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濰坊洪災核心區災後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當洪水褪去之後

50歲的壽光市營裡鎮李營村村民

孫久娥發了一條朋友圈:

“用了半輩子的東西,瞬間成了垃圾。”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壽光農村,被洪水浸泡的玉米地

家園被毀,讓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心憂,

“娘,咱們以後怎麼過?”

但此時此刻

這位土生土長的壽光農民表現出的

堅強讓人吃驚:“東西沒了,人還在

只要人在,一切都會有的。”

在大災大難面前,這句提氣的話,代表著濰坊災區群眾重建家園的態度。9月1日,科技日報記者深入此次受災的壽光市營裡鎮、紀臺鎮,昌樂縣五圖街道、高崖水庫庫區、鄌郚鎮等地,察看災情,採訪群眾,尋求答案:災難過後,當地農民受損情況怎麼樣?靠什麼重建家園?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描述洪災後的衝擊,50歲的李營村村民孫久娥禁不住抹淚,但這位壽光人很堅強,“再痛苦也要積極行動起來”

在採訪中遇到的人和事,勾勒出洪水侵襲下災區民眾的堅強一面。

降雨之害超出所有人意料

儘管距離遭受“溫比亞”颱風已經過去13天,但這位壽光市李營村村支書還清晰地記著8月19日的深夜:雨越下越大,很快沒過了膝蓋,他帶著村幹部每家每戶敲門喊話;實在不願意走的老人,背在身上往外趟……

第二天回到村裡,積水已經漫過腰部,低矮的房子泡在水中,椅子、桌子和死去的牲畜浮到了屋頂上,慘烈情景讓這位山東大漢掉了淚。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壽光市營裡鎮李營村村支書李江雲

向記者描述8月19日深夜大雨之後洪災到達的水位,大約1.5米深

一年前,38歲的壽光農民莊建奎放下運輸生意,貸款20多萬建起了兩個蔬菜大棚,沒成想在即將收穫的時候迎來了洪水;而同村人李玉三更慘,4600只鴨子還差六天上市,卻因為這場洪水遭受滅頂之災……

“摩羯”之後是“溫比亞”,一週內連續兩次颱風帶來的降雨之害超出了所有人意料,“沒想到”成了普遍的反應。正因為沒想到,才導致預防和應對上的倉促。僅壽光一地,就有10.6萬個大棚、2000多個養殖棚受災。在一些受災嚴重的大棚蔬菜生產專業村,戶均直接損失超過20萬元,嚴重者超過百萬元。

找到癥結才能“對症下藥”。作為農業遙感技術專家,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隋學豔研究員所在的團隊對壽光進行災後調研後發現:壽光受災農作物主要為該市南部的設施蔬菜、中北部的玉米以及北部鹽鹼地的小部分棉花。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9月1日的壽光,大部分洪水已經褪去,但小部分地區積水猶在;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壽光市紀臺鎮,大功率水泵仍在加班加點,將大棚裡殘存的洪水抽出來。

隋學豔認為,大部分農作物的洪水在3天左右基本消失,作物恢復正常生長;少部分被淹4-6天的玉米田,玉米根系呼吸作用受阻,導致植株萎蔫;溫室大棚蔬菜根系遠不及大田作物發達,且很多溫室剛完成了夏季高溫消毒,移栽了蔬菜苗,雖進行了緊急排水,但還是遭受了損失。

壽光是冬暖式大棚的誕生地,30年來已經將大棚技術更新到第七代。在紀臺鎮黨委書記劉玉玲看來,為了減少受風面積,增加地溫,壽光的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普遍採用了半地下下挖式結構。但“技術是把雙刃劍”,下挖0.7米左右的結構直接導致了大棚進水、存水情況嚴重。

面對嚴重災情,從政府到群眾,所有人都在行動。

搶險救災,無人袖手旁觀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9月1日的壽光,大部分洪水已經褪去,但小部分地區積水猶在;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壽光市紀臺鎮,大功率水泵仍在加班加點,將大棚裡殘存的洪水抽出來;更多的農民,正籌劃著自家的下一步。

