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發生?

===全文閱讀===

8月財 新制造業PMI為50.6% 創14個月新低

根據2018年9月3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8月媒 體制造業PMI 50.6,低於預期和前值。其預期為 50.7,前值為 50.8。這一數據也明顯低於上週五國家統計公佈的官方數據。

上週五(8月3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官方製造業PMI 51.3,略高於前值和前值。此前預期為 51,前值為 51.2。

8月份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運行保持增長態勢,產出繼續擴張,並且較 7 月份加速。

不過,新訂單的增速放緩至 2017 年 5 月以來最低,出口銷售連續第五個月出現下降。與此同時,用工繼續收縮,導致積壓工作量上升。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上升,投入 成本和產出價格皆錄得更為顯著的漲幅。

市場持續低迷 生產前景不容樂觀

關於生產前景,業界的信心度仍然徘徊在 6 月份創下的 6 個月低點附近,許多受訪廠商對中美持續貿易戰、以及相對低迷的市況表示擔心。

作為一個以單一數值概括製造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綜合指標,經季節性調整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 8 月份錄得 50.6,低於 7 月 份(50.8),雖然仍高於 50.0 臨界值,但從中反映景氣增速放緩,為 2017 年 6 月以來最弱。

8 月份,中國製造業生產繼續擴張,增速為年初以來最高。不過,最新數據顯示需求減弱,新接業務總量錄得 15 個月來最低增速,原因與外需減弱有關,出口銷售連續第五個月錄得下降。

調查報告顯示,受公司重組和成本削減措施所影響,中國製造業用工規模在 8 月份進一步收縮,收縮率超過 7 月份,但整體仍屬溫和。與此同時,積壓工作量連續 30 個月呈現上升。8 月份,製造商繼續增加採購,但增速處於小幅水平,低於長期均值。

採購庫存僅有輕微增幅,一定程度上反映廠商對庫存控制更加謹慎。成品庫存更是連續 4 個月錄得下降。供應商平均交貨速度在 8 月份繼續放緩,部分受訪廠商表示原因與環保政策收緊有關。

不過,本月供貨延誤程度已減輕至 6 個月來最低。

8 月份,製造業投入成本加速上揚,漲速為 7 個月以來次高。據受訪廠商反映,原料價格上揚,帶動最近採購價格的攀升。因此,製造業產品的平均價格也進一步上升,漲速也超過 7 月份。

對於生產前景的預測,業界樂觀度依然相對低迷,仍處於 6 月份的近期低點附近。持樂觀看法的廠商普遍是因為客戶需求預期上升。不過,對於中美持續貿易戰和市場需求轉弱的擔心,拖累了業界整體信心度。

新訂單驟降加劇弱化製造業需求

媒 體智庫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鍾正生博士表示:“分項中,新訂單指數出現劇烈下滑,製造業需求狀況明顯轉弱; 但產出指數高位上揚,“生產熱、需求冷”表現得尤為明顯。”

就業指數在收縮區間進一步走低,創一年來新低。新出口訂單指數在收縮區間低位略增,出口形勢仍顯嚴峻。出廠價格指數和投入價格指數有所反彈,工業品價格上漲壓力仍較顯著。未來產出指數所反映的企業經營預期略有上揚,仍屬平穩。

庫存方面,產成品庫存處於收縮區間且進一步下降,而原材料庫存進入擴張區間並進一步上升,庫存組合仍較積極。供應商供貨時間指數在收縮區間小幅上行,資金週轉狀況獲得邊際改善。

整體而言,8 月製造業景氣度繼續走弱,需求端出現大幅收縮, 而生產端各項指標依然穩定,財政政策發力預期和環保政策加碼下工業品價格仍受支撐,就業狀況進一步惡化。

其進一步表示:“我們認為,需求拖累下,生產端的穩定狀態難以持續,就業惡化將進一步威脅消費增長,經濟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

信託規模二季度下降1.34萬億!通道類業務持續萎縮

中國信託業協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信託業規模與效益雙雙下滑。其中,通道類業務繼續萎縮是規模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從配置領域看,房地產信託環比大增1361.73億元,受大市影響證券信託環比大降3580.59億元。

