只得退軍龍灣。

陳友諒的大軍剛一全部登陸,就進入了伏擊圈,朱元璋隨即發起了進攻命令,徐達,常遇春等大將率軍連番進擊 ,陳的軍隊倉皇之下,根本無法抵擋,紛紛向戰船奔去。不料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朱元璋大軍一陣砍殺,陳的軍隊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



這次陳友諒的失敗,完全是由於他暴躁和驕狂造成的,常遇春的殺降讓他怒不可遏,失去了理智,不加思索的匆忙開戰,驕狂的性格使他沒有仔細辨別康茂才反戈一擊的真假,這次陳友諒損失了兩萬餘人,朱元璋繳獲了不少戰船,補充了水軍力量。

決戰鄱陽湖,陳友諒命歸西天

陳友諒在龍灣失敗後,對朱元璋另眼相看,想不到老朱“扮豬吃虎”,陳友諒畢一役之功,欲在鄱陽湖全殲朱元璋。陳友諒製造了數百艘樓船。浩浩蕩蕩逼近了應天府,雙方在鄱陽湖擺下了戰場。

雙方來來往往均有勝負。就在陳友諒和朱元璋兩兩對峙時,陳友諒的得力干將張定邊,率領一支小船隊突然從軍中衝出,只奔朱元璋的旗艦。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是一次毫無徵兆的襲擊,要想救朱元璋已經來不及了。

站在船上張定邊看著越來越近的朱元璋,恨不得肋生雙翅飛過去,取下朱元璋的頭顱,好為自己的主人陳友諒出口惡氣。此時朱元璋的旗艦急忙轉舵躲避,誰知忙中生亂竟然擱淺了,旗艦動彈不得。朱元璋只能眼看著死亡慢慢臨近。

就在這生死一線,一個人給朱元璋帶來了一線生機,他就是牙將韓成。原來韓成長得有幾分像朱元璋。韓成說:“古人殺身以成仁,臣不敢愛其死,乃服上冠袍,對敵自投水中”。

韓成說:“人固有一死,有的人重於泰山,有的人輕於鴻毛”我要替皇上去死。韓成在船艙裡穿上朱元璋的衣服和帽子,然後出來對張定邊說:“我投水而死請你放過我的手下,”於是韓成替朱元璋投水而死。張定邊這才放緩了攻擊。

第二天,陳友涼看到朱元璋十分吃驚,才知道上當了。第二天同樣也讓朱元璋吃了一驚,原來陳友諒把所有的戰艦都連在了一起。就像當年曹操戰船那樣連綿不斷。這種壓迫感讓朱元璋幾乎無法呼吸。正在朱元璋一籌莫展之時。他的大將郭興獻策:“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敵也。臣以為非火攻不可。”我估計郭興看過《三國演義》,陳友諒肯定沒看過《三國演義》,否則他也不用連環計連起所有船了。

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命死士駕駛裝滿火藥和稻草的船隻,乘著東北風,向敵軍奔去,等到敵軍船下,所有的死士將燃燒的火把,火藥投向敵船。陳友諒的船因為連在一起,一船失火,禍及其它船隻,又一次火燒赤壁,鄱陽湖的天空染成了紅色。



終於,陳友諒支撐不住了,決定冒死突圍,朱元璋派船追擊,就在雙方激戰,難解難分之時。極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陳友諒在船上指揮時,一支流箭射來,穿透了他的頭顱,一代梟雄,就此煙消殞滅。

像項羽一樣的英勇的陳友諒,最後竟是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冥冥之中,或許真有天命。朱元璋能夠戰勝強大的陳友諒,到底是天意,運氣,還是能力,誰能說得清。


秉燭讀春秋


亂世梟雄陳友諒,勢必會成就一番霸業,前提是沒有朱元璋

這一點他和項羽很像,如果沒有劉邦....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陳友諒註定會失敗!

陳友諒作為大漢皇帝(自封),是朱元璋一生的敵人。但是,陳友諒註定是一個項羽式的悲情英雄

廣為人知的是他的無恥與血腥,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軍事天賦和治國能力

殺皇帝自立、打仗心狠手辣,從不講究誠信

而更多的關於他的事蹟卻被一筆帶過,卻難掩其英雄之處!

正如民國學者饒漢傑的一句讚歎:漢江先英,三楚雄風!

