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白起在陷害了趙國四十多萬人後,就一直託病不在上戰場?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白起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在秦國為將三十餘年,陷城七十餘座,殲敵近百萬,為秦日後一統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軍攻韓意欲奪取韓國的上黨之地,韓國勢弱便讓上黨郡守馮亭獻地於秦。然馮亭不願降秦遂將上黨十七城獻趙,趙孝成王欣然接受。此舉引發秦國不滿,秦軍隨即以王齕為帥攻趙,長平之戰由此爆發。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雙方為了取勝幾乎都動用了傾國之力。戰役初期,趙國主帥是老將廉頗,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趙軍屢屢失利,於是廉頗選擇固守以此疲敝秦軍尋找戰機,但趙孝成王對於廉頗之舉頗為不滿。

秦軍求戰不得、糧草不繼頗為苦惱,而趙卻有求和之意,秦國遂假意議和暗中強加了軍事準備。此後,秦施以離間之計成功讓趙國將主帥換成了趙括,同時悄悄將己方的主帥換成了戰神白起。趙括此人只會“紙上談兵”根本就不是用兵老辣的白起的對手。很快白起便用計將之前一直龜縮的趙軍調動起來,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秦昭王眼見天賜良機於是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馳援長平的秦軍。趙軍被圍後很快斷糧,主帥趙括想要強行突圍卻不幸戰死,剩餘的趙軍失了主帥很快便向白起投降了。面對四十萬趙國降卒,白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全部降卒坑殺於長平,此舉讓他在歷史形象頗有爭議,有人因此將白起稱為“人屠”。但不管怎樣,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的行為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白起兵分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之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他自己則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要一舉滅亡趙國。趙國恐懼於是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宰相范雎。范雎被趙者說服,便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議和,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同意韓、趙二國割地求和,不久下令秦軍撤回國內。白起認為范雎之舉讓秦國錯失了滅趙的良機,從此與其結怨。

秦趙兩國議和後不久,趙國為求自保背後小動作不斷,秦昭襄王因此憤怒於是準備再以白起為帥攻趙,但白起對此並不贊同。

昭襄王認為長平之戰時秦國國虛民飢白起卻不恤百姓之力請求增援兵軍糧以圖滅趙,如今秦國惜民養士蓄養國力實力大增,在這種情況下白起卻不同意攻趙的理由何在?

白起認為長平之戰秦大勝而趙大敗,趙人因此畏懼秦國士氣低落,彼時正是秦滅趙的最佳時機。但現在趙國已得喘息,國內君臣一心,國內的防禦比起之間有了很大的加強,除此之外趙國在外交方面還與燕魏結親與齊楚修好。如今趙國國內穩定,外有援助,攻趙之舉必然難成。

昭襄王不肯聽從白起的建議,多次欲強行令白起掛帥攻趙,白起不從對外稱病。昭襄王不得已只得任命王陵為帥帶兵攻趙人,結果白起的預言成真王陵攻邯鄲不克,昭襄王只得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秦軍。秦昭襄王又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但秦軍依然未能攻克邯鄲,不久之後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韓國乘機出兵奪回了上黨十七城市,邯鄲之戰秦軍可謂是大敗。

客觀上說,白起用兵如神,他對於戰爭態勢的分析和把握是準確的,秦軍邯鄲之戰的失利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是必然的。除此之外當然他之所以稱病不肯帶兵出戰怕也有對秦王之前錯失良機的埋怨因素在內!



通城丹妹


邯鄲之戰的失敗不能說是白起不去,或者說是王陵不行,只能說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時機還沒有到吧。可以看到秦昭襄王的能力還是有的,可以說就是他在位時期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局勢,前期雖然說在魏冉的掌握下,但是後期秦昭襄王也是做了不少事。就是在秦昭襄王的時候,秦國幾乎了已經是把所有的國家都打怕了,白起在伊闕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鄢城決水灌城淹死楚軍數十萬;在華陽斬首魏軍十三萬;在黃河淹死趙軍二萬;在陘城斬首韓軍五萬,長平之戰斬首趙軍45萬。這些都是正史上記載的。在此之後,魏韓已經是不敢和秦國打了,楚國也是衰落了,被迫動遷。趙國自然不必說了經過了長平之戰,自保都難了,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之後也是羸弱不堪了,燕國連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都打不贏,還能說什麼。可以看到這些都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的事,所以說秦昭襄王的能力是有的,但是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之後會打贏趙國隔六城以求和的要求。如果說是聽從白起的意思,長平之後一路東進拿下邯鄲應該是可以的,但是秦國卻不打了,過了半年之後才開始打邯鄲,這個時候已經是晚了。

其實到這個時候白起也知道邯鄲之戰秦國是必敗的。白起不去的原因很多,當然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想勸秦昭襄王不要去打趙國了,因為他知道此戰必敗,白起一生忠於的是大秦,而不是秦王。可以看到魏冉在下臺的時候,白起作為他一手提拔上來的人,可以說沒有魏冉的信任和提拔,也就沒有後來的白起,白起也是任何事都沒有做的,因為他知道秦昭襄王上臺這個是對整個大秦有利的。白起一生都在為大秦,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然是希望儘自己的努力來挽回這個敗局。其實白起去了邯鄲之戰也是必敗的,所以白起不去一是為了勸阻秦昭襄王,二是因為白起一生都不打無把握之戰,不然白起一生無敗績怎麼來的嗎?