信託資產規模與效益雙降

數據顯示,二季度信託資產餘額24.27萬億元,環比下降1.34萬億元。這是自2010年季度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出現信託資產規模的連續下滑。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託業協會分析認為,信託資產規模的持續平穩回落,與宏觀經濟和監管環境密切相關。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增長速度穩中趨緩,而信託資產規模的增速與GDP增速相關性較高,自2013年以來兩者相關係數達到0.87,變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此外,監管政策密集出臺、監管力度不斷加強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雙重影響之下,信託業發展效益水平出現小幅調整,行業收入和利潤水平同比下降。二季度,全行業營收新增269.96億元,同比下降3.94%;全行業新增利潤總額192.38億元,同比降幅8.16%,明顯超過營收降幅。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同時,信託業務收入增速也明顯下滑。二季度,68家信託公司的業務收入今年累計362.36億元,同比增速僅2.11%,比一季度的13.63%下降11.52個百分點;全行業信託業務收入新增180.32億元,環比略降1.72億元,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3.63%降至-7.38%。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託業務收入持續下降,除了受信託資產規模下降的影響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相對偏緊,銀行資金投資信託受到限制,主動管理類信託產品資金募集較為困難,造成信託計劃成立率較低。據瞭解,此類信託業務報酬率更高,從而導致信託業務收入增速明顯下滑。

通道類業務下降成規模下滑主因

受“去槓桿、去通道”等監管政策影響,以單一、事務管理信託為主的通道類業務下降明顯,這是導致信託管理資產規模繼續下滑的主要原因。

從信託資產的來源結構看,單一資金信託規模下降更快,佔比持續降低,對信託資產規模下降貢獻最大,貢獻度61.05%。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二季度單一資金信託規模從一季度的11.66萬億元降至10.84萬億元,降幅7%;集合資金信託和財產權信託的規模降幅分別為4.1%和2.9%。自2013年三季度以來,單一資金信託佔比持續下降,二季度佔比44.68%,環比下降0.84個百分點。

從信託功能看,事務管理類業務規模和比重都有所下降,這也是信託規模下降的主要因素,貢獻度達62.57%。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二季度,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從一季度的15.14萬億元降到14.30萬億元,減少8414億元;投資類信託規模次之,減少4558億元;融資類信託規模僅減少475億元。二季度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58.93%,環比下降0.19個百分點。

從新增信託資產的來源結構看,自2013年以來,新增單一資金信託季度累計值佔全部新增信託規模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相應的,新增集合資金信託和財產權信託的季度累計值總體保持上升。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信託業協會指出,新增信託財產的結構變化,一方面體現了監管政策和監管力度不斷加強,以單一信託為主的通道業務受到規範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資管新規出臺後,財產權信託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資產證券化等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大力推進的轉型業務,上半年發展迅速。

房地產信託與證券信託冰火兩重天

數據顯示,資金信託的配置領域二季度仍以實體經濟為主,工商企業、房地產和基礎產業的信託資金規模總佔比從一季度的53.91%上升至56.12%。其中,房地產信託規模增加明顯,證券投資信託下滑較為明顯。

二季度,在房企融資渠道持續收緊的情況下,信託資金的配置規模為25072.49億元,環比大增1361.73億元,其佔信託資產的比重由10.99%提升至12.32%。截至二季度末,房地產信託今年新增規模達4280.73億元,佔全部新增信託規模的18.31%。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8月下旬,有消息稱個別地區的信託公司接到監管窗口指導,要求後續審慎開展房地產信託業務。信託業內人士表示,結合二季度房地產信託業務規模持續增長的態勢來看,這或是監管導向發生變化的一個信號。

“目前政府對於遏制房地產泡沫的決心不容忽視,房地產信託業務的不斷加碼,可能導致行業風險過度集中於房地產領域。”某信託公司研究員袁吉偉表示。他預計房地產信託業務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不可持續,三季度後大概率會出現收縮,未來或將放緩。

