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高血壓和房顫常常是糾纏在一起的

研究發現,房顫患者中有50%以上患有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中,房顫的發生率可以達到22%到36%。所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常常是糾纏在一起的,是共患疾病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房顫,比如心衰、比如心臟瓣膜病,引起房顫的風險要更高些。可是架不住高血壓患病人多呀!我國有2.7億高血壓患者,發生房顫的人群基數大啊!所以,近些年房顫發生率的增多,與高血壓增多有關。

高血壓為什麼會發生房顫呢?前面,我們在“ ”說過。

高血壓的時候,心臟需要使勁兒收縮,舒張就差了;心臟總是使勁兒收縮,心肌肥厚了(心肌重構了),舒張也就更差了;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右圖:左心室肥厚

心臟舒張差了,舒張時心室內壓力增高了;心室內的壓力高了,心房收縮向心室裡射血時遇到的阻力就大了;遇到的阻力大,心房壓力了;心房的壓力總是高,慢慢就擴大了(心房結構重構了,可以發生在心室肥厚之前呢);

擴大了的心房,心電的信息傳導就不願意、也不能好好走正道了(路遠);就會抄近道,就會迷路亂轉,電活動就不統一了;心電活動不統一,心肌收縮就不一致了,結果就是房顫了。心電信號抄小道走習慣了,就走出路了(心肌電重構了)。心房內徑每增加5mm,房顫風險增加39%。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有句話怎麼說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房顫時的電重構,也有類似的道理。

高血壓的(心臟)後果是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房顫的後果就是心率快,心功能減低,心房內血栓,最後就是心衰、腦梗死了。

所以,高血壓和房顫有交集點的;高血壓和房顫糾纏在一起後果很惡劣的。高血壓和房顫並存,心血管病的風險疊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額外增加2~3倍,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增加2.44倍和1.39倍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在高血壓和房顫相互糾纏的過程中,人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積極”參與其中,當然不是起好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了。這個系統在分佈在腎臟、心臟、血管,產生的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參與了升高血壓和促使左心室肥厚、心房擴大的心臟重構全過程,在高血壓和房顫的糾纏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所以,我們要破解高血壓和房顫的糾纏

呢,就要“斬斷魔爪”!在降壓的同時,阻斷這個“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

首先,降血壓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降得低一些,最好在130/80mmHg以下。因為高血壓是引起心臟舒張功能減低、心室肥厚、心房擴大、房顫的病因。研究發現,收縮壓140mmHg以上,發生房顫的風險是130mmHg的1.6倍;而舒張壓80mmH以上,是80mmHg以下的1.79倍。研究還發現,血壓每降低12mmHg,發生房顫的風險就降低24%。因此,要阻止高血壓的病人發生房顫,首先就是降血壓!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再者,逆轉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是發生房顫的危險因子。左心室厚度每增加4mm,房顫的風險增加28%。而左心室肥厚病變的基礎,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激活。因此,逆轉左心室肥厚,就要阻斷這個“RAAS”,不同的降壓藥是有所差別的。

降壓藥的選擇上,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有阻斷作用的“普利”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沙坦”類(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藥物對於逆轉心室肥厚、心房擴大(結構重構)和房顫(電重構)可能更有好處,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藥物治療是屬於房顫的“上游治療”。但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還存在爭議。研究發現,沙坦類藥物對減少腦卒中有好處。總體來說,在降壓治療中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能夠對防治房顫起到一定作用,並且可以降低腦卒中、心力衰竭等風險。

高血壓和房顫是怎樣糾纏在一起的?降壓選藥有講究!

很多時候、很多病人,房顫都是跟高血壓糾纏在一起的。預防房顫,治療高血壓、防治左心室肥厚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