更加勵志的出身——比朱元璋還要低賤

他出身於沔陽一個漁民家庭,屬於朱元璋這樣的平民建了都會歧視的,而他的父親則是遠近聞名的上門女婿,陳友諒從小就受盡了白眼。少年陳友諒就這樣在歧視之下讀書習武,練就一身的功夫

同時,也就在這時候養成了狠辣的風格。後來,他參加起義軍造反,並認識了他的第一個伯樂倪文俊。這是徐壽輝的丞相,此時徐壽輝已然有廣大的底盤和極強的軍事實力

然而這個皇帝,卻一點都“不求上進”,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得帥,而且有一幫能打的好兄弟

比如趙普勝、張定邊,都是一定一的名將,不過這些人頭腦簡單,他們很喜歡陳友諒這個人,把他當哥們,可是他卻把他們當工具,來實施自己的雄才大略。

很辣的開始:他先是解決了自己的老上級倪文俊,然後又殺害了善良的趙普勝,最後以一柄鐵錘送走了他的皇帝徐壽輝,自此,他徹底登上了歷史舞臺

長江以南農民軍最強勢力——陳漢建立,皇帝陳友諒終於昂起了他的頭顱,“一統天下”的夢想之路開啟了

史書只記得他的狠辣風格,不仁不義,卻忽略了他強大的領導力。雖然他嗜好殺戮且毫無人性,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話不是沒道理的。縱然他弒殺領導,但駕馭部下的手段卻十分高超,如張定邊一生忠誠,甚至在陳友諒兵敗身死之時仍忠心耿耿。

他打造的那隻強大的隊伍,在當時民軍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時,卻紀律嚴明從不擾民。

湖廣地區在他的治理之下,一派繁榮景象,甚至於在他死後多年,位於武昌的墓地香火也從未斷過

“魔頭”陳友諒,其實是一個極具軍事天賦的天才,可評為一代梟雄

註定失敗的結局——註定朱元璋的勝利

陳友諒被各種野史描述為超級大魔頭,但事實上,在元末風起雲湧的動亂時代,他在治理國家統治百姓方面並無過錯,堪稱是深得民心。

而且強大的漢軍在他的指揮下縱橫江南,戰無不勝,實力也屬一流。只可惜上天安排了另外一個人,作為陳友諒的終結者出現,那就是朱元璋。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陳友諒再合適不過了

如若沒有朱元璋,統一全國的夢想或許就會實現了,只是結果總不是遂人意的,一個嶄新的“漢”王朝倒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而一代梟雄陳友諒也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有人說,朱元璋打敗陳友諒,是天意非人之過

一如: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爺選擇了朱元璋,你陳友諒再強也白搭!

但是,如果細緻對比一下這兩人的性情,就知道這勝敗的結果,絕非拼的是運氣,朱元璋能夠贏,是因為在兩項領導人的關鍵素質上,他恰恰勝過了陳友諒。高手過招,這看似點滴的差距,卻決定勝局

取捨與決定——陳友諒兵敗鄱陽湖

1363年,陳友諒起全國兵力決戰朱元璋,因垂涎其軍糧儲備,對洪都這個小城發動猛攻,結果是三個月仍未攻下,可謂是史上最慘烈的攻堅戰之一,精彩程度不亞於釣魚城對抗蒙哥

結果卻是,陳友諒三月仍未攻下,朱元璋得以喘息準備,而後才有了那場驚天動地的海戰。陳友諒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如果他選擇一鼓作氣向東進發,朱元璋很有可能會被一舉擊潰

因為固執和不懂取捨,陳友諒丟掉了最佳時機,也丟掉了自己的帝王之路。這不得不讓人嘆惋,陳友諒縱然用兵以奇襲著稱,卻少有棄子爭先的格局

與不懂取捨相比,陳友諒的判斷力也明顯弱於朱元璋。從容準備的朱元璋,帶二十萬精銳部隊與陳友諒決戰。而這場海戰足以載入史冊,堪稱赤壁之戰的翻版(有考證說,赤壁之戰的原型就是此戰,赤壁之戰為虛構)

鄱陽湖上,漁船駁船拼湊的小艦隊對抗陳友諒的三十餘艘鉅艦

一如《三國》對於赤壁之戰的描寫如出一轍,陳友諒步兵居多,遂以鐵鏈鎖之,形成連環

而在朱元璋火攻之下,陳友諒一敗塗地,被迫退守卻堅持不撤退。緊接著,在朱元璋的全力猛攻下,陳友諒兵敗身死

作為亂世梟雄,陳友諒有著寧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性格,這一點一如曹操,陳友諒也將這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只是,兩個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鄱陽湖上,已經面臨崩潰的漢軍,低落的士氣讓陳友諒難以接受卻又無可奈何。而且,已經沒有退路了啊

一日,他正在自己的旗艦之上督戰,一直冷箭刺穿了他的頭顱,那一刻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如此結束了自己的爭霸之路......