證券信託規模的變化與資本市場的情況大致。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總體下行,證券信託規模相應下降,二季度下滑至26332.76億元,環比下降11.97%,比2017年四季度31006.55億元的歷史最高點大降4673.79億元。截至二季度,證券信託今年累計新增規模只有1616.53億元,相當於去年同期的48.79%。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分項來看,新增證券信託中股票和債券同比降幅最大:股票新增規模1032.62億元,同比下降45.50%;基金新增215.20億元,同比下降26.41%;債券新增368.71億元,同比下降67.27%。這些數據反映出,在今年資本市場的大環境影響下,信託資金配置到證券領域的動力持續減弱。

減員+降薪!上半年上市券商減員超3000人 21家降薪

數據告訴你,券商行業確實在減員、降薪。僅從上市券商來看,上半年上市券商離職超3000人。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23家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券商中,有14家增員,9家減員。其中9家券商上半年合計減員2503人,14家券商增員1768人。減員人數較多的券商包括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其中,招商證券減員725人,中信建投證券減員513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當然也有單家券商大幅增員,華泰證券上半年新增員工632人。將一些券商單獨披露的經紀人減少數據,合計減少人數超過3000人。

31家有薪酬同比數據的A股券商,上半年共發放薪酬383億,整體薪酬減少31.2億元,下降7.5%。其中有10家增薪,21家降薪,國海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等7家券商上半年降薪幅度在兩成以上。

究竟是何原因導致離職人員增加?綜合行業人士的觀點來看,一方面是年齡等原因的正常離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業不景氣帶來的正常擇業流動,還有一方面,則可能是券商的減員增效的自主行為。

經紀人流失也是券商人員減少的一個原因。招商證券人力資源部人士回覆券商中國記者稱,今年上半年員工減員全部為經紀人自然流失。

9家券商減員:招商、中信建投減員500人以上

32家A股券商半年報披露完畢,有9家沒有公佈員工人數,其餘23家上市券商合計員工人數為169872人,較去年末170607人減員735人,減員幅度0.4%。需要註明的是,東北證券、國海證券、浙商證券、中原證券為母公司員工人數,比較數據口徑相同。

受大環境影響,上半年各大業務線收入都在整體下滑,減員、降薪的傳言甚囂塵上。就目前已公佈券商員工情況來看,上半年至少有9家上市券商在減員。其中招商證券上半年減員725人,中信建投減員513人。

據招商證券半年報表述,截至6月30日,招商證券共有在職員工9908人,比去年末的人數減少了725人,減幅達6.82%。其中,母公司在職員工數量為9187人,主要子公司在職員工數量為721人,裁員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員工中,去年末,招商證券母公司在職員工共計9922人,半年間,就減少了735人,子公司員工數量增10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招商證券2017年年報披露員工數據

招商證券2018年半年報披露員工數據

在減員的同時,招商證券的職工薪酬開支也在下降,上半年共發放薪酬15.66億元,同比下滑16.52%。在蕭條的行業環境中,招商證券上半年共實現歸母淨利潤18.07億元,同比下滑29.21%。

中信建投證券也在減員,但與招商證券減員降薪同時進行不同,中信建投的職工薪酬在增加。上半年發放的職工薪酬有19.53億元,同比增加5.17%。據半年報,中信建投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為16.93億元,同比下滑8.75%。

據半年報數據,中信建投集團共有員工9718人(不含經紀人、派遣員工),其中經紀業務人數就有6728人,佔比69.23%;投資銀行人數880人,佔比9.06%。

據招股書,截至2017年末,中信建投公司(包括分支機構)及子公司員工總數為10231人,其中,經紀業務人數7284人,佔員工人數的比例有71.2%;投資銀行人數871人,佔比8.51%。

今年上半年,中信建投經紀業務板塊減員最嚴重,僅這一塊就減員556人,員工佔總員工比例也有所下降;投行業務人數微增,人數佔總員工人數比例有所增加。

14家券商增員,華泰證券新進632人

有14家券商的員工人數在增加,其中華泰證券的員工人數增幅最大,去年末該券商的員工人數有8135人,到今年6月底,華泰證券的員工人數增至8767人,增加了632人,增幅達7.77%。

