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廷寧願亡國,也不「立憲」?

楚子牛


如果慈禧知道自己死後還不到二十年,墳頭被人刨了,棺槨被人劈了,嘴裡含的夜明珠被人摳了,就連屍體也被人糟蹋了。她會反省自己在立憲變法方面的拖沓嗎?

不要做夢了,不會的!她一定會先讓侍衛砍了李鴻章和袁世凱的腦袋,然後指著他倆的屍體罵道:老孃是不是太給你們漢人實權派面子了!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改革,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就是權力的重新分配!進步的改革方式是放權,讓更多的人享受改革紅利;反面的改革方式是收權,把權力抓到少部分人的手裡。晚清所謂的預備立憲,就是後者。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國戰爭和洋務運動之後,以慈禧為代表的滿清當局為維繫其統治,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讓出了相當多的權力給漢人中的精英官僚。這種現象是不符合滿洲祖制的!回想當年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的時候,范文程、洪承疇這種漢人官員,他們有參加討論的權力麼?漢人就是家奴而已,不要蹬鼻子上臉。然而到了晚清,漢人已經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人了。比如慈禧還詢問過李鴻章,廢掉光緒你同意不同意?李鴻章表示,不同意!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要各省派兵勤王,結果東南各省督撫又是各種理由不去。



經過八國聯軍這麼一鬧,維持大清統治,控制大清軍隊的人都是漢人了。漢人官員的權力也可以跟滿洲貴族掰腕子了。慈禧也知道這不符合滿洲祖制的,但是她當時也沒有辦法,只能默許這種現象的存在。

當年慈禧放權給漢人,是因為滿人沒有控制江山的能力,只能依靠漢人幫她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曾、李、左、胡、張,這些漢人的精英還算是比較維護滿人的統治地位的,所以滿漢關係還比較融洽。當時,袁世凱和張之洞提了一些比較好的建議,比如廢止科舉、編練新軍、倡導工商、興辦學堂、改革官制、革新律法等等,慈禧都採納了。

然而在改革加深,當立憲要涉及到一些利益核心時,比如是否以立憲體制下的責任內閣制代替君主專制時,滿洲親貴們便立刻露出其猙獰面孔,原形畢露!載灃甚至在朝會討論時掏出手槍,打算直接斃了當時力倡責任內閣制的袁世凱。雖然最後載灃沒敢真的殺袁世凱,但也藉著袁世凱實力大這個藉口,請求慈禧罷了袁世凱很多的職務。

1906年,袁世凱被迫交出北洋四鎮兵權,辭去各項兼差,僅保留兩鎮;

1907年,袁世凱被削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職務,明升暗降為軍機大臣和外務尚書。

這也就是說,像載灃、載振、載澤這些滿洲的少壯派,他們理解的立憲,和袁世凱等人的立憲,在理念上是不一樣的!



因為滿洲貴族想搞的君主立憲制,是建立在滿洲人為統治者的基礎之上的。慈禧老太婆的威信太高了,她鎮得住所有人!而且她在平衡各方勢力利益訴求方面很老道。換而言之,袁世凱這些人在慈禧面前是不敢造次的。哪怕大清真的立憲了,也只是個形象工程,堵住國內外勢力的嘴而已,並不是真正要搞君主立憲。袁世凱甚至揚言,多等幾年也沒有關係。老太太一死,他就搞真正的立憲

當然了,慈禧老太婆也不傻。她在臨死前頒佈了一部憲法大綱,目的就是要幫助載灃這些滿洲親貴少壯派集權。因為老太婆很清楚,載灃這些人太年輕了,根本就沒有老謀深算的政治手腕。如果等自己死了,他們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所以慈禧頒佈的憲法大綱,實際上就是把立憲的主動權再搶回來!由滿洲人負責主持立憲,漢人通通滾一邊去。

於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頒佈了……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年8月27日),中國晚清政府頒佈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欽定憲法大綱