缺少全局的眼光,沒有取捨的胸懷,無論曾經多麼輝煌也枉然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若說朱元璋是個乞丐的話,那陳友諒也好不了那裡去,畢竟他也是貧農出身,就是一個打漁的漁夫而已。

只不過陳友諒的幸運之處,就是他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像朱元璋那麼坎坷。他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把軍隊裡的一把手給殺掉,然後做起了老大,之後陳友諒在採石磯宣佈登基當皇帝。

可以說,在當皇帝之前,陳友諒一路走來,一直都是順風順水的。

恰恰就是這種原因,給了陳友諒一種傲慢,自負的姿態。

陳友諒宣佈當皇帝的時候,走的並不是一步好棋,可以說他太操之過急了,畢竟那是天下根本就不穩定,更沒有統一,像朱元璋,張士誠等實力派對手還在呢。

當然當時和陳友諒爭奪天下的英雄也就是朱元璋一人而已,張士誠頂多算個暴發戶,沒有什麼大的野心。

所以,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沒有把張士誠放在眼裡。

陳友諒雖然勢力比較大,但是,他的陣營裡的人才遠沒有朱元璋手下多。這從陳友諒和朱元璋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中可以看出。

朱元璋隊伍裡有個叫康茂才的人,此人和陳友諒的關係不錯,朱元璋想讓康茂才假裝是陳友諒在朱元璋軍隊裡的內應,騙陳友諒走進自己的埋伏圈。

康茂才答應了,就寫了一封信給陳友諒,陳友諒果然沒有懷疑。

他率領大軍就來了。信中康茂才告訴陳友諒,兩個在某某地的木橋附近混合,然後打朱元璋一個措手不及。

康茂才說的混合的木橋的地點,陳友諒是知道的,但是,當他率軍來到這裡的時候,發現,這裡哪裡有什麼木橋呀,石橋到是有一個。

陳友諒當然不知道,在他來之前,朱元璋用了一個晚上就把木橋拆掉,然後新砌了一個石橋。

陳友諒像沒頭的蒼蠅一般,還找木橋呢。他很著急,地點也找不到,找不到那就意味著沒辦法和康茂才混合了。

就在他慌亂無助的時候,朱元璋的軍隊殺來了。

其實陳友諒一開始率軍來的時候,就落入到了朱元璋的包圍圈,只不過那時候朱元璋沒有出手而已。

這一戰不用說,陳友諒戰敗,而且損失慘重。此戰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龍灣之戰。

這一戰雖說是陳友諒失敗了,但是,這個仗根本沒有動搖陳友諒的根基,畢竟他的大部隊還在。

陳友諒和朱元璋的生死之戰是發生在鄱陽湖上,兩軍開打之前,陳友諒有給張士誠寫信,他是想聯合張士誠一起把朱元璋給滅了。

但是,張士誠不這麼想,他只想保存實力,當他的土皇帝。至於打仗,只要不打到他的地盤上,你們就是把天捅個窟窿,他張士誠也不會在乎的。

沒辦法,陳友諒只好靠自己的實力來戰勝朱元璋了。

鄱陽湖大戰,前期陳友諒一直是佔有先機的,因為他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輪船。可以說那時候陳友諒的輪船就好比現在的航空母艦,而朱元璋的船,頂多算是一個小漁船而已。

明白著這個仗,朱元璋想打敗陳友諒簡直是太難了。

但是,不要忘記朱元璋賬下的人才多呀,人才多主意就多。

這時候就有人告訴朱元璋,陳友諒的戰艦雖然所向匹敵,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我們不能打敗他,想打敗他不需要去和他硬碰硬,只要在合適的時間,放一把火,把他的船給燒了,不久行了嗎?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三國演義中的火燒赤壁,不就是用的這個計策嗎?

