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莊村:幸福日子是這樣來的

紅網時刻張家界9月4日訊(記者 譚如茵 通訊員田貴學 王園園)帶動17戶(建檔立卡戶)給我們這個合作社種菜,我反正一年至少有五萬塊錢收入,他們應該有萬多塊錢或者兩萬塊錢收入。”日前,筆者來到永定區天門山鎮黃莊村趙嗣兵的蔬菜基地採訪時,正遇上他把剛採摘的四季豆裝車進城出售。昔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說起致富的經歷,趙嗣兵說:“如果沒有市委統戰部等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全力幫扶,也就沒有我們今天黃莊人的幸福日子。”

打牢根基,致富的道路才好走

天門山鎮黃莊村由原大坪鎮(現天門山鎮)黃莊、姚家界兩個特困村合併而成,距市區28公里,海拔600-1000m,轄15個村民小組298戶1135人,其中89戶322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市委統戰部2015年駐村幫扶時,村裡不僅道路不通,群眾飲水更是特別困難。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力不強,村裡沒有任何集體經濟,群眾致富沒有門路。幫扶工作隊駐村後,認真謀劃,精心組織實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田華玉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親自謀劃部署黃莊村駐村幫扶並帶頭落實結對幫扶。凡是駐村幫扶、結對幫扶所需的人、財、物及工作時間全部予以滿足。

幫扶過程中,市委統戰部駐村幫扶工作隊認為,如果村級班子根基不穩,戰鬥力不強,要想全村貧困群眾脫貧,那只是紙上談兵。為此,工作隊始終注重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以開展“兩學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活動為契機,提升村支兩委班子成員的自身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著力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為培養黨員,先後將村民劉洋、王美秀等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將屈庚緒等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將25歲具有大專學歷的後備幹部劉健推選為村主任並發展為預備黨員。為更好的引導群眾,工作隊多次召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和“感恩於心自強於行”教育活動,舉辦了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組織聯戶幹部經常入戶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堅定了全村群眾在支部和黨員帶領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兌現承諾,就是為了日子更好過

抓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強特色產業,實現村集體與村民增收,讓百姓過上幸福日子,是市委統戰部駐村幫扶工作隊許下的承諾。三年多來,市委統戰部駐村幫扶工作隊為村裡所辦的實事,村民們都沒有忘記。黃莊村在2015年前,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走在村裡唯一一條簡易公路上,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什麼東西拿出去變賣,都是靠肩挑揹負。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隊多次現場勘查線路,擬定公路修建計劃。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了14公里的村道拓寬、新修、平整工程,安裝了太陽能路燈196盞。今年9月底前可完成8.1公里的通組道路硬化,給村民出行帶來了方便。

此外,由於黃莊村位於丘陵山區,水源不足,每到枯水季節,村民生活和生產用水極其困難,安全飲水問題是村民世世代代的夢想,工作隊駐村以來,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實施黃莊安全飲水工程。目前,自來水已經引到10個村民小組192戶村民家中,姚家界5個村民小組106戶的供水新修改造提質二期工程正在施工,村民們將徹底告別挑水桶,足不出戶就可以用上自來水。“以前飲水都特別困難,現在統戰部幫我們引來自來水,我們家已經安了熱水器、洗衣機,現在的生活條件跟城裡一樣了,特別舒服。”村民劉興祥說起飲水的事,心裡特別高興。

長遠發展,小康水平目標才能實現

2108年,市委統戰部、市臺辦、市僑聯、市國調隊、市九三學社等5個後盾單位34名幹部與黃莊村89戶322人結對幫扶,每月至少組織1次聯戶幹部培訓和入戶走訪,宣講和落實幫扶政策。同時,積極幫助村裡發展產業,鼓勵和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烤煙和發展養殖業等。目前,黃莊村已發展烤煙400畝,18戶菸農全部加入區菸葉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60畝,計劃發展到100餘畝。在鞏固傳統種養業基礎上,工作隊還謀劃通過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生態產業項目發展集體經濟的門路,60千瓦光伏發電已於2017年底建成,經過提質改造現已併網發電,可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萬餘元。同時,工作隊通過調動本村能人劉洋的積極性,創建生態產業園,先後養殖大鯢近萬尾,現有存魚4000尾,產業園按協議每年為村裡上交10%的利潤作集體經濟收入。生態產業園項目負責人告訴筆者:“以這個項目帶動我們村裡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工,每個人年收入達到了2萬元以上。今後,等環評搞好了以後,我會加大投資,搞成鄉村旅遊再加垂釣和遊玩的一個一條龍的服務。”

市委統戰部駐黃莊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向禹清說:“在這個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將根據村的實際,對接旅遊,對接生態環境,對接我們的土地,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搞個公司+農戶等模式,為這個村今後長久致富不返貧搞個項目,使老百姓真正得到益處,達到小康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