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這個“誓死”一詞用的有些過分了,劉伯溫的政治遠見絕對不是朱元璋能比的,大家看電視也知道,明朝時期倭寇入侵頻繁,尤其是嘉靖年間,倭寇侵略達到頂峰,但是整個明朝都沒有有過去滅掉日本的衝動,這又是為什麼?難道就因為開國元勳劉伯溫的那幾條意見?今天小羽就帶大家瞭解下您所知道的“抗擊倭寇”。



一:劉伯溫為何勸阻朱元璋滅日本?他說了什麼?

14世紀初,日本也經過南北朝分裂時期,諸侯之間爭權奪利,而南朝封建諸侯失敗後就開始把目光瞄準中原王朝,他們派了大量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浪人來侵略明朝沿海邊境,可以說由北向南整條沿海線都存在倭寇,他們到處燒殺搶掠,朱元璋一怒之下決定出徵日本,可是被軍師劉伯溫勸阻了。劉伯溫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征戰日本的利弊。

(倭寇入侵沿海地區)

1.明朝根基不穩;朱元璋帶領的軍隊剛推翻元朝不就,百姓本就苦不堪言,軍隊更需要休養生息,此時去攻打日本可以說是極其不明智的。況且日本倭寇狡猾,地方勢力每次將他們打跑他們就開船到海上,沒過多久又偷偷跑回來,可以說防不勝防,所以如果要徹底擊打倭寇就必須耗費財力、物力、人力去造船,訓練海軍,這對當時的明朝來說是極其不划算的。


2.日本的地理位置決定;準確的來說當時劉伯溫朱元璋等人對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極為不屑的,再加上攻打日本先不說能不能打贏,時間肯定長,明朝根本拖不起,就算打贏了日本也很難控制,總之代價太大。

後來朱元璋認為劉伯溫針針見血,思慮周全,所以就放棄了,也就造成現在有人總是臆想如果當年滅了現如今強大的日本,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發生。

二:倭寇真的是隻有倭寇嗎?

我們看待問題總是很主觀,當時倭寇入侵不假,但是如果真正對明朝倭寇入侵整體事件比較瞭解的話,你又會有另外一種看法了,我也不賣關子,當時的倭寇裡面大多是民間海洋勢力,他們都是沿海商人,掩蓋自己的身份,可以說是他們對明朝沿海制度的一種反抗,因為他們的海上貿易被明朝限制,尤其是嘉靖年間雙方關係的裂變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朝的海禁制度讓沿海漁民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浙江地區反抗最為明顯,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當地漁民充當了所謂的“倭寇”和明王朝進行戰爭。




羽評郡主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他就開始派使者出使周邊番國,令其歸附。像安南等國是歸附了,但也有不服的,如高麗,對元朝念念不忘,打算跟北元聯合,跟明朝對抗,結果還沒出兵,高麗就被大將李成桂滅了,李成桂上書朱元璋稱臣,朱元璋賜名朝鮮。

除了高麗以外,還有一個很不安分的國家,那就是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南北分立,雙方經常開戰。

戰亂造成日本社會動盪,一些武士逃離日本,乘船來到了中國沿海,這些人當然不是來幹正當生意的,他們聯合本來就有的海盜,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倭寇之患自元朝開始,至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朱元璋為此甚為惱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軍力強盛,朱元璋又是馬上皇帝,對這個敢於鬧事的蠻夷小國非常不客氣,他的詔書是這麼寫的:“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朱元璋直截了當地給了日本國王三個選擇:臣服、不臣服待在家裡、來我這邊搞事找揍。

這封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日本國王良懷",也就是懷良親王手裡。這傢伙是給武將,脾氣火爆,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的詔書後。懷良親王當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

懷良親王的做法讓朱元璋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劉伯溫勸說的理由有兩點。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

二是天下初定,明朝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急需休養生息。若是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這一點,懷良親王也看得出來,他脾氣暴但卻不傻,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後,他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不冒險出兵。懷良親王也決定討好一下朱元璋,放還了被掠奪的明朝百姓。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很大,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要出征日本,懷良親王回書表示自己將積極備戰。

