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王朝,或許這與當時的王朝有著很大的關係。王朝盛世,江河澎湃,湧現出了許多豪邁的詩人,就如李白。之後王朝由盛轉衰,又出現了諸如杜甫之類的憂國憂民詩人。

總而言之,大唐王朝就是詩歌的溫床,孕育出了無數的詩詞佳作!今天,我們所說的同樣是一位唐朝大詩人,相信很多人都曾讀過他的詩。此人就是王勃,堪稱唐朝時期的“天才詩人”!

各位也許看過無數的“悲秋”之作,同樣,王勃也作了一首悲秋詩,與以往的大有不同!那王勃的悲秋詩到底有怎樣的不同呢?下面我們就來一看究竟吧。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在《舊唐書》中就曾記載:王勃年僅六歲便能寫出文章佳作,詩人紛紛稱奇,還給他冠上了一個神童稱號。神童的人生,應當是與眾不同的。

王勃便是如此,正因為他太過有才,才導致了這一生大起大落,最終英年早逝,實在是令人感嘆惋惜。王勃雖然二十六歲便離世了,但他給這世界留下了禮物,就是無數輝煌燦爛的詩篇。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道出了人間真諦,真心朋友不管遠在何方,都不會感到彼此的疏遠。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寧靜雅緻,流傳了千年仍然不朽。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圖片來源於網絡:六歲便能寫出文章佳作的王勃

鋪墊了這麼多,下面我們步入正題。王勃曾寫過的一首悲秋詩名為《山中》,以“山”為題的不只是王勃一人,古往今來有許多大詩人都曾觸碰過。例如,王維就曾寫下“山路遠無雨,空翠溼人衣”

不過,王維所寫的不是深秋時節,而是初冬之時,給人一種“無風自冷”之感。還有王安石也寫過初春之時的《山中》,“隨月出山去,尋雲相伴歸”,寫出了一種閒雅之致。

這兩人的《山中》雖然也是佳作,但無法讓人感同身受。而王勃的《山中》就不同了,讓我們也能夠融入到所寫詩的情感和意境之中。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王勃所寫的《山中》。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初略的掃過一眼,我們馬上就能發現深秋之時的“黃葉”,這是典型的秋景。通常,詩人以“秋”為景象,大多都是充滿悲涼之意的。王勃的《山中》也是如此,以秋為景,充滿淒涼寒意。

此外,此詩中還融入了一個情感,就是“思念”之情。既然是“思念”,多數都是充滿濃愁的,而王勃的這首《山中》沒有一個愁字,但是看罷之後卻自然的生出一股濃愁,讓人也跟著神色暗淡。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而王勃更是將這魅力發揮到了極致。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應該是王勃遭到貶官,居於巴蜀之中的時候。貶官在外,又值深秋,一股寒意先湧上心頭。再而思,遠離鄉土,親人不再,思鄉思家之情在內心翻轉,濃愁越聚越深,故而提筆一蹴而就。

在此詩的第一句,詩人以“悲”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登高遠望,入眼的是這滾滾不盡的長江水。我滯留此地已久,何時才能回鄉?想到這,悲痛便止不住的湧上心頭。

這不只是王勃一人的感覺,很多大詩人面對滾滾不盡的江河都會有如此感慨。例如杜甫就曾寫下“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可見,這大江大河也成為了遊子們的思念寄託。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勃離家萬里,有心歸而不能歸。當然,這裡的“萬里”所指的是距離遙遠。看到這,很多人禁不住要問了,既然思鄉為何回不去呢?這就要提到另一件事情了。

王勃胸有大才,少年便已名聲大震。後來,王勃任職於沛王府,在這期間王勃因才華而觸怒到了唐高宗。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主要是一篇文章《檄英王雞文》惹得禍。

當時王勃寫下這篇文章,本意是為了助興。可不曾想,唐高宗卻因此小題大做,認為王勃有心挑撥皇室成員之間的關係,犯了大罪,於是便下令將他逐出長安。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圖片:提筆寫《檄英王雞文》的王勃劇照

因為此時王勃有家不能歸,只得四處遊蕩。天子發怒,王勃作為大唐子民,又怎敢忤逆呢?這樣的情感充斥在心間,自然是對王勃打擊極大。所以在後兩句,也將這種情感宣洩了出來。

借山中蕭瑟之景抒發了自己心中的煩悶之感。正可謂“看似寫景,實則寫情”,這也是大詩人們作詩的高明之處,不會明著寫情,而是以景以物為依託。

唐朝“天才詩人”,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綜合來看,這首詩作雖只有短短二十字,且沒有一個“愁”字,但是卻道出了無盡的濃愁,並且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有時候,因事不能歸家,望著眼前的景緻反而更思念故鄉相同之景。這種感情,也只有離家在外的遊子才能感受到了。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