而在受災相對較輕的昌樂,面對著沖毀的道路,塌陷的橋樑,進水的大棚,無人袖手旁觀,因為災後重建工作已經提上日程。

一條一千多米長的水泥路出現在昌樂縣鄌郚鎮高崖水庫庫區白塔原鄉農莊的地頭上,這是“莊主”王海建在暴雨過後剛修建的。因為他的32個大棚緊鄰洩洪河道,在後者被沖垮後,他的大棚幾乎“全軍覆沒”。在受災的第二天,高崖庫區黨工委書記劉鑫找他“談心”,王海建急得掉淚。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在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白塔原鄉農場,受損相對較輕的大棚內,農戶正在抓緊拔草及時補種苗子

劉鑫也急,但臨危不應慌亂。他告訴記者,濰坊市團市委系統捐獻的30多萬款項已經打過來,更多的籌集性資金正在解決,起碼讓受災的王海建感覺到,“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資金幫助之外,鎮技術員李寶臣出謀劃策,王海建決定改變種植模式,將以往的壟下種植改為壟上種植,這種“高起壟”的方式既能防澇,又能提高地溫。

凡事豫則立。那些事先有所準備的村莊在此次洪災中受損相對較輕。

記者拜訪時,43歲的壽光市紀臺鎮宋家莊子村村民趙秀華正在自家大棚裡忙碌。原來的積水都已排出,茄子秧苗長勢良好,讓她看到了希望。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早在8月19日第一場大雨來臨時,宋家莊子村支書張安明便力排眾議買來幾臺大功率的抽水機,並在大田裡挖了深坑供排水用;趙秀華自家也買了三臺水泵,最終保住了大棚裡的茄子苗。

在災難面前,如何變困難為機遇,化危機為轉機?這是山東省高層思考的問題。

早在受災後的第一時間,山東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便來到壽光,協調各方力量,指揮救災;無論是濰坊,還是壽光、昌樂,在災難面前反應是迅速的;在壽光街頭,那標著江蘇、河北字樣的消防車輛,是兄弟省份的馳援力量;而此時,全國各地的愛心物資還在源源不斷地進入壽光。

全力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記者在途中拍攝

在災難面前,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年輕菜農孟立文種了6個冬暖棚,在這次洪災中直接損失超過60萬元。然而,災難打不垮這個勤勞的壽光小夥兒,“咱有種菜這門手藝,咱靠著壽光這個大市場,只要全家上下勒緊褲腰帶挺過去,儘快恢復生產,俺就有信心把損失的錢掙回來。”

孟立文的信心源於長久以來壽光蔬菜的產業優勢。

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擁有四五十萬個蔬菜大棚,蔬菜面積近百萬畝,常年有四五千名技術員在全國各地傳授種菜技術;同時,該地遍佈著1100多家農業企業,貫穿於蔬菜產業從種子到市場的全鏈條,依附於壽光蔬菜而存在。

他們在災後的第一時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贈種子、種苗、農資、建材等救災物資給當地農民;而壽光農民的生產自救能力也不能低估,“一進大棚就知道菜怎麼種”的經驗確保他們能迅速恢復生產。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后重建:有人在,一切都在!

來源微博@一個有故事的蛋

在捐款捐物之外,有人看得更遠。西良農業科技公司當家人崔西良認為:“要及早準備建材和人力,以應對洪災過後農民的建棚潮,並以成本價為災區農民提供建棚服務,引導農民改變原先下挖建棚的習慣,推廣設施水平更高、抗災能力更強的新式大棚。”

“土地淹了,變成了新土;大棚淹了,那就升級改造;房屋塌了,那就重建新居。沒有什麼能夠阻擋災區人重建的步伐。”壽光市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而紀臺鎮黨委書記劉玉玲更認為這是壽光蔬菜轉型升級的機會,“我們的銷售、渠道、品牌都在,老百姓每人都是技術員;有技術便有底氣,只要人在,一切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