朱元璋聽後大喜,找了個對自己有利的天氣對陳友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陳友諒的戰艦也開始慢慢減少了,畢竟大火是無情的,一旦戰艦著火,整個巨輪很快就會被大火吞噬。

陳友諒軍中有一個人物叫張定邊,這個是個十分了得的人物,他僅靠一己之力,差點要了朱元璋的老命。

那時候張定邊駕駛著一艘小船向朱元璋的船隻靠近了過去,這一路走來,朱元璋的手下竟然都不是張定邊的對手,被張定邊打的是七零八落的。

眼瞅著張定邊就要到了朱元璋的船下,朱元璋很是驚恐,看來他今天要死在張定邊手裡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有一個和朱元璋長身材長的差不多的士兵,主動給朱元璋換了一下衣服,就這朱元璋最後才得以逃脫的,而和他換衣服的人,被殺了。

這一戰最終的結果是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大勝。

戰後張定邊帶著陳友諒的屍首以及陳友諒的兒子退回了老窩。

可以說陳友諒在敗給朱元璋之前,首先是敗給了自己,畢竟他上位不正,得不到將士的支持,僅靠一個猛將張定邊那還是遠遠不夠的。

你在看朱元璋的麾下,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太多太多的人才了。

所以說想擁有天下,必須先得的民心,正如劉邦和項羽一般。


史學達人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黃蓬(今洪湖市黃蓬)人,他和項羽的遭遇如出一轍,無論個性品行,還是性情特點都是似曾相識。

第一,靠才智而出人投地。

陳友諒和項羽一樣,都從小天生神力,擁有過人的本領,在戰場上往往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當然,這個項羽的勇猛的具體體現項羽要遠勝於陳友諒。畢竟項羽在整個楚漢爭霸中,幾乎是從頭到尾,每場大戰都是衝在最前面的。而陳友諒儘管也勇猛,但做為“君主”的他多半還是隱在軍中,“神龍不見首尾”的。


同時,陳友諒的出生也沒有項羽那好,他出身貧農之家,世代以打漁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好不容易在“貴人”的推薦下在元朝謀了個小官,卻遭遇了官場的“潛規則”,結果陳友諒一怒之下斬殺了頂頭上司,時正值天下大亂,他一不幹二不休,索性扯大旗走向了反叛元朝的道路,並且歸隊于徐壽輝的義軍麾下。

文武雙全的陳友諒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了義軍中的“二號首長”,並且幫助徐壽輝為江南地區的“土霸王”。可以說陳友諒起義過程,也和項羽是一樣的,曲折而動人。

窮極奢侈、心狠手辣,例如:鄱陽湖受挫被圍後無計可施,以殺朱軍俘虜洩憤。這種殘暴、無法剋制本身衝動的性格導致他缺乏人心擁護。

第二,因缺憾而失去人心。

一是弒主。   

陳友諒成為天完政權的“二號首長”後,為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窩裡鬥”的方式殘忍害死丞相倪文俊,從而達到了徹底“架空”主子徐壽輝的目的。後來,索性以欺騙的方式把徐壽輝騙到自己的大本營,然後以鐵錘殘忍地錘死了主子,隨後自稱為為王,國號“漢”,史稱陳漢政權。這個過程和項羽在入關中後,派人弒殺“主子”楚懷王如出一轍。這樣做的後果當然也是很嚴重的,弄得部下眾叛親離,人心惶惶。和項羽弒殺義帝后,不少將士轉投劉邦季一樣,陳友諒弒主後,不少天完將領如傅有德、丁普郎等因為寒了心,怒而轉轉投朱元璋去了。弒主是不忠之舉,這樣導致了陳友諒的聲望與日俱下。

而此消彼長,朱元璋因為善於用人,而且一直尊敬明上的主子“小明王”,因此獲得了良好的人脈關係和聲譽。

     

二是孤傲。     

陳友諒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他和項羽一樣,一方面是多疑,對部下總是“不放心”,怕他們擁有自己的勢力,怕他們奪權,怕他們謀反。總之,這一個怕字讓他更多的是防,為此,他牢牢地握著手中的權,讓部將的才幹得不到發揮。長此一往,也使將士們寒了心,或離去,或消沉,團隊的積極性和凝聚力、戰鬥力也就得不到發揮。