這部憲法由君上大權和臣民權利義務兩部分構成,參考了立憲國家中最保守的《日本帝國憲法》制定,並且還刪去了日本憲法中限制君權的有關條款

。說白了,這就是一部為滿洲貴族集權的憲法。

事實上載灃這些人是留過洋的,並不是一群土包子。但是他們對國外的瞭解,只限於皮毛水平。比如德國、日本的二元立憲君主制,載灃就非常欣賞。他覺得人家的皇帝搞立憲,沒有失去權力。就以為搞立憲、搞新政,就可以集權,把幾十年前被迫分割給漢人的權利再收回來

然而他的這種立憲動機,跟漢人官員所想象的立憲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都是立憲,但是漢人官員的立憲,是繼續分割滿洲貴族的權力;而載灃等人的立憲,是剝奪漢人官員的權力。這一左一右,截然相反的政治主張,就導致了晚清時期的立憲改革,雖名為立憲,然實為爭權奪利。



在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後,慈禧老太婆一命嗚呼了。溥儀繼位,載灃成為攝政王。他立刻夥同了幾個滿洲親貴,欲致袁世凱於死地,進而收取整個北洋軍權。張之洞等漢人大臣因唇亡齒寒,竭力阻止,方才讓袁世凱留得一命,回項城老家釣魚去了。

這個時候的滿洲少壯派想的不是立憲,而是怎麼通過立憲來達到集權的目的。罷免袁世凱只是第一步,接著要收回兵權。比如載灃就自封為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上成為全國總司令;任用滿人蔭昌為陸軍大臣,將北京附近各省的新軍指揮權收歸中央;再令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管新軍軍權;派自己弟弟載洵為海軍部大臣;下令編練禁衛軍為自己親軍,另一弟弟載濤為軍諮府大臣,統領禁軍;設立專收滿人的貴胄學堂,培養八旗自己的軍事人材,又大肆調換地方督撫,以滿人和漢軍旗人取代普通漢人官員。

當載灃忙完了這一切後,他認為權力已經集於滿人之手了,於是他在不顧漢人官員、立憲派的強烈反對下,搞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皇族內閣



這個所謂的內閣,雖然名為責任內閣,但實際上還是新瓶裝舊酒。在十三名內閣名單中,慶親王奕劻為首相,滿臣那桐、漢臣徐世昌為副相;十部尚書中,僅僅皇族宗室就有善耆、載澤、載洵、紹昌、溥倫、壽耆六人,加上滿臣蔭昌,而真正的漢臣只有梁敦彥、唐景崇、盛宣懷三人。這不僅僅是打了漢人官員的臉,甚至連立憲派的臉也打了!立憲派和漢人官員都傻眼了,這場立憲,看來完完全全就是一場鬧劇。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鬧劇!

因為晚清時期的漢人官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成為實權派了,他們想要爭取更大的權力,立憲是一個很好的手段;而滿人呢?他們也想恢復祖宗的榮耀,也想攬權。這就導致漢人和滿人雖然都打著立憲的旗號,但雙方的目的都是讓對方把權力交出來。這就產生了利益上的鬥爭。

從漢人的角度來說,自己已經掌權了,何來再把權力交回去的道理?從滿人的立場來說,漢人是奴才已經快三百塊年了,現在想翻身做主人?做夢吧!

於是,在載灃等人一系列的集權作死後,漢人爆發了。首先是漢人精英對清廷的幻想徹底破滅,紛紛變成清政府的反對派,甚至或明或暗與革命黨合流。武昌起義後,連武昌當地的立憲派都表示支持革命,推翻狗日的滿清腐朽朝廷。不到兩個月,關內十八省紛紛獨立!北洋軍與革命黨南北呼應,輕輕一推便讓滿清帝國這龐然大物轟然倒地。



縱觀世界歷史,甭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統治者主動改革的案例,少之又少。晚清朝廷搞出來的預備立憲,原本是很難得的。但在預備立憲過程中,滿洲親貴這始終是賊心不死,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想把權力再收回來。最終把自己玩死了!清廷的這種作死,用改革者常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革別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都難吶有時候不改革是死,改革也是死。

不同的是不改革是等死,主動改革是自己在找死;如果自己革自己的命,還有絕處逢生的機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斷臂求生的境界和魄力。

