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茧可以看学生的学习努力拼搏程度

高考监考回来,考生们那中指的老茧,一直在脑海中回荡,学生们不容易,学习刻苦,手指上的茧子高高的。渐渐的,历史上那些少年才俊刻苦学习的形象不断呈现在面前。有的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有的在考场上金榜题名。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上闪闪发光。他们年纪轻轻,即已建功立业,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不愧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不说别的,这里只举几例发奋读书的少年人物。

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周恩来。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周恩来在沈阳下了车,听伯父的教诲,了解到租界不准中国人去的原因,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门口受到的屈辱。当时,周恩来和几个同学看到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租界门口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这个妇女训斥了一顿。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镇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学习,成就了外交家政治家周恩来。

闻鸡起舞的晋代祖逖。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祖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祖逖生活的两晋时期,正是受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略的时代,因此,从小就立志要收复国家的失地。祖逖和刘琨关系很好,学习在一起,吃住在一起。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这个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就从这个故事而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吃墨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更加刻苦用功,终于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因为一心考虑的是字,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刻苦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画被皇帝欣赏的画家唐伯虎。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拜大画家沈周为师,学习自然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由于沈周的称赞,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可是唐伯虎摸到窗户的时候才发现,这只是一幅画。唐伯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从此刻苦练习,终成一代画师。

历史上少年才俊很多,但都是经过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才成就一番事业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现在的学生也有很多立志学习、刻苦拼搏的,这点值得肯定。但是还有个别学生,不思进取,只知玩耍,成天玩手机,浪费了大好时光。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说的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国家的未来掌握在青少年的手里,希望青少年一代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辜负我们美好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