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到這三點,孩子遠離拖延症!

朋友們

勵精圖治吧

拖延症雖然頑固

但是更頑固的應該是我們改掉它的決心!

家長做到這三點,孩子遠離拖延症!

拖延症的好朋友“明天”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總是覺得時間還多,不著急等明天再做,到了明天又繼續等明天,直到最後關頭實在不能拖了,才急急忙忙的潦草了事,這是多少平凡人的常態。

還是來看看不平凡的人是怎麼做的吧!

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正趕寫一部作品,十分緊張,可是社交活動佔去他不少時間。

一天,他想了個絕招:把自己的頭髮和鬍鬚分別剃去半邊。

親朋好友一來,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謝絕了社交約會。待鬚髮長長,他的大作也告成。

在寫《悲慘世界》時,為了不讓拖延症找上自己,他把衣服全脫光了,讓僕人把衣服拿走。

他把自己裸體關在書房裡,並且告訴僕人,不要拿衣服給他,這樣,他就不敢出門,逼著自己一天寫出那麼多文字。

拖延是自我放縱,要下決心控制自己的拖延心理和放縱行為。拖延症就會慢慢減輕或消失。

那麼如何幫孩子克服拖延症呢?

家長做到這三點,孩子遠離拖延症!

方法一:

“Do it now”

Do it now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要想著什麼玩手機再做,吃完飯再做,明天再做,倒數三個數,讓孩子現在就做!

拿孩子早上賴床為例,如果父母覺得給孩子多設置幾個鬧鈴,那就大錯特錯了。

給了多選擇,孩子就會覺得再睡一會兒是安全的,這樣就變相加劇了他的拖拉。

其實父母只用給孩子一個鬧鐘,並且告訴他:鬧鈴響了,起不起床是你的事,遲到了自己接受懲罰。孩子心裡有了預期,就扼殺了他的惰性。

這只是一個例子,要告訴家長的是,要幫助孩子克服拖拉,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原則,不能縱容,也不能為他承擔結果,要讓他自己去碰壁,吃了虧,他就記住後果是什麼了。

方法二:

整理一天需要做的事

孩子的思維通常是比較發散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 “想到一齣兒,是一齣兒”,而很難有全局觀。

和孩子一起把他們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都列舉出來,孩子會發現“哇,原來我每天需要做這麼多事情啊!”他們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整體的概念。

每當父母面對孩子“等一下”、“還早呢”、“不著急”等類似的字眼,一定要提高警惕,這是孩子拖拉的前兆。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明確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家長也要監督孩子每天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哪怕辛苦,今日事不可拖拉到明日,讓孩子明確沒有商量的餘地,除非特殊情況。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克服自身拖拉的毛病,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做到這三點,孩子遠離拖延症!

方法三:

清除障礙!

當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項任務時,父母可以儘可能的讓孩子遠離誘惑。比如在看書時,書桌周圍不要有太多雜物,把孩子喜歡玩的玩具放到他看不到的地方。

儘量減少外界環境對孩子的打擾,在他完成規定事項之前,不要與他閒聊。並且在完成任務後給予適當的獎勵,反之,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則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