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人」是否該把豆粕採購上升到戰略層面?

在豆粕購銷行業,過去多數企業把關注重點放在銷售方面:組織龐大的銷售團隊、給予高額銷售提成、組織銷售培訓等等,公司效益確實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以2014年(基差合同放量銷售)作為分水嶺,繼續實行以銷售為主策略的企業,會發現賣的貨很多,但企業利潤並沒有相應上升,有時反而出現利潤下降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豆粕採購成本變動幅度增大,其波幅超過了飼料(豆粕)的銷售利潤,因此部分企業開始從銷售主導向採購主導傾斜,部分“豆粕人”開始把豆粕採購提升至公司戰略層面。

基差合同出現以後,多數企業或出於新奇,或急於鎖遠期貨源,或為穩定油廠代理地位,或多或少的都有接手。接手之後也曾嘗試過提前點價、做近遠月佈局,但在過去十多年的豆粕交易中,市場積累下來的是現貨操作經驗,用來運作基差合同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多數企業在基差合同上出現虧損。

今年突如其來貿易戰,清明節前我國第一次把大豆產品列入加徵關稅清單,市場主流急於鎖定遠期貨源,或採購現貨、或預定一口價合同、或點價基差,單邊現貨思維顯露無遺。而上游油廠在經過過去十多年國際貿易遊戲規則的行業洗禮後,擁有完善的套保機制,在下游激情采購時,通過套保獲取淡季利益,盈利豐厚。不論是上下游,還是同行間,都已經在比拼專業知識與專業人才的積累。

“豆粕人”監測到:去年上半年國內現貨基差最低曾一度下破-150元/噸,市場前期接手的基差合同大多在60-80元/噸區間,臨近月點價每噸的虧損在2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內,現貨基差基本處於倒掛現象,最低也曾到達-150元/噸……而在全國企業中,南方某集團在春節前點價了今年的基差合同,平均成本2800多元/噸,較同行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意味著該企業已將豆粕採購提升至公司戰略層面,同時也表明佈局點價的可行性。

在8月31日文《國內多地飼料爭相漲價,你有底氣不漲價嗎?》中,“豆粕人”監測到國內多家飼料集團爭相漲價飼料價格,漲價的主要原因是豆粕價格上漲。如果您的企業有能力把控好豆粕採購成本、或通過期現結合將高價基差化解於無形,那就能有底氣在多數飼料企業集體漲價的時候不漲價或少漲價,來擴張企業市場份額,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豆粕人”眼前是受中美貿易戰的牽動,實際上是企業原本的操作思路與人員體系不適應新的購銷模式。“豆粕人”改變不了形勢,但可以改變自己,加強完善內部操作體系、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招攬相關專業人才、提升對信息和數據的收集處理能力等,在行業洗牌與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所以親愛的“豆粕人”,已經到了把豆粕採購提升至公司的戰略高度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