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劉園園

“看著你們兩家能握手言和、重歸於好,我真的很高興,只要水路通了比啥都好,飯我就不吃了,我得馬上去商量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事”,說完急匆匆的乘車趕去,這是洛川縣政法委幹部、老廟鎮過村第一書記安禮民日常工作的一個剪影。

安禮民,洛川縣委政法委幹部,2017年9月被選派到老廟鎮過村擔任第一書記。自任職以來,通過抓黨建促脫貧、辦實事促和諧,用真情打動百姓,用發展造福百姓,用行動贏得稱讚。

 過村位於老廟鎮西梁中部,距縣城22.5公里,轄三個村民小組,共210戶812人,黨員22名,總耕地面積1136畝,其中果園面積1050畝,人均耕地1.4畝,2012年被確定為貧困村,2017年順利脫貧,目前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36人,正處於鞏固提高重要階段。作為下派第一書記,安禮民深感責任重大,他常常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走東家、串西家,與農民促膝談心,虛心請教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幹部、老黨員,掌握村情民意,加班加點扎實學習與農村幹部息息相關的工作制度、工作職責、黨員管理等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駕馭工作的能力。

健全設施強班子

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我是農村出身的,村民也就是我的親人!”這句話是安禮民擔任過村第一書記後常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在他的帶動下,過村徹底扭轉了以前那種軟弱渙散的局面。村“兩委”班子幹事創業的信心和凝聚力不斷增強,黨員群眾的信任度和擁護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進一步發揮,普通黨員幹部群眾參與村務民主管理和村級集體事業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安禮民結合村情實際,先後進行舊村改造,解決了27戶近百人的安全住房,消除危窯危房安全隱患,協調老廟鎮黨委修建黨員活動陣地一處,文體娛樂廣場一處,並安裝了健身器材,生產路砂石化3700餘米,巷道硬化4310米,安裝主巷道路燈16盞,栽植綠化樹木600餘棵,進村公路硬化2000餘米,水龍頭入園550個,使得全村水、電、網全覆蓋化,基礎設施全部達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精準拔除窮根子

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村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這早已是安禮民的口頭禪。為了讓貧困戶儘快脫貧致富,樹立對生活的信心。

在精準脫貧工作中,安禮民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先後給3戶4名學生辦理了教育助推助學資金6750元;給10戶貧困戶落實了產業幫扶資助資金12700元;給7戶貧困戶落實了住房保障資助資金55萬元,給14戶貧困戶落實臨時救助資金5000元。另一方面為貧困戶積極尋找就業創業機會的致富門路,多次主動上門與縣級相關部門協調,先後為4名貧困戶爭取了公益性崗位,主要負責村級環境衛生保障工作。

潘紅軍一邊鏟著垃圾一邊高興地說:“自己是個農民,今輩子都沒有想過還能有工作,這得感謝我們的安書記,讓我從貧窮窩裡走了出來。”

轉變觀念育產業

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蘋果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始終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但過村比起其他鄰村來說,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民收入來源單一。為不斷提升群眾果園管理水平,安禮民田間地頭大力宣傳老果園“挖改”政策的優勢,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科學發展蘋果的意識不斷增強,截止今年,30多戶群眾挖改殘敗果園100多畝,打造了20畝高標準矮化蘋果新建園,並有12戶根據自家實際,制定了逐年挖改計劃,培育壯大蘋果專業合作社1個,互助資金組織1個,全村上下由以前的要求蘋果數量轉變為現在的追求蘋果品質的觀念逐漸形成氣候,群眾增收致富的信心不斷增強。除此之外,生豬、羊子、雞禽養殖業在過村也彰顯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

貧困戶劉智忠逢人便誇:“我和我的家庭能有今天,多虧了村裡來的安書記,我和老婆都是殘疾人,以前村裡幾乎沒人看得起我們一家人,可安書記來了以後,他說服教導我們兩口子養羊,現在我的羊從一開始的6只已經變成了現在的26只,不僅可以賣羊奶還能生產天然肥料,如今村裡人見了我就問羊奶還有賣的沒有。”

不僅如此,在過村,大家今年還在忙著另一件致富創業的大事。

“在安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今年正在計劃實施全縣第一個以草莓、甜瓜為主的50畝的時令水果大棚採摘園這一個項目,目前正在申報過程中。”過村村支部書記劉俊傑指著場地說道。

文明新風沐千家

千畝之地定格你的美

在很大程度上,文明的境界取決於文化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其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重點。過村在安禮民書記的帶領下,堅持德育立村、實踐育人的原則,不斷強化宣傳教育和典型示範,引導更多的村民學文明、講文明、守道德。依託村級道德講堂集中式舉行主題宣傳活動,不定時開展家電維修、醫療保健、法律援助、文體活動、關愛空巢老人等菜單式講座,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及五一、國慶等重大節慶日,在村上組織扭秧歌、猜燈謎、評選“好媳婦”“好婆婆”“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傳統節日活動及文明禮儀活動,不斷強化村級典型引領作用,努力使鄉村文明與文化活動同頻共振、潤物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