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爲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槍挑小梁王”是傳統評書《說岳全傳》中非常著名的一個章節。故事講的是:岳飛和牛皋、王貴等人參加大宋朝的武科考。眾弟兄憑著嫻熟的武藝,通過了道道關卡,卻在最後關頭遇到了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從雲南來的小梁王柴桂。此人也算是深通文韜武略,又通過金錢收買打通了主考官張邦昌的關節。但柴桂仍在比試中心浮氣躁,先是在策試中因寫了錯別字而失分,後來又在校場比武中被岳飛一槍挑於馬下。最後,由於奸佞張邦昌的迫害,與“武狀元”擦肩而過的岳飛一干人等被迫反出京城……

這個故事相當精彩,卻明顯系作者演繹而來。因為,歷史上的岳飛壓根兒就沒參加過這次“高考”,他是倚靠戰功是從普通士兵一級一級升任高級將領的。不過,“槍挑小梁王”也以演義的形式將宋代的軍官選拔制度為人們做了一個簡單的交代。人們通過這個故事,大致可以知道:在宋代,一位有志於疆場立功的青年如何成為一名軍官?雖然受趙宋朝廷所推行的的“偃武修文”政策之影響,這樣的有志青年其實並不多。但“例外”總是會有的嘛。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至少在隋朝以前,像小說中嶽飛這般的貧寒子弟要想成為一名軍官還是很難的,因為他們不可能像那些貴族子弟那樣繼承父輩的官爵,除非能像一名大頭兵那般從頭幹起,就像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岳飛一般。但這樣做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搞不好還會在願望達成之前便陳屍疆場。不過,自從武則天創建武科舉制度後,帝國軍官團那條面向這些平民子弟的門縫兒便稍稍開大了一些。進入宋代,隨著武科舉制度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有了通過參加高考成為一名軍官的可能。

接下來,本文將以《說岳》中的岳飛參加武科舉為例,試著為大家還原一下:一名宋代軍迷如何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軍官夢。

三級考試製度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在《說岳》,岳飛等人雖然很順利地通過了先是在內黃縣的初試,卻在在相州(河南安陽)備受貪官的刁難,但還是湯陰知縣徐仁的推薦而獲得了由節度使劉光世主持的複試機會。闖過這一關之後,岳飛等人獲准前往東京汴梁參加更高一級的選拔。雖然一路磕磕絆絆,但有心人還是能從岳飛的趕考考試經歷中窺見自宋代開始形成的解試、省試、殿試這三級考試製度。

和文科舉一樣,武科舉也是三年一次。每年六月之前,考生先要參加一個由當地行政官員(如知縣)所主持的資格審查。這道關門檻並不高,也沒有名額限制,只要其弓馬合格,便可獲得到赴行在(軍州)參加解試的資格。解試一般在六月底進行,由於考官多由行在的兵部官員充任,因此選拔明顯要嚴得多,一般只有70人左右被錄取。這批幸運兒被稱為武舉人,他們將於在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省試。注意,這是貨真價實的兵部試。若非岳飛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槍刺死小梁王,他本來很有機會在三月至八月之間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那個時候,岳飛奪取武狀元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因為這個殿試基本就是一個形式,為了彰顯皇帝的恩典,考生只要不出大問題,都能通過。

文化課不容忽視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在《說岳中》,致使小梁王心態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文化考試中發揮不理想,錯將《刀論》寫成了《力論》。正是這個失誤,直接導致小梁王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發揮失常,丟了爭奪武狀元的機會不說,更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小梁王的人生悲劇,多少有一些歷史依據。因為,自宋代開始,中國的武科舉確實增加了文化課的內容。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在唐代,武舉考試只靠武藝,且偏重於馬上槍法一類的技勇,而對考生是否具備駕馭千軍萬馬的統帥能力和軍政管理素質很少顧及。到了宋代,在繼續關注考生武藝的同時,開始側重考察考試的軍事理論素養,以期從中選拔出。在由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具體承辦的武藝考試中,內容以考察弓馬技能為主。考生將先參加“步射”,然後進行“馬射”。合格標準為:步射一石、矢十三中,馬射七鬥、馬上武藝五種。弓馬合格之後,便是文化考試。先考策問,主要以時務邊防為問題進行問答。後考兵書經義,即以武經七書為基礎講釋兵書大義。

武進士與武狀元

儘管小說中的岳飛失去了殿試的機會,但總會有人在成功通過大宋皇帝親自主持的面試後笑到了最後,他們被稱為武進士。和文科舉一樣,這些武進士的第一名也叫狀元(武科狀元),其產生根據考生的成績與皇帝的好惡而定。倘若武狀元確實願意從軍的話,將被授予正將之職,第二、三名副將,第四、五名準備將,其餘人將授予諸如 “保義郎”、“承節郎”等名目的低級武官銜。

幾句題外的話

從“槍挑小梁王”看宋代軍迷如何通過高考成為大宋軍官團的一員

不同於現代那些穿過高考獨木橋之後還要再度軍校才能獲得軍官資格的現代學子,那些宋代考生只要考中武進士,便自動獲得了軍官身份。但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此後的路便一帆風順了。

在宋朝,由於片面吸取前代武將擁兵自重的歷史教育,統治者刻意推行“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等政策。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很多人雖然考中了武進士,卻不願從軍或“學非所用”。儘管趙家皇帝期望通過武科舉選拔軍事人才,但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那些戰功顯赫的優秀將帥如狄青、岳飛、韓世忠等,無一人出自武進士。

儘管如此,終宋一朝,在那2300名武進士中,還是有不少人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努力留下了自己的歷史烙印。如政績出眾的武狀元朱熠、蔡必勝、又如武進士華嶽、江伯虎的軍事理論。另據《宋史》記載,8位武進士因忠義而被載入《忠義傳》。(文\劉明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