回書前段指責朱元璋你這麼大的地盤還想來搶我這麼小的地盤(關鍵誰搶誰啊);中段給自己壯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末尾扯一句講和為上。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個回書令朱元璋非常生氣,又起了征討日本的心思,但劉伯溫勸說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個貧瘠的小國還是別管了。

朱元璋仔細思考後,再次放棄了征討。

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對日本的征討,劉伯溫的勸說和國內的局勢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不願出兵征討,這一點從他後來留下的祖訓可以看出。

洪武末期,步入暮年的朱元璋擔心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所以將自己謹慎對外的用兵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

·祖訓首章》,其中有“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與之相應,朱元璋開列了15個亞洲鄰國為大明的不徵之國,日本正是其中之一。


平沙趣說歷史


在元朝之前,我們這個“一衣帶水”鄰居,一直臣服於我國。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派兵東征日本。結果,忽必烈兩次派出艦隊征服日本,都被颱風刮沒了。從此,日本就猖狂了起來,以為有“神風”相助!

明朝時期,朱元璋北擊蒙元,一統江山以後,想重新享受“萬國來朝”的盛世。於是,派出了兩名使者出使日本(東瀛)。



結果,日本人狂妄的殺死了一名使者,並讓活著的回來報信。朱元璋很生氣,彈丸小國,竟然蔑視天威,要發兵征討日本。
此時,劉伯溫覺得風險太大,還有元朝失敗的先例。於是,他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東瀛)四面環海,只能組建水師征討。而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宜勞民傷財出兵遠征。

第二,日本屬於未開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圖。甚至,有可能陷入勞師遠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東瀛)彈丸小國,物產匱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好處。勞民傷財的征服這樣的島國,得不償失。



第四,日本(東瀛)地狹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如,等以後明朝水師強大了,輕而易舉的就能滅了日本。

如果,劉伯溫和朱元璋知道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惡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滅了日本??


勇戰王聊歷史


說到朱元璋要打日本的原因,大家通過歷史書和百度都可以查到,當時元朝要打日本,結果沒有成功,朱玩璋建立了明朝後遣使者去日本要求進貢,可人家日本不旦不進貢,還將使臣及其他人囚禁起來,這便使得有意停戰的朱元璋大為光火,揚言要出兵攻打日本。

這時劉伯溫上前進言,前期經過和元朝的戰火洗禮,百姓己經民不聊生,如果此時再發動戰爭,無論是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是現在的朝廷所無法承受的。所以在朱元璋的怒火過後冷靜下來他便知道這個決定魯莽了。

此時的劉伯溫則表現出來非常善解聖意,他看出朱元璋心中隱隱有悔自己所做出的決定,但是君無戲言,於是便決定給朱元璋一個大大的臺階下。他首先上書陳詞表示日本人確實罪不可恕,但是目前的朝廷應該以修養生息為主,待自己實力壯大後再圖後計,如果貿然前去發兵,日本地處遙遠,各種補給沒有跟上,則可能對國家造成大的災難。

朱元璋見劉伯溫如此懇諫,甚合他的心意,於是裝作明君納諫的模樣,嘆息著採納了劉伯溫的意見,但是也立下了條例,以後無論何時都不允許倭寇來犯我中華!


小語談情


劉伯溫並沒有誓死阻攔,人家僅僅是提了個建議。朱元璋琢磨了一下:嗯,老劉說的有道理!算了,不去滅日本了。

話說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就派了使者去通知周邊的小國。日本、高麗、安南(現越南)、占城(現屬越南),這是屬於正常交接。告訴這些小國,改朝換代了,要知道現在的新老大是誰,以後別鬧事。