像慈禧這種人,明顯就不具備改革者的境界和魄力。反正也是死,還不如干脆等死算了,反正自己已經七十多了,沒兩年可活,大清滅了責任也不在她。而載灃這種人,就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還猛給自己灌酒、抽菸,置醫生的建議於耳旁風。這種立憲要是能成功,就是活見鬼了……

現在很多人說,如果當時是漢人當皇帝,立憲肯定就搞成功了。這種話說的很絕對,忽略了立憲改革的反覆性,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這一必然規律。但是從載灃等人的改革倒退來看,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晚清的立憲改革,並沒有涉及到改革深層次的東西,始終停留在表面,也就是滿漢官員利益分配的這一方面。最終立憲失敗,沒有什麼原因,其實就是漢人官員拋棄了滿洲貴族。


Mer86


如果清廷知道未來會是那麼個下場,那麼當初肯定會立憲。可是,他們當初不知道啊。因此,就懷著僥倖心理,走一步看一步,於是一直走到了清朝滅亡。

事實上,早在慈禧活著的時候,預備立憲的事情就提上議程了。當時,對這事兒最熱心的,是直隸總督袁世凱。

袁世凱熱衷此事,有兩個原因。第一,袁世凱的眼界還是挺寬的,他能看到大勢,知道清廷已經風雨飄搖,非立憲不能挽救;第二,袁世凱也有私心。立憲後,清廷就成了擺設,需要有人執掌真正的大權,袁世凱有很大機會成為這個人。

可惜,這事兒剛有起色的時候,岑春煊和瞿鴻機為了打擊對手袁世凱和奕劻,掀起了曠日持久的丁未大參案。袁世凱和奕劻為了自保,把精力都放在了岑春煊和瞿鴻機身上。後來把岑春煊和瞿鴻機鬥倒了,立憲的事情也耽擱了。

慈禧死後,載灃等一幫小王爺攫取了清廷大權。這些人上位後,又愚蠢又貪婪,把袁世凱等原來的權臣趕回了老家,一切權力都由他們瓜分了。

這些小王爺們,既沒眼光,又沒能力,只知道撈權、撈錢。要讓他們立憲,交出手裡的權力,那簡直是與虎謀皮,不可能的。

在這些小王爺們的手裡,清廷就像盲人騎瞎馬,夜班臨深池,危機越來越近,他們卻不自知。

終於,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的喪鐘已經敲響。第二年,清帝遜位,清廷正式被袁世凱推翻。


趣談秘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容易理解。

所謂立憲的本質,就是讓滿清權貴階層把手中一部分權力讓出去。

讓出去的權力,其實就是讓出去利益,這就動搖了滿清權貴階層的實際利益,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現在看來,如果當時搞個立憲,滿清權貴還是能控制一部分權力和利益,說不定像英國王室和貴族一樣,至今還有錢有名望。

結果就是不搞立憲,到了國家快要垮了,才搞假立憲,最終被人武力推翻,雞飛蛋打,權力財富什麼也沒留下。

第一,中國歷史上,沒有主動放棄權力的先例。

泱泱大國,5000年來,只有2個人主動放棄了權力,就是孫中山和蔣經國。

這兩人都是三民主義的信徒,所以放棄倒也不讓人吃驚。

其他人就再也沒有先例。

打個比方,紅樓夢裡面的賈家,靠什麼來驕奢淫逸,隨便吃一頓螃蟹都夠農民家用一年的?

就是靠所謂的田莊,也就是作為地主剝削數萬佃戶。

如果搞了立憲,土地政策就有可能出現變化,讓賈家這種貴族丟掉一些徒弟。

那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們的收入就要巨減,恐怕過不上以往的奢華生活了。

那麼,這些人又都是富三代之流,狗屁不會,不能創業,只能全力反對改革。

第二,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不予家奴,其實家奴就是非旗人,再說白了就是漢人。

由於八旗的特殊政策,旗人不能經商,也不種地,只是專業做軍人。

有意思的是,八旗軍腐敗墮落,也不能打仗,成為單純國家寄生蟲,靠吃國家福利為生。

如果搞了立憲,讓出去一部分權力,旗人是不可能把權力掌控的,他們沒有這種本事。

那麼,很可能就是漢人把權力拿到手,從而大大提高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

這是滿清權貴極其不願意看到的。

實際上,他們甚至連為滿清權貴立下赫赫戰功的漢族大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之流都極為記恨,用盡方法把他們掀翻。

