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吃一小勺癌細胞,你認爲會有什麼後果?有何依據?

陳琦


不會有啥後果。別說吃了,就算移植也沒用。

只要不是同卵雙胞胎這種情況,兩個人之間的組織是不能隨意移植的,不管是不是癌細胞,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免疫系統輕易絞殺,這是因為組織相容性(histocompatibility)不匹配導致的。簡單說,我們的組織細胞與我們的免疫系統之間有一套對話方式,這套對話方式讓免疫系統能檢查細胞是否正常,包括是否發生了癌變或者被病毒入侵。但在無意間這套識別模式,阻礙了組織和器官移植。順便也阻礙了腫瘤的傳染。


我的身體我做主

正是在研究組織和器官移植的過程中,人類才發現了組織相容性,這是經由20世紀許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將動物的身體是如何區別我與非我基本搞清楚。

1914年,有兩位科學家率先發現,如果將腫瘤移植到近乎純系的小鼠身上,這些腫瘤能夠茁壯生長,但如果移植到非純系的小鼠身上,這些腫瘤就無法生長並最終消失無蹤。

純系和非純繫有何區別?

純系是小鼠的近親交配系,通過大約20代的德國骨科交配(近親交配),最終讓有性生殖的動物的個體之間,近乎於克隆體,彼此的遺傳基因極其相似。而非純系的個體彼此間則有較大的遺傳差異。


通過研究這些純系和非純系小鼠的遺傳差異,最終人們發現了區別我與非我最重要的基因,將它們命名為白細胞抗原(HLA),這就是所謂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人類的HLA位於6號染色體上,這套系統目前已經發現有多達200多個幫助免疫系統識別外來入侵者相關的基因

圖示:HLA工作原理


細胞的HLA基因生產的蛋白質,負責將細胞內被摧毀的蛋白質片段送到細胞表面接受免疫系統的檢查。一旦免疫系統發現異常,那麼相應的細胞就會被摧毀。在身體看來這意味著該細胞已經被入侵了,通常是病毒。


但在組織或器官移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在細胞看來是正常的產品,但免疫系統不認可的情況,這和免疫系統識別我和非我的具體機制密切相關,就不在這裡展開了。總之,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與HLA基因一道,通過此種方式能識別出細胞究竟是不是我們自己的正常細胞,還是已經被病毒入侵的細胞。


三思逍遙


真是佩服能夠想象出這種“不正常”的問題。

但凡正常人發覺自己有了所謂的“癌”,就是五雷轟頂,就如墜萬丈深淵, 哪還有什麼心情去品嚐“一小勺癌細胞”?

細胞很小,但是細胞組成的“實體腫瘤(癌)”那可是實實在在存在,也能夠耳聞目睹,視力所及,一目瞭然;假如你沒有心理準備,剋制力不是那麼強大,見一見,看一看,估計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想之則欲吐,聞之則欲嘔。

一般惡性腫瘤早期和良性瘤都有一層薄膜包裹,現狀規則,邊界清晰,而惡性腫瘤中晚期,薄膜破潰,癌細胞各自爭先向周邊生長,形態各異而醜陋,實在是“慘不忍睹”。甭說吃,就是久視,也會讓你噩夢連連!(圖片來自網絡)

“一小勺癌細胞”是生吃還是熟吃?其後果都一樣——1.不會發生對機體的任何傷害。2.對食慾造成長久的打擊。3.對精神造成沉重壓力,會不會揹負“我會患癌嗎?”這種負擔,視個體承受力而異。

依據——癌細胞聽起來挺嚇人,但是經過嘴巴吃下去,它就是“一小勺食物”。1.同樣經過牙齒的咀嚼,胃的粗加工、小腸的細加工,結腸的再加工,後經直腸排出體外。2.僥倖繞過胃腸道屏障,進入肝臟,肝臟是一個巨大的解毒工廠,對它也是毫不客氣。3.人體防禦系統(白細胞、淋巴細胞)對其的圍追堵截。4.人體自身的排斥反應。

總之一句話,題目除了噁心人之外,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見腫消世界


僅僅是衛生問題而已,最糟糕的情況是埋下了誘發癌症的“誘因”,但不會直接引發癌症。

醫學研究表明,癌症是一種多因素、多階段及多次突變所致的疾病,除少數幾種單基因遺傳的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外,絕大多數不是僅由內因或外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內外因交互,共同作用的結果。

也就是說,吃下一勺癌細胞,也不能直接對癌症的發作產生什麼影響。

所有的癌症,均來源於機體的自身細胞。

癌症的形成,是源於一組不按身體需要而“失控”增殖的細胞。這些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組織完全不受機體的調控,也不具有正常組織的功能,它最主要活動就是不停地消耗機體的資源,擠佔空間並越來越快速的分裂增殖。這樣繼續下去,就將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癌症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以及免疫清除。

人的體內,存在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抑癌基因正常時起抑制細胞增殖和腫瘤發生的作用。

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因此,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多把“鑰匙”一起作用,才能啟動“癌症程序”;而“鑰匙”越多,啟動機會就越大。這些癌症程序一旦啟動,便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可以這麼理解,你吃下去的這一勺癌細胞,“可能”成為多把鑰匙中的一把,但肯定不是發揮主要作用的那一把。

很多人還分不清癌症和惡性腫瘤,難以釐清癌細胞的醫學意義。

從專業角度來看,癌症只是惡性腫瘤的一種,惡性腫瘤不等於癌症。

惡性腫瘤從組織學來源上,分為上皮性的癌和非上皮性的肉瘤及血液癌。也就是說,某人患癌症,指的是患上惡性腫瘤,這是一種泛指,而如果具體到某個部位的癌症,通常在某個器官組織後面追加“癌”或“肉瘤”的字樣,比如肺癌、乳腺癌,比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它們都是惡性腫瘤,但不一定稱之為癌。惡性腫瘤中一般癌是最多見,佔惡性腫瘤的80%以上,肉瘤和白血病的發生率較低。

也可以這樣理解,你吃下去那一勺癌細胞,就跟吃下一塊病死動物肉的本質是一樣的。

病死動物肉當然很糟糕,但它跟癌症沒有必然聯繫。


純鈞LHGR


眾所周知癌細胞是造成各種腫瘤、器官癌變的罪魁禍首,人們經常會談癌色變,因為一旦上患了癌症死亡率很高,即使治好復發的概率也很大,所有癌症通常是跟死亡掛鉤的。

題主問的問題是吃下一小勺癌會怎樣,首先是怎樣才能“吃”到癌,當然癌細胞是不會單獨存在,因此我的理解是可以吃患癌患者被切掉的癌變組織或被癌變器官(噁心心)。

那麼吃了會怎樣呢?會不會患上癌呢?我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正常人(指從口腔到肛門這段器官表面無損壞破損的且身體健康人)雖然吃了它但是並不會使癌細胞接觸到血液,是不會造成直接感染癌細胞,這和喝下艾滋病患者的口水不會感染艾滋病人同一個道理的(順便說一下艾滋病傳染途徑肛交行為大於母嬰傳播和正常男女性交的,原因是肛交會造成肛裂出血,而正常男女性交傳染概率最低,僅為1.幾)

以上僅是個觀點,如有存在錯誤歡迎指正!


愛玩tou條的小哥哥


有兩種可能,如下:

1.不知道的情況下吃下的話,會被胃酸幹掉。

2.知道的情況下吃下的話,可能會有精神病的症狀。由此大概率增加生病的幾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