另一方面剛腹,他和項羽一樣,是眼裡揉不下一粒沙的人,只能聽好的話奉承的話,而不能聽好的意見和勸諫。陳友諒手下有員超級大將叫張定邊,他們兩人還在起義前就是結拜兄弟,舉事後,張定邊對陳友諒忠心耿耿,誓死追隨,獻言獻策,盡職盡責。但是對於鐵桿哥們張定邊的良言,固執孤傲的陳友諒往往是“塞耳不聞”。陳友諒和朱元璋PK時,朱元璋為了消滅陳友諒強大的水軍,採取了請君入甕的辦法,使出了反間計,派出原本是陳友諒的手下的康茂才詐降。陳友諒準備“赴宴”時,張定邊對陳友諒進行了生死勸諫,但陳友諒沒有采納,結果陳友諒中朱元璋的埋伏大敗,精簡水軍幾乎殆消滅亡。而與此同時,朱元璋及時組織訓練自己的水軍,被齊短板,不出幾年,就建立起了一支強大水軍。這也成了最終戰勝陳友諒的重要原因。

另外,還有偶然意外的因素所在。在鄱陽湖決戰中,陳友諒有幾次一舉殲滅朱元璋的機會,但陰差陽錯地錯失了,後來,朱元璋反擊時,陳友諒大敗後逃亡時,卻意外中了流矢而亡,使得他失去了“東山再起”和“捲土重來”的機會。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元朝末年的群雄爭霸中,陳友諒無疑是朱元璋最強勁的對手,沒有之一。那麼陳友諒是怎麼輸給朱元璋的呢?

性格決定命運。陳友諒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出身貧寒之家,他家裡是最低等的漁民,身上常年散發著魚腥味,所以陳友諒從下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和辱罵,這種環境養成了他暴戾、厚黑、兇殘的性格,在他的心中沒有道德、仁義、友情,有的只是權力和地位,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

陳友諒最初在縣衙裡當文書,當徐壽輝的軍隊來到他的家鄉後,他參加了起義軍。因為他有計謀,有文化,很快便得到了徐壽輝和丞相倪文俊的賞識。可是為了權力不顧一切的陳友諒先後殺死了這兩位提拔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殘忍的原始資本積累,於1360年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

在經過一系列的小打小鬧後,朱元璋與陳友諒終於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發起了決戰。相比而言,陳友諒是擁有者巨大的優勢的:兵比朱元璋多,訓練水平比朱元璋的軍隊高,此外還擁有者巨大的船隻,而這恰恰是朱元璋的短板。所以,戰爭的開始朱元璋節節敗退,太平失守後已經有很多人害怕了,他們主張撤退。這時候,劉伯溫站出來穩定了軍心,在龍灣這個地方,由於手下康茂才(雙面間諜)的叛變,陳友諒遭到了朱元璋的重創,七千餘人被俘,兩萬人被殺,陳友諒逃回到江西,這只是失敗的開始。


逃回江西后的陳友諒又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他殺死了平日裡對他忠心耿耿的將領趙普勝,這種行為讓他的手下明白了陳友諒是個背信棄義的人,是個殘暴無情的人,這間接導致了鎮守洪都的將領叛變,士氣受到嚴重影響。

最後的失敗是在軍事上。在鄱陽湖決戰中,陳友諒為了發揮自己戰船的長處,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朱元璋命令船隻裝滿火藥組織敢死隊衝向陳友諒的軍隊,再次上演了明朝版的“火燒赤壁”。

就在這屢戰屢敗的關頭,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將軍帶領自己的軍隊投降了朱元璋,憤怒的陳友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格殺勿論,而朱元璋卻下令優待陳友諒的俘虜兵放走。這個決定徹底摧毀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紛紛逃亡。

1363年8月,眾叛親離的陳友諒決定逃跑,可是朱元璋斷然不會放他走,於是率領十餘萬大軍追殺,陳友諒親自在船頭指揮戰鬥,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頭顱,一代梟雄至此謝幕。

陳友諒敗給朱元璋,軍事戰略上失誤是一方面,更重要也最根本的是人心所向。他的所作所為盡失人心,註定會走向失敗!