如果漢人地方實力派,通過合法手段獲得較多的權力,那麼滿清權貴地位就有一定威脅。

對於他們來說,寧贈友邦,就是送錢給洋人,畢竟洋人不太會佔你的領土,還是讓滿清權貴說了算。

但給了家奴,則會導致自己地位動搖,自然就不予家奴了。

最後滿清的立憲內閣,被戲稱為皇族內閣。

慶親王內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閣。成立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5月8日)。皇族和滿人成員佔據大多數內閣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務;而六名漢人中除了徐世昌之外,均無實權。

第三,害怕出現多米諾效應

權力這種東西,一旦讓出去,就有可能收不住。

比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最後階段也搞了一些改革,讓出了一些權力。

但俄國的老百姓並不買賬,認為這些讓渡不足以改變俄國現狀,所以不斷提高要求,最終將沙俄政權徹底掀翻,成立了資產階級政府,又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沙俄的例子在前,以滿清高層那群無能之輩來看,很有可能會控制不住大局。

而且,老百姓一旦嚐到立憲的好處,讓他們再退回去可就難了。

萬一出現多米諾效應,最終老百姓要求滿清下臺,那又要怎麼辦?


薩沙


說清朝不立憲是一種錯誤說法,因為清朝在1905年就開始準備立憲了。慈禧太后頒佈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以後,清朝就已經開始了立憲準備。
清朝要立憲可不是說幾句話,發幾道旨意就可以完成的。那是從上到下完全的大變革。清朝首先在1905年派遣了大臣們到日本和西方考察憲政。隨後在1906年正式宣佈《宣示預備立憲諭》。
具體包括,設立省級和朝廷級的諮議局和籌建資政院,開始重新討論各省的預算、稅收、公債以及單行章程規則,選舉資政院議員。當時在1908年,清朝表示要用9年時間完成預備立憲。
在這9年時間,將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包括廢除科舉制度,在全國普遍建立中小學和大學學堂,完成近代巡警的建立,重新建立近代化海陸軍等等。另外,還要重新詳細制定各項法律和財務制度,以及新的官員制度。
具體時間表是,第1年,建立起國民識字課本,建立地方自治章程,在第2年所有省份舉報諮議局選舉。第3年,開始著急朝廷級別的資政院議員,同時,在所有州縣推廣識字班。
第4年開始,在所有鄉鎮建立識字班,具體到底9年,要把全國識字率提高到5%。同時,宣佈新法,建立議院,同時通過議院法。到1911年,清朝再次宣佈準備期縮短到5年。
加快立憲最後導致了清朝的滅亡,首先從地方總督巡撫手裡收回財政,鑄造,發行貨幣權利,稅收,軍事權利,導致地方官員不滿。其次是,清朝放開對地方管制,導致,出現了立憲派,這一地方派別,結果在辛亥革命爆發後,15個省的立憲派宣佈拋棄清朝。
最後就是,清朝最後幾年在農村鄉鎮推行禁止種植鴉片,廢除科舉制度,人口普查,廢除陋習等等行動。並且,很多人在推行改革當中,搜刮財物。導致在1910年為此發生了285次騷亂事件。清朝的根基,也就此徹底被動搖了。

歷史救生圈


糾正一點常識:如果說清廷1901年尚在“西狩”途中宣佈“變法維新”還是權宜之計的話,在1905年之後的確踏踏實實“籌備立憲”了,1906年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然而立憲太猛、步驟太急躁、政策略操切,使得立憲的利處轉為弊端。說清政府寧願亡國,也不立憲,這是對歷史的誤解。

1900年之後,士大夫和官員對來源於西方的立憲知識有了一個系統性認識。加上日本立憲運動的經驗,廣大留學生回國後的知識遷移,在各大媒體報刊上(《申報》《大公報》等)的宣傳,輿論四起,對於立憲的核心有三個認識:

