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病是「養」出來,得靠「養」來防治!

在冬季,大多數養殖戶認過於注重保溫而忽視了通風這一重要環節 。有很多養戶不是在養雞,而是在悶雞。“一悶一閃,必得流感”“悶捂不改,易得支堵”。

一、為何不通風?怕把雞凍著

其實養戶對這一方面陷入了誤區,在30天后的雞隻,羽毛已經豐滿,自身也有的抗寒的能力。

只要把溫度控制在20-24度,不要出現忽高忽低,雞就會非常舒服。往往雞群出現問題是因為溫差較大,忽冷忽熱造成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家庭散養雞群,冬天在外散養雞群,很少有呼吸道發生。

所以,對溫度與通風這一環節的控制,只要做到溫度平穩,通風重於保溫,雞隻很少會有呼吸道的發生。也可以說,呼吸道是悶出來的。

雞病是“養”出來,得靠“養”來防治!

二、育雛的溫度控制不均衡

這一問題主要是在標準化舍,雞舍前後溫差太大。

前面第一欄溫度較好,而最後一欄溫度達不到,出現的問題是一日齡小雞在溫度達不到時,扎推現象嚴重,影響開水與開食,對後期的生長形成隱患。

育雛關鍵是看雞施溫,根據雞群的分佈狀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溫度。不要把溫度放在某一數值上。其中一養殖場,在一日齡時出現問題時,養殖工人把舍內溫溼度計放在了熱風帶口下面,從熱風帶出來的熱風正好吹在溫度計上,上面顯示達到39度,工人在記錄溫度時,把此溫度記上了,而外面溫控器上面顯示舍內溫度36度,溫度探頭在第二欄前面。第三欄的雞群出現扎推,明顯溫度不夠。如果只把溫度做為一個數據來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必須根據雞群狀況給予適宜的溫度。

30日齡以後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呼吸道,氣囊炎,包心包肝。大多數獸醫診斷為流感,或流感引起的,就是通常所說的病毒病。

臨床見到一養戶在35天出現上述問題,在到現場時發現,舍內氨氣味太濃,溼度過大。

建議先以通風為主,把前後兩端的通風口開啟,形成空氣流通。用了一些保肝解毒的藥物。由於此時死淘率高,前期藥費投入近兩元錢,養戶信心已明顯不足,就有一種“堵氣”的心理,把雞舍前端的塑料布也撤掉了,晚上也不關窗了,並有提前出欄的打算。結果是在40天時,雞呼吸道也沒了,基本也不死雞了,料也增上來了。

通過這一例子,可以看出, 通風與溫度沒有協調好,造成前期形成的隱患的爆發。前期雞群的管理與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控制後期疾病的發生,要把工作放在前26天。

三、為什麼秋冬季問題嚴重

不可否認是現在疫情是越來越嚴重,而秋冬季又是一個大問題。還是迴歸到一點,那就是溫度與通風。

由於秋冬季過多的注重保溫,要麼溫度過低,雞隻感冒了,要麼通風不良,氧氣量不足。讓雞隻天天處於一種應激狀態,而當舍內的溫度過高,溼度過大時,正好時細菌,病毒生長的最佳環境。

當通風不足時,這些細菌很通過空氣流動帶出雞舍,長期定居於舍內,成為最大的隱患。正是這種環境,給細菌,病毒提供了繁殖,甚至變異的“溫床”。

總結,有些病的確是病原引起的。而現場的問題是許多病都是因飼養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改善環境, 有些時候不用投藥就能好轉。

注意:紅糖加生薑不是治療性藥物,只是抗冷應激的一種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