三爺觀影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18年”,死人無數,湖裡的魚多得隨便一棍都可打著好幾條……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義軍首領。  

都是投身革命後從小人物做起,憑著不俗的軍事才能,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都想推翻元朝的腐敗政權,革掉皇帝的命,自己來做皇帝。  

其實,朱、陳的鄱陽湖決戰,前後只不過經歷了一個多月,就決定了勝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開始,到10月上旬就結束了。  

然此戰役沒有18年,但這場水戰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與艦船之多,戰鬥程度之激烈,在中國古代水戰史上都是空前的,併為後來歷代軍事家所重視。   

然而,這兩支各自為政的起義軍隊伍,在一致反元鬥爭的同時,同樣為了擴充實力而互相爭奪地盤,兩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鏖戰。  

在鄱陽湖會戰中,陳友諒一敗塗地,突圍時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日後建立大明皇朝清除掉了攔路虎。  

那麼,陳友諒為什麼輸給朱元璋?這事要從陳友諒起義開始說起  

元朝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部將倪文俊,率紅巾軍攻克沔陽。陳友諒趁機起義,投軍在倪文俊麾下。因陳友諒能征善戰,深受天完政權首領徐壽輝的器重,不久便升任為元帥。  

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殺徐壽輝未遂,倉惶出逃,投奔至陳友諒帳下尋求庇護。陳友諒為表忠心,以便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就殺了倪文俊,割其頭顱獻給徐壽輝,博得了徐壽輝的信任。  

(首殺自己曾經的上司)  

之後,陳友諒大權在握,逐步控制了天完政權,並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以號令三軍。  

至正十八年五月,陳友諒覺得徐壽輝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便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口號,繼續反元鬥爭。  

(再殺器重自己的首領,薄情寡義)  

陳友諒所建立的大漢政權,是從徐壽輝的手中政變奪取的,大漢將士多數為天完政權舊屬,他們對陳友諒弒主篡權奪位的行為當然感到不滿。  

相持期間,由於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  

陳友諒惱羞成怒,他缺乏政治頭腦,靠殺俘虜出氣。朱元璋則送還戰俘,為戰俘治傷,並祭奠陳陣亡將士,以此收買人心。這樣,陳軍士氣更加低落  

大漢將士的相繼倒戈,大大地削弱了陳友諒的實力。一支離心離德、沒有凝聚力、眾叛親離的隊伍,是註定要失敗的。  

此外,陳友諒在戰術上與朱元璋相比較,也是相形見絀的。  

鄱陽湖會戰期間,陳友諒並沒有吸取“赤壁大戰”中火燒連船的教訓,竟然在湖面上聯舟佈陣,暴露出戰船機動性差、不利進退、分散困難等致命性的弱點。  

而朱元璋輕易地抓住了對方的弱點,並採納大將郭興的計謀,出動填滿柴禾、硫磺、火藥的火舟火筏衝撞漢軍船隻。  

風助火勢,一時火光沖天。大火燒燬漢軍戰船數百艘,燒死溺死漢軍不計其數。陳友諒也在突圍時被亂箭射中眼睛,箭頭深及腦髓,登時身亡。


看這五條


廢話不多,我們直接上乾貨分析!個人認為有三點是陳友諒一直輸給朱元璋直到最後失敗的原因!

一、多疑

陳友諒多疑,龍灣之戰,陳友諒親率十萬大軍,且自認為有內應,卻被朱元璋反將一軍,略施小計逼的從龍灣登錄放棄了自己的水軍優勢,從此元氣大傷!


二、志驕

陳友諒有小計,一代梟雄,卻不成大器!這是朱元璋給自己老對手的評價!說陳友諒一代梟雄,梟雄本質都有就是容易驕傲!那麼我就不得不又要說到龍灣之戰了,大家記清楚這場戰爭的發動時間-陳友諒控制天完政權七天以後。

也就是說七天以前剛剛把老闆徐壽輝幹掉,他就要指揮十萬大軍討伐朱元璋。自己的根基都不穩,軍心都不齊就出兵征伐,真逗!

三、氣小

陳友諒氣小,怎麼說呢?龍灣之戰是他和朱元璋最早的一戰也是繞不開的一場博弈。就好比,兩大幫派火拼第一場架打的是氣勢,誰輸了以後再較量就會慫一點兒。而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就是常遇春的手下坑殺了陳友諒的降軍,還放回去幾個告訴陳友諒(就是挑釁)

陳友諒一怒之下第三天就整備軍隊要討個面子。拜託你都不瞭解敵人就這麼衝動真的好嗎?

說來說去,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博弈總是也繞不來龍灣戰爭,然而無論如何,當世梟雄的殊榮陳友諒是當的起的!

想了解更多明朝朱元璋的奇聞異事,點擊關注,飄妹說歷史主頁更精彩!給你們一個麼麼噠!