第一,中央官制和政體改革,加強預備立憲的上層基礎與實施力量培養。

第二,廣佈地方自治之制,完成對於基層社會的管控體制設計和加大對於地方財稅、軍事及士紳力量控制。

第三,立憲的法律制度天文建設,以求規範預備立憲的步驟和緩急。

第四,“民氣民力”的培育,加強社會認同基礎,“上下一心,同心同德”。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難。客觀來說,清政府下了血本,用了大力。但是,效果卻並不那麼好。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第一,傳統制度慣性太大,清廷若急切,則損害統治基礎。太慢,輿論不允許,而且革命思潮廣泛流行。更為重要的是,清廷缺乏有權力、魄力的“明君”。

第二,各地督撫、新軍領袖心懷鬼胎,各自為政,甚至與清廷中央對著幹,朝廷除了默許和無奈之外,不過是發發廷寄或安撫或訓斥的表面文章,難以實質性推進社會改良。

第三,預備立憲後期,改革出現了非常不恰當的冒進政策。這使得多地秩序混亂,權力格局不明,故而有人說“立憲召革命變亂之實禍”。中央導控地方演變成了地方勢力拉著中央走。到了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還頒佈了《內閣官制》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了所謂“皇族內閣”。同時期,民間力量的勃興和革命黨的添油加醋,這一進步的舉動又被看作是“滿族專政”而不顧世界潮流的反動行為。那些各地督撫和新興勢力要求的是充分放權,而清廷考慮的是維繫統治大廈。

整體社會的訴求已經多元複雜化了,那種漸進的改革不具備了社會基礎,隨著思潮起伏,士大夫忠君事君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變動。載灃作為滿洲少壯親貴,心裡也苦,朝廷還有清流派與北洋派之爭,可謂捉襟見肘。

所以,內部崩潰很可怕,你做什麼都不對,除了滅亡。世道變了,變天了,吃藥也沒用,可悲!


歷史傳訊社


與其說清廷寧願亡國,也不立憲。倒不如說滿清的貴族,滿清的最高統治者不願意君主立憲,寧願亡國。


還記得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慈禧太后說立憲會亡國,不立憲也會亡國。注意這裡指的立憲亡國是滿清的實質權利丟失,主要是會丟給漢人。而不立憲亡國,慈禧也明白這樣的大清遲早會被推翻。

你可以看,清朝有過兩次立憲的嘗試,都是得到慈禧太后授權,才可以實行。最後也是因為慈禧太后發現了立憲會導致權利的丟失,又終止了立憲。

在慈禧太后死前一段時間,清廷是準備立憲的,已經到西方考察,此時慈禧也意識到了不把權利交給漢人,會吃大虧!但是辛亥革命爆發,沒給清廷一點時間,直接把滿清的權利剷除的乾乾淨淨。

慈禧害怕的事情沒有出現,中國的革命沒有斷頭臺,沒有絞死皇帝,沒有報復滿清,而是提出了五族共和。如果慈禧太后知道這個結果,估計會後悔當年沒有將立憲進行下去。

慈禧太后一生都在維護滿清頑固派的利益,死前一句話令人感觸不已,她說:“老祖宗的基業總算是沒亡在我手裡。”


小司馬遷論史


更準備一點,不能說清政府不是沒有立憲,而是消極立憲,搞滿清立憲,把漢人排除在外的立憲。

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滿清中央政府一直就比較頭大,被滿人壓制了二百年的漢人官員開始擁有實權,成為不少地方的實權人物。慈禧太后也沒有辦法,只好在滿人官員和漢人官員之間玩平衡遊戲,用滿人官員來制約漢人官員。

1895年中日海戰後,清政府輸的褲頭也沒了,顏面盡失。

1900年,二逼出身的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可憐清政府連一國也打不過,還敢同時向十一國開戰。最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發揮“我軍奔走如飛,外寇望塵莫及”的精神,一溜煙跑到陝西西安去了。

慈禧太后電令南方漢人督撫進京救駕,南方的漢人官員表示不奉詔。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被外國列強打的鼻青臉腫的慈禧太后終於明白,滿清政府再不立憲就完蛋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小小的日本最終戰勝了強大的俄國。清政府內部有不少官員上書要求學習日本進行改革,"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