對於這些小國家來說,中國就是老大啊!也不管誰當大老闆,該孝敬孝敬,準沒事兒。所以,高麗、安南和占城都很配合。

到了日本這裡,就麻煩了。

那時候日本亂,南北朝時代,一南一北出了倆老闆。時間雖然不長吧,五六十年的時間,過了就是戰國時代了。但是當時這兩個“天皇”鬧得兇啊,互相不服氣。

朱元璋派的使團也不太清楚狀況,直接就去見了南朝的懷良親王。這個傢伙比較狠,脾氣很不好,喜歡打打殺殺的。總之,有點二愣子的感覺。

朱元璋這個人,理所當然的也看不起日本這個小小的島國,所以對他們一點都不客氣,說是使團,實際上是過去“下達命令”的。

朱元璋大致的意思是:你看看吧,現在是大明王朝了。你們這樣的小國,要有自知之明,趕緊過來稱臣納貢。老老實實我也不找你們麻煩了,要是太囂張,非要當倭寇,那就趕緊準備一下吧。大明朝的戰船準備好了,過去把你們全部抓起來!好好想想,別幹傻事兒……

這話說得很有個性,很霸氣。但是這個懷良親王不怕嚇唬,他一看這意思,看不起人啊!所以一時激動,把明朝使團狠狠削了一頓,殺的殺,打的打。

這事兒傳到朱元璋這裡,可氣壞了!給臉不要是不?我一定要去滅了你們。

然後,劉伯溫知道這事兒,就過來對朱元璋說:咱們剛剛立國,打了這麼多年仗,正需要穩定民心呢!再說了,雖然日本是小國,但是隔著海,路途遙遠,很麻煩的,還是別跟他們一般見識了。還有,我們也要吸取元朝打日本的教訓啊!

朱元璋一想,也對。當年元朝覺得日本不老實,於是派了不少人風風火火去打日本,奈何不熟悉水戰,又遇到了颱風,失敗了。

所以朱元璋決定,暫時不跟你計較了。



第二年,朱元璋又一次派了使團過去,再說說自己的意思。可是這一次,使團又到了這個懷良親王這裡。而且,最關鍵的是,使團代表姓趙……之前元朝有個叫趙良弼的使臣來過日本,因為和元朝幹過架,所以懷良親王很痛恨元朝。

於是,天真的他一聽使臣姓趙,就自然地聯想到了元朝使臣趙良弼……然後他一生氣,又要殺人!

雖然這事兒後來解釋明白了,但是朱元璋和懷良親王都有脾氣。朱元璋的信繼續鄙視日本,懷良親王也表達了自己敢打敢拼的勇氣。

朱元璋接到信,肺都氣炸了,真是活膩歪了,必須幹他!

(日本被列為“不徵之國”)

劉伯溫這時候出來說了,咱們現在也是內憂外患的。遠征日本耗費國力不說,真要是其他敵人趁機來騷擾,很麻煩的。

最關鍵的一點,日本那個島國,要啥沒啥,就算遠征把他們打服了,又能有什麼好處?

所以,站在當時朱元璋的立場上,確實是這樣,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伐日本的想法。

咱們現在知道是埋下了一個大隱患,那個時候,不管是朱元璋還是劉伯溫,確實沒想到。


七追風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有書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有意和東瀛日本開戰,為什麼劉伯溫冒死阻攔。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之後,便四處派使者去周邊國家要求進貢,其中一個國家便是日本。



當時的日本是南北朝時期,有兩個管事的天皇。明朝使臣到了日本之後分不清實情,把詔書迷迷糊糊地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此人是南朝天皇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俗稱:大老粗。


朱元璋剛剛平定全國,對日本的態度是非常不屑的,再加上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到中原王朝當倭寇,讓朱老闆十分不爽。因此朱老闆的國書寫的很不客氣,這直接導致了他派過去的使臣們有去無回。


朱老闆得知使臣被日本殺的殺、扣的扣,大為光火,大手一揮就要攻打日本。這時候劉伯溫聞訊趕來覲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日本原來被元朝忽必烈出兵討伐過,幾次都差點兒滅國,要不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有“神風”相助,恐怕日本早就不復存在了。


這次陛下派使臣前去,他們一定以為這又是蒙古人派過去的,自然懷恨在心。況且日本現在對我華夏還是心存敬畏的。而蒼天讓他們存在也是合理的。”



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話後冷靜下來,決定再派使臣前去說明情況,告訴日本,元朝已被明朝所滅,現在是大明朝要你們來進貢。


可是沒想到這第二封詔書又不幸傳到懷良親王手中了。這“大老粗”非常霸氣回覆到:“順你未必能活,反你未必能死,有本事就到賀蘭山前見一面,拼個高低,誰怕誰!”