可以說就是因為邯鄲之戰的失敗導致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大大推遲了。此戰秦軍損失近三十萬人,而且把長平之戰的戰果大部分都吐了出來,如果不是白起在長平殲滅了45萬趙軍讓趙國幾十年內無法恢復有生力量,那麼可能趙國也就此翻盤了。邯鄲失敗之後,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長平的戰果幾乎是被這一仗打沒了。


小伍講歷史


關於白起在長平之戰後,託病不再上戰場,我認為有這些原因。

首先,是秦國內部朝堂的猜忌。我們都認為白起出身平民百姓,是靠著戰功一步一步的才出人頭地的。其實,白起成為名將,除了自身能力,還離不開秦王贏稷的舅舅魏冉的提拔。白起成名後,自然對魏冉是很感激的。白起在很多地方,都是真心的幫助魏冉的。就連魏冉擁立贏稷為王這樣的政治冒險,白起都毫不猶豫的站在魏冉這一邊。



贏稷親政後,為了完全的掌握政權,與自己的母親和魏冉發生了矛盾,勝利的從母親和魏冉手裡奪取了政權,他對母親尤其是舅舅魏冉的打擊很是無情,對魏冉提拔的白起也是有大忌憚的。

所以,秦王由於白起的才能,而不得不重用白起,但對白起的猜忌也是一以貫之的。秦相範睢出於嫉妒,也處處幫助秦王壓制白起。

秦王極力培養提拔將領,以替代白起。比如,在長平之戰的初始,秦王就不願啟用白起,而是派出了年輕的王齕。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建議趁勢攻下邯鄲,卻被秦王給否定了。秦王在背後的猜忌,白起這樣的高智商自然是知道的。

其次,白起知道長平之戰後,六國團結起來,一致抗秦。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慘重,受到很大的損失。憑著長平之戰後的疲勞之師,秦軍是打不贏的六國的。出戰的話,大概率會輸的,從而讓自己的一世英名毀之一旦。而且,就是僥倖勝了,也只能招來秦王更大的猜忌。

所以,白起決定自己什麼都不做,託病不出。


德全不畏


白起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可以說他對戰爭的理解洞若觀火,長平之戰後一直託病不出戰是因為他不打沒把握的仗。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趙國非常害怕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白起認為秦國失去了最好的機會。當秦又打趙國時正好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秦就派其他將領,卻敗了。當白起病好了秦王讓白起攻打趙國,白起則認為秦多年征戰傷亡太多,國內空虛,如果諸侯援兵與趙國裡應外合必能破秦,所以不能發兵。後來就自稱重病,不願帶兵。事實證明白起的戰略是對的,後來秦軍敗,秦王遷怒,白起被賜死。

該打的時候你不打,時機不到你卻要出兵,

說到底就是白起的戰略跟秦王不在一個頻道上,白起認為秦沒有必勝的把握。


這隻就是個名字


不是陷害,只能說各為其主 當時的條件不具備大規模受降又不能放回去畢竟四十萬不是小數目。我想白起在做殺降之前肯定也是經過反覆考慮的 畢竟白起也是人是人終究會有七情六慾要說殺這麼多手無寸鐵的人對他內心沒有一點觸動是不可能的 。只是以當時的條件除了殺已經別無選擇了,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也損失慘重,放了之前的血戰犧牲就白費了 不放幾十萬人天天要吃喝拉撒實在供應不起,還怕時間長了會生變故 最終為大秦計所以只能殺了! 白起後來無罪被秦昭襄王賜死自裁的時候 留有一句話其身無罪但是因為坑殺趙軍獲罪於天。說明他是知道殺降是罪惡的 但是他身為秦軍最高統帥自然要為秦國為秦國負責 如此只能身不由己再怎麼不想殺還是得殺。所以白起是戰神的同時本身就是一個悲劇人物。


讓鮮血染紅最美的花


你這已經是兩個戰爭了。長平之戰,白起的目標是一舉攻克邯鄲,滅亡趙國,(所以也是為什麼全殲趙軍,不放回和不俘虜。),但趙國令蘇代遊說范雎,最終導致秦軍撤回。秦昭襄王也沒有采納白起繼續攻打趙國的計劃,說要給幾年修養。幾年後秦昭襄王決定伐趙,想以白起為將,白起讓為經過這幾年的修養,趙國不能打下,就報病拒不出戰秦王只能令其他人出戰,後來戰況果如白起所言,攻不下趙國。秦王又幾次請白起出山,白起都報病,這也導致了白起最後的自刎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