今年上半年,在整體下滑的行業環境中,華泰證券實現淨利潤31.59億元,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三,增幅達5.55%。其中,投行業務是其亮點,8.08億元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幅20.06%。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華泰證券上半年的職工薪酬開支在下降,26.46億元的薪酬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29%。

華泰證券在半年報中表示,人力資源管理的市場化改革是驅動公司不斷進步的活力之源。近年來,公司建立完善了以能力和績效為導向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確立了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和薪酬激勵機制。高端人才、創新型人才、跨界型人才和國際化人才陸續加盟公司,顯著提升了人才競爭力和戰鬥力。

國泰君安、東方證券、興業證券、海通證券上半年的員工人數都有所增加,其中國泰君安增員380人,東方證券增員184人。

需要註明的是,券商行業公佈員工人數的口徑不盡相同。

比如,中信證券員工人數包含經紀人和派遣員工,中信建投公佈的員工人數不包含經紀人和派遣員工;另外,東北證券、國海證券等多家券商只公佈了上半年的母公司員工人數,所以以去年年末的母公司人數去對比。本次統計只進行單隻券商的縱向對比,不對券商行業人數進行排名。

4家券商公佈經紀人數量,均有所減少

經紀人和券商一直都是“若即若離”的關係,從勞動層面,證券經紀人是接受證券公司的委託,代理其從事客戶招攬和客戶服務等活動的證券公司以外的自然人,不屬於證券公司員工。

但去年頒佈的券商合規細則,則要求營業部配備合規人員時,經紀人也為營業部工作人員,應按工作人員的人數配備合規人員。表明監管正在強化對經紀人的管理。而今年以來監管數度因經紀人問題出具警示函,也不斷在警示券商。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有家中等券商合規負責人向券商中國記者直言,“經紀人的合規管理是個難題。”而梳理上市券商公佈的半年報,券商中國記者發現,4家公佈經紀人數量的券商,均在裁撤經紀人。

中信建投的經紀人人數半年來就減少了288人,去年末中信建投的經紀人數量還有2399人,到6月末,經紀人數量就降到了2111人,降幅達12%;光大證券今年上半年裁掉了189個經紀人,降幅為6%;申萬宏源上半年經紀人減少了139人,降幅為3%。

上市券商整體降薪7.5%

薪酬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是最受關注也是最敏感的信息。

券商中國記者初步梳理各券商上半年職工薪酬的發放情況。行業較為普遍認知的是,“職工薪酬”指的是上市券商半年報“營業支出/營業成本”中 “業務及管理費”一表的“職工薪酬”項,即為本期已發放的職工薪酬。

據各家券商財務報表中披露,職工薪酬是指公司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主要包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等。

券商中國記者據此統計,32家A股券商,除了銀河證券沒有公佈上半年發放薪酬情況,其餘31家均有公佈。梳理發現,31家A股券商上半年共發放職工薪酬383.88億元,較去年同期微降7.5%。其中有10家券商增薪,21家券商降薪。

有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過兩成,分別為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西部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國海證券等。

國海證券上半年降薪超過3成,共計發放職工薪酬3.62億元,同比下降了32.71%。該券商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業務及管理費同比降低20.90%,原因就在於人力資源費用減少。該券商上半年業績下滑嚴重,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下滑幅度達71.49%。

21家券商增薪

有21家券商增薪,長江證券、太平洋、第一創業上半年的薪酬同比增幅超過10%。其中,長江證券上半年共發放職工薪酬11.25億元,同比增加了13.64%。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薪酬表格備註:薪酬統計中,招商證券、太平洋、中原證券、國海證券、東吳證券為“業務及管理費”一項中“工資+職工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三項之和;西部證券為“職工工資+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興業證券、國元證券、華安證券為“業務及管理費”中“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證券是上半年唯一虧損的上市券商,但虧損幅度有所縮窄。據半年報,太平洋證券的業務及管理費較上年同期增加15.07%,原因就在於人員費用、設備運轉費等日常費用增加。上半年,太平洋證券發放的職工薪酬有3.43億元,同比增加12.09%。