朱元璋那是個暴脾氣,看到日本這話當時就坐不住了,說什麼也要教訓一下不知死活的日本。劉伯溫這個時候又出來諫言,但是朱元璋不聽,他認為保家衛國哪有不流血犧牲的道理,死幾個士卒對國家整體國力沒有影響,大不了就是多收稅款為他們發一些體卹金,反正還是百姓們買單。



劉伯溫覺得這次朱元璋心意已決,說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第二天,劉伯溫默默呈上了一份關於難民的奏摺,朱元璋看完長嘆道:“天下剛剛平定,百姓飢寒交迫,此時應該重在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不能因為一時之勇再添戰事了。”


最後,劉伯溫還是成功說服朱元璋放棄了攻打日本的念頭,並且令他告誡後世子孫,遇事切不可意氣用事,必須時刻防範東瀛小國,杜絕貿易往來。


後人們對劉伯溫冒死阻攔朱元璋攻打日本的做法給予兩種評價:



“挺劉派”認為,劉伯溫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和江山社稷,並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歷史證明,明朝的做法是正確的,東瀛小國彈丸之地,再怎麼折騰最後也將沉沒在歷史長河中。


“倒劉派”認為,即使當時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先謀劃攻打日本的事情,畢竟懷良親王的態度給出了非常危險的信號。永樂大帝時,鄭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師的實力。


因為劉伯溫這次勸阻導致大明朝始終沒有對日本這個危險的敵人動手,後來日本在中國沿海屢生事端,近代時期更是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苦難。


通過兩派的不同觀點,各位讀者大人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劉伯溫這個人,怎麼說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級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燒餅歌》號稱能夠預言後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兩岸統一都扯上了,不看燒餅歌我都知道兩岸快統一了!淨扯淡!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承認了元朝對中國的合法統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將周邊各國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在這一背景下,使臣紛紛從南京出發,來到周邊各國進行通報。日本也是目的國之一,可是日本人夠狠,二話不說就殺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滅掉日本。不過說實話,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做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識,估計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劉伯溫進行勸阻也不能說錯,以當時明朝百廢待興的國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見得能夠成功!

錯的是,劉伯溫既然能預言後世日本會殺掉數千萬中國人,竟然沒有提醒後人防備日本。而且,在劉伯溫的忽悠下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國,導致明朝永遠失去了滅掉日本的機會,這就更不對了!

正確的做法是,將滅日計劃後延,告誡子孫有朝一日一定要滅掉日本,以報殺我使節之辱。

實際上,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已經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艦隊如果東征,可以輕易將日本徵服。因為,這一時期不僅是明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節點。

當時,日本已經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人一樣拉一個打一個,讓日本列島提前進入內亂,就可以輕易將他們征服!


歷史風暴


日本,是我們扔不掉的鄰居,雖然一衣帶水,但是他在歷史上狼子野心長存,只不過古代很長時間打不過我們所以虛心學習,而一旦我們有亂,他們便會趁此機遇,兵戎相見!


明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尤其在中前期,彼時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定鼎江山,萬國來朝之際,朱元璋甚為高興,然而此時東瀛小國卻不識趣,派去的兩個使臣一個被殺一個送回來報信,此時的朱元璋龍顏大怒,一代雄主這肯定不能忍,於是打算出兵日本!

這時候劉伯溫問詢趕來,說是日本情有可原,因為他們以為這是蒙古人派過去的使臣,因為當年忽必烈出兵過日本,於是日本人懷恨在心,畢竟彼時日本人對於華夏正統還是心存敬畏的。



後來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臣東渡日本,說明情況,沒想到日本人又一次不識趣,拒絕朝貢,於是朱元璋再次大怒,然而日本人就是接到戰書依舊堅持下去,朱元璋真的要出兵了!

