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爲人」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每個人都沒有選擇自己身世和家庭背景的權利。這個世界上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畢竟是少數,作為金子塔底的大多數,提起貧窮,就會想到一個必須會限定生活、制約發展的社會現實。

是的,當絕少數家庭還在為孩子擇校還是出國求學付出昂貴的代價時,還有許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學業無著、止步不前,甚而荒廢一生……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這一段來自河北棗莊被北大錄取女孩王心怡關於生活感悟貧窮的文字一時間戳中眾生。仔細讀這一段話,就會發現,貧窮終究還是刺痛了孩子。雖然她用樂觀坦率的笑容掩蓋著物質貧窮帶來的傷痛,但生命罅隙裡落下的傷痕,就像是積雨雲殘存席捲過的天空,伴隨她一生的陰雨連綿過後,烙著的更多是 “雖然我害怕貧窮,但是我卻可以自我安撫著勇敢上路”的印痕。

河北寒門女孩王心怡那些感謝貧窮的文字,與其說感謝貧困,不如說感謝經歷和過往,感謝她通過個人不平凡的自我奮鬥,感謝她窮而不墜的青雲之志和經過年少清寒而節節攀升的為人之幸,亦為同樣經歷的人。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這樣一個關於自我認知和希望的故事,在媒體將其存在的背景放大,將貧窮的原惡掩藏後,放大的是女孩的自我奮鬥和意識覺醒,表現出的是她超於年輪的成熟與品讀人生苦難的灑脫,但個體“勇闖天涯”的背後帶出的貧困是否值得感謝的兩極分化及引發的討論卻像另外一條鴻溝,橫跨在富裕、貧窮的正中,再度直擊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貧富懸殊帶動的直觀感受。

在大量充斥寒門難出貴子的今天,一個河北寒門女孩成功逆襲,必然是鼓舞一代青年,走出自我,堅定信念繼續奮鬥的典型案例,但同時我們要強調,如果只拿百分之一的個案,強化個人努力因素的成功“突圍”,其實也是快速財富積累下,掩蓋貧困家庭的背景先天不足和教育資源後天乏力。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同樣,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萬分之一的寒門逆襲與百分之十的強權持續攀升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將此類貧窮放大,暴露的只是更多在社會貧困線上掙扎的殘酷現實對於孩子的打擊。因為,我們貌似強大的祖國,還有許多類似王心怡家庭的女孩,在一貧如洗的家庭裡,享受著貧窮帶來的內心折磨和超過年齡的人性打磨,他們或許在結束九年義務教育後就開始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務農,等待結婚。

每一個經受過苦難折磨,經歷過貧困煎熬的人,在成長過程都會過早體驗人間疾苦,體會人間冷暖,那些把日子越過越好的人,不是揪著過去不放的人,而是踏著過往咬緊牙關前行的人。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貧窮限制思維,努力是為了改變貧窮。在我們看到寒門女孩逆襲的同時,更應該思索,貧困背後的教育資源公平公正,以及社會制度對落後貧困地區的關注和社會資源對貧窮家庭的關懷和傾斜力度。

感謝貧窮,就像感謝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一樣。

岳雲鵬說過,我永遠不會感謝那些傷害我、侮辱我的人,我永遠恨他們。河北女孩王心怡的關於貧困的文章,是一篇關於個人成長與自我成長與人生的感悟。文字結尾處感悟貧窮,也是在經歷生活重重磨難的基礎之上,自我安慰,調節,自我救贖的心聲。而當她以707的高分被北大錄取,當通知書寄到家門口之時,她還隻身一人在異地打工。(因家境貧困,高考結束後,經高中物理老師介紹,她在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對於網絡上出現兩極分化的激烈討論的核心點,不僅僅是當前社會環境下,輿論開放,觀點多樣化的一個體現,同時更重要的反射出大人世界通過孩子對貧窮本身經歷尚淺、認知不明的一種擔憂。如果貧窮只是處於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體諒父母,被母親不屈服於現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而激發的生活動力,這本身就是當下社會和家庭該積極鼓勵的,引起更多家長反思也很自然。可,當社會輿論交織,這個事件帶動戾氣縱橫,更多關於貧窮的感謝渲染氣氛,帶來重新解讀,那就與女孩本身的感觸無關了。