上半年盈利能力較強券商,比如中信證券和申萬宏源,發放薪酬均有所增長。申萬宏源證券上半年已發放的職工薪酬為24.12億元,同比增幅為4.01%;中信證券上半年已發放薪酬為54.01億元,同比增幅為2.92%。

另有一些券商雖然淨利潤下滑,但表示用高薪吸引人才,打造核心競爭力。諸如國泰君安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均在半年報中,提到要以有競爭力的薪酬來吸引人才。

國泰君安證券上半年發放的職工薪酬為34.72億元,同比增加6.47%。原因也在於上半年該券商員工人數有所增加。國泰君安表示,公司以崗位價值和能力為導向,以績效成績為牽引,建立“內具公平,外具競爭”的薪酬體系,激勵優秀員工,達到凝聚和吸引優秀人才的目的。

中信建投證券上半年發放的職工薪酬為19.5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7%。中信建投證券表示,優秀的幹部員工隊伍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並已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做出巨大投入。公司通過嚴格的招聘條件和篩選程序、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福利待遇、體系完善的培訓培養計劃、科學高效的績效管理政策以及長期的人才發展計劃等一系列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不斷吸引專業人才加盟,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可以佐證這一說法不虛的事實是,中信建投上半年減員和提薪同時進行。

減員進行時!四大行半年減員超3.2萬 有一類崗位減員最多

大行減員依舊沒有減弱的趨勢。

剛剛公佈完的工農中建國有四大行年報顯示,在大力推廣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科技解放人”的浪潮持續推進,大行減員依舊沒有減弱的趨勢。

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3.2萬人。據財聯社統計顯示,2015年至今,四大行員工減少高達7萬。

四大行減員的主要原因,一是銀行渠道網絡近年來的深刻變革。線下網點推動向智能化、輕型化轉型,傳統物理網點的功能正發生轉變,相應的,基層櫃員的需求量也逐年下降;二是線上渠道又大力拓展網絡銀行、手機銀行業務,線上渠道對物理網點業務的替代率不斷提升,去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少了,也是櫃員需求降低的另一重要因素。

銀行加速應用金融科技,物理網點轉型、網絡金融業務日益完善下,銀行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正迎來鉅變,不停裁員的背後,銀行人需要思考的是,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農行半年減員超萬人

四大行由於員工基數大,每年的裁員規模在同業中也相對較大。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3.2萬人。其中,農行上半年減員人數最多,6月底的員工人數相較於去年底減少了10267人;其次是工行,上半年減員9879人。

“寒冬”接近央行出新招 A股有大事发生?

在被裁的員工中,主要來自基層網點員工。之所以這類員工多,也多與銀行渠道網絡轉型有關。

農行在2018年中報中稱,農行正加快經營轉型中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網點勞動組合優化,指導櫃麵人員有序轉崗。2015年,農行櫃面員工數為14.97萬人,佔員工總數的比重為29.8%;2017年時,其櫃面員工數下降到13.84萬人,佔比也降至28.4%。

四大行網點智能化轉型加速

近幾年來,伴隨著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銀行業務的辦理方式也發生著劇變。從渠道網絡看,主要有兩方面顯著變化:一是物理網點加速向智能化、輕型化轉型,二是電子銀行業務的日益完善,對網點業務的替代性愈發明顯。

工行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顯示,上半年仍在大力推廣網點智能服務模式。截至2018年6月末,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網點15318個,比上年末增加421個。智能服務覆蓋個人金融、對公結算、電子銀行、信用卡等10個業務條線、237項業務。上半年,網絡金融交易額338萬億,網絡金融業務佔比較上年末提高3個百分點至97.9%。

除工行外,其他三大行也在加快轉型。截至6月末,中行內地已投產的智能櫃檯網點覆蓋率達 93.6%,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的替代率達到95.32%。

建行在運行的自助櫃員機94917臺,自助銀行28898家,離行自助銀行與網點之比達 1:1,在運行智慧櫃員機49160 臺,覆蓋全部物理網點。

農行方面就表示,上年內全面推進網點智能化、輕型化的新一輪戰略轉型,實施網點業務線上線下一體化融合發展,著力提升網點的營銷服務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價值創造力和市場競爭力。以金融科技為支撐,推動網點輕資產、輕投入、輕運營等輕型化轉型和智能管理新模式。加快推進櫃面業務電子化,推廣新一代超級櫃檯,減少人工業務辦理和人工授權。

