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衆

作為遼瀋戰役的一部分,長春圍困戰沒有錦州攻堅戰那樣戰火紛飛、槍林彈雨,圍城期間只發生過幾次小的戰鬥和一些零星的交火,我軍圍城數月後兵不血刃拿下了長春。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在這場圍困戰中,關於有多少民眾被餓亡,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國民黨長春市市長尚傳道的說法。原國民黨長春市市長尚傳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根據進城後確實統計,因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12萬人。解放軍進城後,在卡哨內外地區掩埋屍體約8萬具。”

2、鄭洞國將軍的說法。當年長春守軍總指揮鄭洞國在回憶錄中寫道:“長春究竟死了多少人,各方均有統計。但難有統一的權威數據。無論按照哪一方的估計,因飢餓而死的長春市民都不下10萬。”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3、國民黨《中央日報》的說法。1948年10月24日,南京《中央日報》報道∶“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15萬具。”

4、解放軍作家劉統的說法。軍旅作家劉統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東北卷》一書中披露,關於“長春之戰”中被餓死的饑民人數,他認同尚傳道的說法,即“12萬人死亡!這個驚人的數字遠遠超過遼瀋戰役中敵我雙方傷亡的總和。”

5、日本人的說法。日本新聞界根據長春戰前和戰後的人數統計,得出餓死20餘萬人的結論。

……

當然,對於具體死亡人數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時至今日我們都難以定論。作者經過綜合對比分析後認為,12萬人的說法是比較客觀也是比較可信的,本文采用12萬人的說法。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長春曾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經濟相對繁榮,按說物資儲備是比較充足的,加上當時還有國民黨的飛機空投食物,為何還是在短短几個月便餓死12萬民眾?

原因之一:殺民養軍

1948年初,吉林省大部分地區解放,國軍守衛的長春已是一座孤城。長春守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所指揮的部隊主要有兩個軍:一個是蔣介石的嫡系新7軍,另一個是屬滇軍系的第60軍,再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共是10萬餘人。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我軍實施圍困後,為長期固守,國軍在城內開始大肆搶奪民糧,甚至見到哪一家有炊煙即入室搶糧。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夏天,長春市內居民出現糧荒,有存糧的居民也不敢舉炊,不少人因病餓死亡。

從6月下旬以後,一般居民家中糧食已被搜刮殆盡,開始用豆餅、酒糟充飢。到7月中旬,豆餅、酒糟也難以為繼,只能以吃野菜、樹皮續命。

在城內居民處於飢餓的狀況下,一些國軍卻將過去屯集和空投來的食物高價出售,後來發展到一個金戒指換一個窩頭的程度,不少軍官在居民的屍骨上發了大財。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圍城期間,長春城內的所有木質結構,大到房架,小到交通標誌牌,乃至瀝青路面,或用於修築工事,或充做燃料,而一切可以當做食物的東西,如樹皮、樹葉之類,都被群眾吃進肚子。

與悲慘的民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軍營、團以上軍官仍有酒肉供應,當年國共雙方參戰者的回憶文字都承認,沒有一個國民黨士兵因封鎖被餓死。據長春解放時對國民黨軍存糧清點時的結果證明,新7軍尚有可供部隊食用數月的糧食,60軍也有許多代用食品,而且市內兵民比例後來幾乎是1:2,救濟災民並不困難。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原因之二:逐民出城

根據“長春文史資料”1988年第二輯的調查:長春守軍為減輕城內糧食奇缺的壓力,除了“殺民養軍”外,還有“逐民出城”政策。

他們規定,一個警察要趕走8人,一個保長要趕走8家,將市內饑民、乞丐和犯人,大批驅趕至卡哨之外。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我軍圍困長春之時,劃長春市郊25公里以內為封鎖區。這個封鎖區,寬25公里,沿環城公路走向,其周長約90公里,這就是國共兩軍卡哨間的緩衝地帶,也叫真空地帶。

據長春市市長尚傳道回憶:“市民因輾轉在哨卡內外中間地區的,日有增加。餓殍載道,白骨累累。洪熙街、二道河子等卡哨內外,屍橫遍野,呻吟之聲不斷,儼似人間地獄。”

原因之三:放民過晚

在封鎖中期,饑民大量蜂擁至卡哨。放不放饑民過去?東野總司令林彪認為必須堅持“外不許進,內不許出,讓老百姓和國民黨搶糧”的方針。

鑑於市內居民成分複雜,特別是松花江北和吉林省內的大批逃亡地主曾聚集市內,國民黨軍的許多軍政人員也化裝難民企圖混出城去,在圍困之初執行嚴格的通行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中期,林彪仍然堅持“不讓饑民出城,已經出來者要堵回去”,則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這一政策,也間接導致很多饑民倒在了兩軍對峙的中間地帶。

其實,當時有不少將領就如何對待饑民問題上是和林彪發生過分岐的。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就認為:圍城已久,城內糧食已空,我軍已有取勝的絕對把握,應該讓外地求生的老百姓自謀生路,哨卡放行他們。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林彪聽後卻說:“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原定方針不能變。”

不過最後,林彪還是聽取了周保中和眾多將領的意見,將“內不準出”改為“部分放行”,同意積極安置從城中逃出來的居民。

1948年9月11日,林彪下令:“從即日起,阻於市內市外之長難民,即應開始放行。凡願意出來者,一律準其通過。”

為了拯救難民於水火,長春外圍各接待站都設有粥鍋,終日炊煙不斷。每當難民端起粥碗,就止不住流淚,感激救命恩人解放軍。難民們說:“從長春市內到解放區一線之隔,卻是兩個世界,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我軍為民眾施粥

據《長春市志·軍事志》記載,圍城期間,難民委員會共收容難民約15萬人,發放了4千餘噸救濟糧、6億元救濟金和5萬斤食鹽。

回顧歷史,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當時餓死的都是長春市民,而長春是由國民政府管轄,理應負責城內居民的生活。因此,究竟誰該為被餓死的12萬民眾買單,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林彪兵不血刃奪長春,鄭洞國殺民養軍餓死12萬民眾

我軍救助民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