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到血本无归,东山再起赚400亿,从搬砖少年逆袭成商业大佬

赔到血本无归,东山再起赚400亿,从搬砖少年逆袭成商业大佬

他出生在农村,高中自己辍学一腔孤勇去创业,结果成为搬砖少年,之后开了一件杂货铺,开始了自己的坎坷创业路。

一路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如今打造了一个零售王国,一年狂赚400多亿,刘强东对这个男人钦佩不已,对其投了40多亿。

他就是百亿商业巨头张轩松——永辉超市的创始人。

五年时间,从搬砖少年到百万富翁

张轩松1971年出生在福建。80年代的时候,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十几岁的张轩松听过或者看到过同乡人外出闯荡,打出一片天地的经历,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让他内心激起一股雄心壮志。

他在课堂上开始心不在焉,心已经飘到外面的世界里了,他一直想,按部就班读书然后考大学,就能走上自己想走的路吗?为什么不趁早进入社会呢?

这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里萦绕,直到19岁那年,张轩松见到了自己辍学打工的小学同学,他们炫耀自己的大哥大,说打工赚钱比念书强多了,会容易就可以赚到几千块。

张轩松想起自己惨不忍睹的考试分数,想起那个一直徘徊在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毅然退学了。退学之后,张轩松就去了福州。

结果去了福州之后,根本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没有学历、没有技术、也找不到机会,想赚钱只能干苦力活。

他在一个公司搬砖,三个月才拿到200块的工资,真的可以说是血汗钱了。

工资不是自己理想的薪水,张轩松很泄气,找到同在福州的一个表哥喝酒聊天。

表哥直接告诉他,想成为“万元户”,搬砖是绝对不可能的。表哥随后说自己朋友有一个做啤酒批发的要转让店铺,自己可以借他一万元让他接手。

张轩松自己又借了2万,接下了店铺,开始做啤酒批发。

当时啤酒批发市场还没有怎么发展,张轩松抓住这个机会,每天早出晚归送啤酒,打出“送货上门”的服务,只要有客户打电话,风雨无阻马上赶过去。

张轩松凭着一股毅力,将这项服务做到极致,做了五年,积累了无数客户,终于变成了“百万户”。

决策失误,一朝回到解放前

在啤酒批发领域发展了五年,张轩松逐渐掌握了做经营的方法,也攒到了资金。

慢慢地,他开始将目光看向在福州刚刚兴起的零售业,他调研了市场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超市在以后一定会很流行。

于是在1995年,张轩松开了第一家自己的超市,主要卖一些日用品,来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

他的经营策略没有别的,就是平价。一样的商品,平均比被人价格低五毛左右,这样,平价成为了他超市的标签了,慢慢地顾客也多起来了。

可是正当他的超市经营地顺风顺水的时候,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几乎血本无归。

当时张轩松听了几个朋友的建议,武断地决定进入啤酒生产的领域,但是啤酒也在福州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缩小。

加上97年的金融危机,张轩松头投入的资本全部被套牢,还赔了200万,连经营多年的超市都不得不转手倒卖。

打拼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张轩松却并没有脱离难关,他还要去借钱还债,但是已经频临破产,根本就借不到什么钱,他只好用房子去贷款,可贷到的30万根本就不够。

那时做生意的一位亲戚听说了这件事,什么都没多问就借给了他200万,“这都不算事,你继续加油干,我看好你!”张轩松感动得热泪盈眶。

拿着这200万,张轩松终于还清了债务,吸取教训,快速调整,专门做超市业务。

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这次经历对于张轩松是惨痛的,但他同样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赔到血本无归,东山再起赚400亿,从搬砖少年逆袭成商业大佬

重头再来,终成零售巨头

迈过这个坎,张轩松重新出发,在1998年重新开了一家超市,命名为“永辉超市”。

然而,本以为可以一鼓作气,做大做强,但是第二年福州的零售业慢慢进入了好几家零售业巨头,麦德龙、沃尔玛相继到来。

一时之间,大卖场成为了主流,超市反而备受冷落。

张轩松很是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只有适应发展才不会倒下。

于是在两年后,永辉超市开出了首家生鲜食品超市,放弃经营日用品等业务,主要经营蔬菜、水果、肉禽等,比一般农贸市场价格低,开创了超市卖生鲜的先河。

这一次,永辉超市找到了全新的道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是极为正确的道路。

这条道路,避开了与大卖场竞争日用品,定位在名副产品,目标锁定在家庭主妇和上班族,用经济实惠、新鲜干净来抢占市场空白。

为了能够快速发展,张轩松又进行一系列措施来建立自己的壁垒,让竞争对手无机可乘。

比如建立采购团队,只为了提供最新鲜的食物;比如控制单品,取得丰厚的利润;比如让一线员工全员持股。

在这些措施下永辉超市发展极快,在全国内进行扩张,第一年开出5家门店,营业额达到20亿。

2010年,永辉超市成功上市,张轩松百亿身家,2015年,京东入股永辉超市。

到现在,永辉超市已经有600家连锁店,张轩松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零售业大佬。

张轩松的创业过程十分艰辛,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品尝得最清楚,他对自己的成功用八个字来概括:勤劳、创新、总结、沟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