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提醒:我們的目的是緩解孩子分離焦慮,而不是僅僅「止哭」

幼師提醒:我們的目的是緩解孩子分離焦慮,而不是僅僅“止哭”

每年9月份幼兒園新生入園,孩子們,家長們、老師們都要一起艱難的度過一段焦慮期,根據孩子的不同表現,我們給大家做了些小提示,通過這些可以減輕孩子、家長的焦慮心情。

1、不停哭型:入園前的親子活動,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玩得都很開心,但是第一天開始上幼兒園,便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了,他們覺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從爸爸媽媽離開幼兒園那一刻起,就開始不停地哭,這樣的情景短則一個星期,長則一個月有餘。

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要理解孩子這種反應,孩子白天在幼兒園哭得太多,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讓他多喝一些水,還要讓孩子早睡早起,睡足9~10個小時,充足的睡眠也會對孩子情緒平復有一定幫助。

2、又哭又鬧型:這種小朋友又哭又鬧,還把幼兒園的玩具扔得亂七八糟,吃飯的時候故意把飯弄在衣服和桌子上,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滾,時不時地開門就要往外跑出去。

給家長的建議:希望家長平時在家裡,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讓他學會一些簡單的規則。另外音樂是撫平小朋友心靈的方法,在家裡可以放些輕鬆歡快的歌曲給孩子聽,比如:《我愛我的家》、《小小人愛上學》等,對治療孩子暴躁情緒有積極作用。

幼師提醒:我們的目的是緩解孩子分離焦慮,而不是僅僅“止哭”

3、幾天後才哭型:小朋友好奇心重,在幼兒園看到很多家裡沒有的東西,立刻產生了興趣,去幼兒園的前幾天很高興,不哭不鬧,也不嚷著叫爸爸媽媽來接,但是過了幾天,當他熟悉了幼兒園的生活環境,知道自己要每天重複時,就會厭煩,開始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滿。

給家長的建議:如果寶寶對幼兒園生活沒興趣了,想回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家長可以在最初一段時間,讓孩子帶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如:手絹、小公仔)到幼兒園,起一個間接情感寄託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環境、老師和小夥伴初期起到熟悉、溫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4、心裡默默流淚型:和家長交流的時候,有些家長說自己在家很開朗的,什麼都說,什麼都樂意去做。但是老師卻發現他們在幼兒園裡不說話,坐在角落裡呆呆地什麼都不願意做。

給家長的建議:在老師試圖打開孩子心扉的同時,家長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時候多跟老師交流,讓孩子看到這樣親切的場面,幫助老師和孩子儘快建立起感情。

5、受人影響型:有的小朋友本來在玩玩具,但看到身邊有小朋友在哭,不一會兒,他也會眼淚汪汪,終於忍不住,大哭起來。這也正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給家長的建議:可以跟孩子聊聊這個問題,幫孩子理解“其他小朋友是為什麼哭”,然後引導孩子講一些他自己在幼兒園的快樂、積極的感受,誇獎孩子表現的不錯,強化他們對幼兒園的“好”印象。

幼師提醒:我們的目的是緩解孩子分離焦慮,而不是僅僅“止哭”

在入園初期,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送入園趕快撤

送幼兒入園,當老師接過寶寶以後,父母最好馬上離開,不要在幼兒園逗留,更應避免出現寶寶在裡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況。

2、儘快接回寶寶

為了減少寶寶剛入園時的恐懼心理,在前兩個星期可以稍微早點接寶寶,讓他感受到父母並沒有忘記他。回家路上,最好用關愛的語言與寶寶交流,詢問他在幼兒園進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動,分享他的快樂,使他從內心感受到被愛。

3、幫老師多瞭解寶寶

不同的寶寶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父母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便於老師更多地瞭解寶寶,更好地照顧寶寶。例如,有的寶寶一哭鬧就要小便等等。隱瞞孩子潛在或已經表現出來的生活陋習或性格,非常不利於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教育。

4、精神準備至關重要

家長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裡交談時,不要使用類似“寶寶哭得好可憐,媽媽好心疼,怕不怕啊……”之類的語言誘發強化孩子的不良情緒。應該輔以誇獎、鼓勵、正面積極引導為主的語言暗示:比如老師誇寶寶了,表揚寶寶只哭了一小會兒,寶寶真棒、不簡單、真勇敢幼兒園老師真漂亮、幼兒園玩具真多啊、幼兒園有這麼多小夥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