新知傳習閣


嚴格說來,這道題是錯誤的,因為晚清時期是展開了一場立憲運動的,只是由於大勢已去而未能實現。

其實早在1898年維新變法時期,維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君主立憲制”,只是由於變法運動觸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對,最終一場立憲運動被他們扼殺在搖籃之中。

其實慈禧太后並非是反對君主立憲,最開始光緒帝打算維新變法是徵得了她的同意的。只是這場維新變法太過激進,損害了她的既得利益所以才極力反對。隨著維新派的全面覆滅,清朝的君主立憲運動暫時落下帷幕。

後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讓清朝受到重創,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也深知不改革便會亡國。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讓清朝統治者一致認為君主立憲才是讓國家續命的改革方向,於是晚清的預備立憲運動便隨之展開。

清廷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的可行性和優越性,於是立憲運動被正式提上日程。1906年9月1日清廷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預備立憲”由此而來。1908年8月27日清廷頒佈參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欽定憲法大綱》,1909年3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並相繼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機構的改革。



但需要說明的是,清廷雖然具有改革意向但還是過於保守,並沒有在實質上限制皇權和賦予民權,因此非但沒有收回民心反而讓國民大失所望。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清政府又公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企圖挽救自己,但已經無力迴天。隨著清朝的最終覆滅,這場短暫的立憲運動也胎死腹中。


冰焰


首先,誰說清政府“不立憲”?

其次,誰說清政府是“假立憲”?

我們研究晚清歷史,最大一個誤讀就是認為晚清清政府是“假立憲”、是搞欺騙,當然這種誤讀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夾雜了複雜的民族情緒在裡面。

事實上歐美、日本這些站在第三方視角的歷史學家看來,清政府從來沒有“假立憲”,相反,不但清政府不但是真立憲,而且在原則問題上也對士紳進行了重大讓步。

從1906年《宣示預備立憲先行釐定官制諭》到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清政府從來沒有在正式文件、上諭裡說過自己要搞英國式的虛君共和,相反,從五大臣出國考察開始,不停的釋放各種信息,表示清朝要搞的是德日式的中央集權。

大家請記住我這句話:1900—1908年,清政府從沒有在任何正式文件上表態要搞英國式的虛君共和,一直在強調自己要搞德日式的中央集權,虛君共和和中央集權雖然都可以叫“憲政”,但是其內核是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南轅北轍的,但是不能說搞德日中央集權式的立憲就叫假立憲。

清朝政府從來沒有正式文件裡說過自己要搞英式立憲,這個怎麼能叫欺騙呢?別忘了,日俄戰爭後上下可是一直要求學習日本的。

然而在這個階段,清朝地方督撫和各地諮議局議員,甚至後來被歸為保皇派的大臣們公開討論的都是英式虛君共和,甚至連端方都主張搞英式虛君共和!

結果是什麼?

清中央全盤修改了自己的立憲方案,完全接受了士紳、督撫們提出的“英式虛君共和”,就政體而言,這是做了變性手術的性質。

可是最後只是因為載灃為了平息清朝保守派不滿,在內閣任命了太多滿蒙勳貴就導致了清朝背了“假立憲”的這口鍋,這隻能說清朝真的氣數已盡。


蘭臺


就如一家民企公司,當面臨發展困難,資金困難,很艱難經營的時侯,有人建議公司老闆,向外招標引資入股,來共同發展,公司老闆就說:招標引外人投資是好辦法,但別人不是借錢給你,別人來投資給公司,就得要擁有公司的管理權,經營權以及話語權,到時公司還是我個人的公司嗎?以後做什麼事都得要經過別人的商議同意了,那不單單是喪失公司絕對的裁決權和話語權,還會喪失公司絕對的擁有權,這個公司等於不是我個人公司了,讓別人來坐享分天下,還不如將就著讓公司慢慢等待時機,最起碼我還是公司主導,再爛公司還是我的,這就是清朝廷寧願“亡國”,也不願意“立憲”,就是不想讓清朝廷大權旁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