如果媒體放大的是貧窮本身,寒門女孩逆襲,強化了個人成長與自我努力,完全可以戰勝困難,平衡自我,走出陰影,這不免就有理想化和個人意識強化的嫌疑;也自然會引發一部分網友從貧困原罪與家庭背景,教育環境出發,指出無計可施的大多數貧窮家庭,窮到吃土的社會現實,理不清積貧積弱,通過勞動無法改變的現實,向貧窮致謝或者就存在想當然和認知能力有限的問題。這後面發的眾多發聲,帶出來的自然而然的衍生,許多也與女孩王心怡的關於認知和成長感悟的文字初衷沒有關聯。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河北女孩王心怡,讓我們看到了,寒門背後,經過苦難,穿越迷惘的高貴的靈魂。這個時代有這樣的寒門女孩,可以撫慰一部分處於貧窮線上迷惘的年輕人。

通過王心怡,我們會知道靈魂擺渡過後,人的靈魂不是萬里挑一,就是傲世悠然。也會讓我們看到穿越生活苦痛背後,經歷了苦難深重的現實,

自然會明白和讀懂另一番生命的深意珍藏著生活說不清的秘密。

蕭伯納曾說:貧窮是最可怕的惡魔,是最嚴重的罪行。因為貧窮總孕育著恐懼、焦慮、不安定,也挑戰著人性與底線,所以會暴露出醜和惡。是啊,貧窮是件可怕的事情,它意味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甚至被人嘲笑,甚至被人奚落,與更多機遇絕緣的現實……

大人的世界孩子不懂,社會的經歷孩子尚且無法體悟!

誠然感謝貧窮不成立,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那還讀什麼大學,改善什麼生活?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心怡要感謝的是貧困中走出陰影的自己,感謝的是在貧窮生活困境裡一直樂觀的母親,感謝的是周圍一直陪著自己的精神支柱。我們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誠然,富”不代表心靈高貴,“窮”不代表精神貧瘠。也正如河北某平臺編輯所說:“不是所有的富貴都是幸運,不是所有的貧窮都那麼可恨。有人說原生家庭的差距阻礙了寒門逆襲,但是沒有多少人意識到自身的問題。真正可怕的不是貧窮帶來的苦痛,而是底層卻失去突出重圍的決心。無論家境如何,只要心懷夢想,頑強拼搏都可以培養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強,成績優異的好孩子。”

貧窮限制思維,努力是為了改變貧窮。在我們看到寒門女孩逆襲的同時,更應該思索,貧困背後的教育資源公平公正,思考在同等社會環境下彰顯著人間的溫暖和世界的溫情。

說感謝貧窮的女孩,其實在感謝“生而為人”

感謝貧窮之所以火,大抵是因為在絕境仍不放棄希望,仍積極向上,不拋棄,不放棄,然後努力取得自己的成功,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好吧! 因為已身處貧窮這個既定,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讓自己永葆陽光,用知識與智慧充盈自己,抓住了高考這個此生最好的機會改變命運! 引起許多人關注,並持續關注,無非就是貧寒過後,充滿希望和美好成真。

河北女孩王心怡然,可能給了正在默默奮鬥而不得志的更多寒門子女以希望,可以讓大家有力量繼續努力,繼續堅持守望的曙光吧!

只是,這背後觸發的思考,依舊值得每個人為此努力,包括家庭、社會以及更多有責任和擔當的精英人群。

2018.8.1晚

王欣:筆名(水雲魅影/若水飄)

籍貫,甘肅武威,現居河南鄭州。

一個拒絕浮華的現代人,一個掙扎在城鄉結合部的農村人。

一個追求自我歸屬隨遇而安的流浪者,一個躲在在現代繁華背後,

審視靈魂迷失的邊緣人。純心寫字,見心見人見萬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