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作為安徽廣播電視臺的記者,由一個內陸省份去泉州這座濱海城市之前,我們對將有怎樣的“發現”有著別樣的期待。

2006年年底,FM103.6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報道:海上絲綢之路與茶商古道——瑞典哥德堡仿古帆船的尋茶之旅。這個報道讓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哥德堡號是一艘來自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商業帆船,它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往返於中國與瑞典之間。但在1745 年 9 月 哥德堡號在離家鄉港口800米處觸礁沉沒了。當時船上裝滿了來自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香料等貨物。歷史上哥德堡號曾經經歷幾次打撈,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打撈中,發掘出370噸舊茶,這些茶葉不少是來自皖南的綠茶。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上世紀末開始,據水下考古發掘出古船殘件和有關文獻,耗時十年之後按傳統工藝技術手工打造的哥德堡號仿古商船終於重造下水並航行到中國。2006年11月上旬,瑞典“哥德堡號”的一行人為尋找那些舊茶的源頭,經由茶商古道來到皖南一個古老的茶園,其形象代言人麥士·拉爾森手裡隨手採下茶花一朵,對著我們的話筒說道:“300多年前,人們在這裡手工採摘茶葉,今天,古老的勞作方式依舊,只不過以前的人是現在這些人的祖先。此時此刻我站在這樣的一個古老茶園,手裡拿著茶花,我感到300多年的歷史穿過我的身體,我的謙卑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初下高鐵,我們看到的泉州是起伏平緩的丘陵,和皖南的地貌差不多,在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我們還看不見大海,但可以通過辛辣而芬芳的空氣感受到它。隨著向市區的深入,在山與海之間,泉州這座城市夢幻一般呈現。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採訪是從1月10日開始的。在這一天,採訪團一行來到泉州德化、永春、安溪,體驗了泉州的物產之美。

德化的制瓷歷史悠久,那裡的白瓷做工精良,藝術性極強,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白”,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永春是泉州市的另外一個縣, 有著“中國香都”的美譽。永春篾香,又名神香、衛生香,是一種選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藥材配製後供人點燃的名貴香料。

永春篾香是唐宋移居福建省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後裔,在明末清初引進、發展起來的。它歷史悠久,馳名閩南和東南亞各地,成為永春縣外貿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安溪縣, 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已有上千年的產茶歷史。其中鐵觀音在安溪當地茶農發明於1725-1735年間。安溪當地人在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品種特性的基礎上,不僅創造了烏龍茶加工技術,還培育出品質優異的名茶——鐵觀音,創造了獨具魅力的安溪茶文化。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我們在安溪縣的一處茶葉莊園裡看見了盛開著的茶花,這很自然地讓我們想起前文中提到的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形象代言人麥士·拉爾森在安徽一個古老茶園裡採下的那朵茶花。拉爾森當時說他感到300多年的歷史穿過他的身體,而隨後幾天在“發現泉州-人文之美”的採訪中,我們去了眾多人文古蹟,感到的是千百年的歷史鮮活地呈現著。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佈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雙塔塔身浮雕精美。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洛陽橋,是古代中國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洛陽橋

而同樣作為中國橋樑建築傑作的安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草菴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於泉州市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菴後,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泉州清淨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清淨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清淨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記者注意到:現寺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附屬文物,如歷年遺留下來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為珍貴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的保護穆斯林和清淨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於寺北的牆壁上。

【發現泉州】安徽之聲記者泉州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