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如何給風下定義?

唐朝詩人如何給風下定義?

丁啟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李嶠《風》

李嶠(645-714),字巨山,趙州贊皇

(今河北贊皇)人。李嶠少有文名,早年得志,曾三度出任宰相。《新唐書》本傳記載,十五歲精通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二十歲中進士;“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李嶠生前,跟王勃、楊炯交往,與崔融、蘇味道齊名,跟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因為活得比其他人長久,晚年被尊為詩文耆宿,文壇推崇學習他的人很多。

孟棨《本事詩》記載:天寶末年,玄宗一個月夜登上勤政樓,命令梨園弟子唱幾首歌曲給他聽。有歌者唱李嶠的詩:“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汾陰行》)當時唐玄宗年事已高,問是誰的詩,回答說是李嶠的詩。玄宗當時便悽然淚下,不等歌曲唱完就起身離開,說了句:‘李嶠真才子也!’第二年,安史亂軍佔據長安,玄宗倉皇西逃。逃到成都,登上白衛嶺,遠眺景物,站立良久,又聽到了有人唱這首歌,玄宗又發出了“李嶠真才子”的讚歎,不勝感慨。當時宦官高力士站在旁邊,也抹了好一會兒的眼淚。

這是一首表現風的作用的詩歌,每句詩分別講述風的一種作用:能於秋天使樹葉飄落,能於二月使草木開出花朵,吹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大浪,穿過竹林時能使千萬根竹竿傾斜。

四種作用,有好的有壞的,有無所謂好壞的。比如說,能使草木在二月開花是好的,令人開心;使江河掀起大浪是壞的,妨礙人們行舟;使樹葉於秋天飄落、使竹竿傾斜,則是無所謂好壞的。當然,所謂好壞也因人因地因事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可見這是詩人在較為客觀地描寫風的作用或者說風的影響力。不妨說,詩人在給風下定義。

科學家對於風的定義可能會是這樣的:由空氣

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是由於氣壓分佈不均勻而產生的,等等。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詩歌的特點:它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講述某個道理,而是為了好玩——說得生動有趣,用語言描繪出美好畫面,能讓人產生聯想,引發悲喜情緒,得到美的享受。

這首詩選取的風的四種影響,實際上就是四種情景畫面,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令人愉悅的,有使人驚駭的,有引人感慨的。景物的描寫,能夠影響到讀者的感情。因此,這是一首不錯的詩歌。

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像這首詩一樣,專門表現一種自然現象,並不多見。同時,因為詩歌表現的只是幾種自然現象,沒有高深晦澀的思想感情,語言又通俗易懂,因而很適合少年兒童誦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