這時候,劉伯溫又來了,他知道皇帝大怒肯定攔不住,於是悄悄遞了個摺子,報告各地災民和北方戰事的情況,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有能耐,這一下,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了,畢竟能夠做開國皇帝也一定不是一般人。



劉伯溫趁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我們大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而北方蒙古沒有徹底平定,還有捲土重來的氣勢,而東邊的小國,一時成不了氣候,若是出兵討伐,必定要大肆建造船隻,訓練水軍,花銷頗大,而窮困島國有沒有什麼好東西,打贏了也沒有啥好處,相反會掣肘大明朝的發展。

經過這一番勸告,朱元璋冷靜下來,只能夠休養生息了,雖然後來朱元璋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但是仍舊告誡子孫謹防這東瀛小國。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潁州小史官


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討伐日本大致原因有三:其一、明朝初立國力尚弱,北有元蒙勢力反撲,內有經濟建設重任,因此不宜勞師遠征。其二、元朝多次征討日本皆失敗而歸,跨海擊敵非明軍所長,戰勝無得地之利,戰敗則有亡國之險。其三、儒家歷來不主張征討蠻夷,以擴張領土,以免增加國民負擔,窮兵黷武。


朱元璋要征討日本的原因也簡單,大體而言就是日本的懷良親王有不臣之心,且倭寇經常劫掠中國沿海地帶。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急於得到周邊小國的承認,有萬國來朝的盛世!朝鮮、越南、泰國等國都立馬錶態臣服天朝,唯有日本桀驁不馴,回覆朱元璋的國書如下: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朱元璋看了這日本國書十分氣憤,但在劉伯溫的勸諫下沒有出兵討伐日本,只是平定了沿海的倭寇。日本從此脫離中國的蕃臣序列,成為與中國名義上平等的國家。朱元璋沒有徵伐日本,讓日本自信心爆棚,從此有了吞併中國的野心。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後,豐臣秀吉組織大軍遠征朝鮮,意圖進一步攻滅大明。萬曆皇帝出兵朝鮮擊敗日本軍隊,但是明軍戰鬥力不比日軍強多少,從此日本更看不起中國!日本從明朝開始百年來謀圖我國,滅我之心不死,遲早中日還有一戰,到時定將日本打得服服帖帖!



大秦鐵鷹劍士


  劉伯溫的確是勸阻過朱元璋攻打日本列島。但至於說誓死就有些誇張了。

  朱元璋派使者曉諭“日本國王”:“不取締倭寇,就發兵把你抓起來!”結果使者被懷良親王砍了腦袋。

  明洪武元年(1368年)11月,初建的明帝國因被日本列島寇盜騷擾東南沿海,又不向取代元朝的明帝國朝貢。明太祖朱元璋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結果剛到五島地區就被倭寇劫殺。

  第二年,朱元璋再派楊載等七人為使,攜帶詔書再次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1336年-1392年,\t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傳承,是日本歷史上一段分裂時期)。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找到所謂的“日本國王良懷”(實際上是懷良親王,後醍醐天皇之子,日本南北朝時代南朝皇族中重要人物。擔任過徵西將軍,被尊稱為徵西將軍宮。懷良親王於1372年退隱,但當時九州大名在對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所以以後的“日本國王良懷”不是懷良親王本人)問罪,並要求日本朝貢。

  詔書寫的也不客氣: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懷良親王也不是嚇大的,看了詔書後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將其他五人殺死。第二年,明廷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這次懷良親王遣僧祖來到明朝,並送還被倭寇掠奪的沿海人口。但倭寇騷擾明朝沿海仍然不為改觀。

  於是朱元璋又在1381年遣使去責備“日本國王良懷”,並威脅將要出征日本。而“日本國王良懷”也不客氣,回了一封極具文采硬中帶軟的信:

  其中有:“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之語。令朱元璋大怒。便要征伐日本。

  此時謀臣劉伯溫勸道:元朝極盛時忽必烈三次征伐日本都為“神風”所阻,艦隊折戟沉沙,致使元朝大傷元氣;明軍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日本撮爾小國,四面環海,得之不足治。而今天下初定,百姓生活艱難,應休養生息才是。並呈上了一道難民的奏摺。

  朱元璋畢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再三權衡後決定吸取歷史教訓,與民休息,不再冒險出兵,並還把日本列入“十五不徵之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