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什麼樣的人適合發期權激勵?

“激勵股權”是一個大概念,“期權”是它的一個小概念。“激勵股權”是一種通過獲得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長期發展服務的一種激勵方法。

什麼樣的人適合發激勵股權?我的建議是,哪些人適合成為你的創業夥伴,你就給他發期權。如果說這個崗位,他的價值在某段期間內能夠比較準確地量化放大,比如說他是銷售人員,他一年的訂單就是他的價值。對於這類人,按訂單來發獎金比較合適,比較公平;還有一類人,他的價值和貢獻都與產品捆綁在一起,比如騰訊QQ的核心技術人員,這樣的人比較適合發期權。這是一個角度。另一個角度,如果通過期權方式,能實現激勵效果,就儘可能發期權。反之,則考慮獎金等其他方式。

做激勵股權,不是為了做一個協議,是為了實現激勵效果。但如果你做得不好,反倒適得其反。以百度為例,上市前,百度發過很多次期權,上市之前發了一期,我覺得就是為了讓大家掙錢,是以每股10美分的價值發的。上市發行價是27美元,當日漲幅354%。當日收盤價122.54美元,漲了900多倍,所以百度上市時,有6個億萬富翁,51個千萬富翁,240多個百萬富翁。你一定要讓每一個拿到激勵股權的員工都相信,只要他們努力,公司發展好了,他就是下一個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至少是百萬富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期權的激勵效果。

激勵股權是一個大概念,下面有很多具體方式。最常見的是期權,其次是受限股,其他的在國內比較少見。受限股和期權形式上最大的區別是先拿到股票,還是後拿到股票。期權是你後拿到股票,你先成熟滿足條件,然後行權拿到股票。拿受限股時,一開始股票就放你名下,但只有在條件成熟之後,才真正是你的,不成熟之前,如果你違反了約定,你還要再還回來。這兩種表現具體區別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面子問題。你現在是不是股東,面子層面有時很重要。我加入這個企業,可能是拓荒者,或某一個重要的總監級人物。我很在意來了之後,是不是公司股東的身份,哪怕是代職也沒關係,我來了就是股東,能證明我的價值。所以,受限股讓你很有面子,來了就是股東,而期權不是。

第二,什麼時候要支付購買價款的時點不同。假設有價格的話,期權現在不用付,行權時再付。海外結構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公司上市後行權。但受限股不一樣,受限股一開始就是股東,你拿到股票,現在就要付錢。

第三,稅負差異大。期權的稅務處理相對複雜,這裡我簡單舉個例子,這個股票按受限股發時市場價值1塊錢,員工就得花1塊錢買,成為自己的財產,將來股票增值轉讓時,則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的徵免規則來計算個人所得稅。如果是發的期權,在授予期權時,假設對應的股票價值1元,同時約定條件成熟後,他可按照1元的對價支付。後來股票漲到15塊錢時,條件滿足了,他按照1元錢行權,把這個價值15元的股票變成自己的了,相當於賺了14塊。這14元在財務上被理解為一種勞動收入,是因為員工在企業的表現而取得的與他任職有關的所得,財務上將按照“工資、薪金所得”支付個人所得稅。稅率非常高,累計超過十萬元以上按45%計算。等到漲到30塊錢,他賣了變現時,增值部分再按照“財產轉讓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四,如果不成熟,收回難度不同。我發了期權,條件是你需要待夠四年,結果人家幹了不到一年就走了。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期權很好辦,因為沒拿到股票,手中只有一個協議,裡面通常約定了這樣的情況下,期權如何收回,所以他離開的話,一般通過公司與他個人之間的書面文件即可。而受限股,尤其是登記了股東時就很麻煩。退回時還得辦理一些行政手續,變更股東名冊等,相對比較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