小飄妹說歷史


將陳友諒比作項羽,確實挺恰當的,陳友諒確實是一個項羽式的悲劇人物。陳友諒同朱元璋一同起兵反元,就如同當年項羽同劉邦一起反秦一樣,劉邦一開始實力也是不如項羽的,但是最後劉邦卻打敗了項羽,這和陳友諒和朱元璋是一樣的。可以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陳友諒同朱元璋對峙於鄱陽湖整整18年,而當年劉邦同項羽對峙於鴻溝也長達兩年時間,最後都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而告終,且都是一方的領導人陣亡,然後戰事宣告結束。本來陳友諒與朱元璋是一起反元的起義軍,但是在擴充和發展的過程中,兩股勢力逐漸開始成為了死對頭,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兩人可都是想君臨天下的主。

最後陳友諒戰敗而亡,朱元璋掃除了最大的威脅,而中原地區也重歸和平,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繼續開始攻擊北元的戰鬥。不過在此時朱元璋也幹起了同劉邦一樣的勾當,那就是誅殺功臣,這朱元璋還真和劉邦的人生軌跡相同。朱元璋殺掉的功臣,應該是比劉邦還要多的。

而陳友諒為何會失敗,原因還真和項羽一樣,那就是陳友諒剛愎自用,不能知人善任,過度的、甚至盲目的自大。朱元璋則是知人善任,善於聽取屬下意見,收買人心的工作自然是朱元璋做的最漂亮,不過朱元璋也確實是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了,不管別人怎麼黑朱元璋,但是朱元璋許多政策在今日都有可取之處,朱元璋絕不是所謂的暴君。


小司馬遷論史


第一,陳友諒內部不穩。他太心急,在戰爭沒有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先做掉了自己的老大徐壽輝,自立為王。內部矛盾還沒有完全消除的前提下,他又發兵征討朱元璋,很多將領出工不出力;

第二,選錯了盟友。他盟友張士誠眼界太窄,也跟他不是一條心,就好像打群架,你衝了上去,自己隊友卻想看熱鬧。兩人相約東西夾擊陳友諒,張士誠怕梟雄陳友諒滅掉朱元璋後打自己注意,所以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沒出兵。朱元璋可以集中兵力和陳友諒決戰;

第三,第一次攻擊朱元璋中了反間計,被朱元璋打了埋伏。損失兵力不說,還被朱元璋繳獲了一批戰艦,從而擁有了自己的水軍,具備了和陳友諒抗爭的基礎條件;

第四,陳友諒錯失了戰機,在江西耽誤了太多時間,從而給朱元璋充足的準備時間;

第五,鐵索連環艦的戰術太無腦,最後被朱元璋火攻時無法迅速散開,導致全軍覆沒;

第六,老天爺也不幫忙,本來可以活捉朱元璋,卻陰差陽錯的讓人家跑了。本來風向不利於朱元璋放火,但決戰那天突然變風了;

第七,也是最要命的,作為主將的他在戰鬥中受傷了,軍心大亂,全軍崩潰。如果陳友諒不死,即使潘陽湖失敗,他依然有和朱元璋抗衡的本錢,至少朱不會那麼輕易地拿下武昌。


所以然者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一共產生了幾大勢力。到最後只剩下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幾大諸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兵敗。最後朱元璋奪得了天下,而歷史上再也沒有陳友涼的名字。

為何朱元璋能戰勝陳友諒呢?

1,陳友諒來位不正,當年他跟著大哥徐守輝,在幫助他地盤做大之後,陳友諒也成了2號人物。但有勇有謀的陳友諒並不滿足,他幹掉了徐壽輝,自己自立為王。但是,殺大哥自立,內部肯定矛盾重重,很多人只是表面服從他,這也造成軍心不穩。



2,陳友諒太驕橫了,他雖然有謀略,但這也是小技巧,朱元璋評價陳友諒,稱他為一代梟雄,但難成大器。因為他為人太驕傲自滿了,俗話說驕兵必敗,這也註定了陳友諒的結局。


3,陳友諒氣度太小,而朱元璋有大智慧。在與朱元璋的對壘中,陳友諒久攻南昌不下。他對朱元璋的俘虜應該是殺掉,而朱元璋則松還戰俘,並祭奠陳友諒軍隊的陣亡將士。二者相對比,導致陳友諒的軍隊不斷倒戈,最終離心離德眾叛親離,落得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