以記者本人的親歷為例,現在辦理銀行業務方便了不少,諸如轉賬匯款、購買理財產品等基礎銀行業務在手機銀行上就可操作完成,無需去網點;而前幾天記者本人需要更改綁定銀行卡的手機號碼、打印銀行卡交易流水也都是在網點的智能櫃檯上自助完成,兩項業務一共花了不到10分鐘就全部搞定,免去了排號等待的時間。

四大行網點員工職能轉型

相信去過銀行網點的人會發現,現在不少普通的銀行網點中的工作人員少了許多,很多櫃檯窗口常年關閉,只留兩三個窗口開放辦理業務,但儘管開放的窗口少,等待的人卻很少,前來辦理銀行業務的客戶大部分都會通過智能櫃檯進行自助操作,一般兩個智能櫃檯機會安排一個員工協助輔導操作。

這樣智能化、輕型化的網點是銀行網點轉型的大趨勢,甚至不少銀行的網點轉型已進入下半場,更為先進的物理網點不僅極大便捷了客戶的業務辦理,對銀行來說,也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受此影響,大行在不斷減員的同時,成本收入比也在持續下降,競爭力進一步凸顯。以工行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成本收入比為19.97%,較去年同期下降1.04個百分點。有著“宇宙行”之稱的工行,其資產規模在全球銀行業位列第一,但儘管體量龐大,工行的成本收入比經過多年來的不斷下降。

不過,大行控制成本、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手段不僅包括減員,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實行人員配置的優化,尤其是對網點人員的職能定位進行全面轉型。

農行業績報就表示,推動網點操作人員向營銷服務人員轉變,提升網點營銷服務能力。推進“金融科技解放人”、“運營流程解放人”,將轉型釋放的人力資源充實到客戶引導、服務營銷和外拓營銷崗位,進一步提高網點的創收效能。

工行業績報也透露,推進網點新崗位體系建設,立足於網點轉型和客戶服務需要,構建由網點負責人、運營主管、客戶經理、客服經理和櫃員五大崗位分工協作、有機融合的網點全新崗位體系,打通網點櫃檯內外的崗位壁壘,網點人力資源利用效能和客戶綜合服務營銷能力大幅提升。

金融科技影響下哪類崗位最容易被替代

科技應用和行業轉型向來會對不同崗位的人群來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舊的崗位被淘汰的同時,也意味著新的崗位的突起。對個體而言,關鍵是緊跟潮流保持學習,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近期發佈的《取代還是解放: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報告預計,到2027年,銀行業將削減104萬工作崗位,降幅22%(以2017年的就業人口為基數)。剩餘78%的工作崗位將提升42%效率,相當於每人每天花在同樣職能活動的時間可減少2.4小時。

從崗位削減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主要影響和削減了銀行業前中臺價值鏈上營銷與銷售、風險管控與審核、客戶管理與服務環節的崗位。

但人工智能在削減現有崗位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尤其是在開發、運營和應用中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在金融行業內創造三類就業崗位:技術型、運營型和業務型。

中行董事長陳四清此前就表示,該行在科技人才方面將會有大動作,會向社會招聘一批科技人才,未來3~5年要將中行發展為數字化銀行,金融科技人才佔比要達10%。

工行管理層也透露,上半年出臺新三年人員規劃,深化各類專業人員培訓,正式發佈創新文化核心理念,與廉潔文化、合規文化和服務文化搭建起工行的企業文化體系。

136家上市房企半年負債超10萬億 萬科等公司裁員過冬

2018年以來,隨著樓市調控加碼,房企各層面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多家房企先後被曝出裁員。近日,長江實業上海公司等被曝出部分地區的“瘦身”計劃。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半年之內,傳出凍編或者裁員的大型房企包括綠地、長實、萬科、富力、雅居樂等多家大型上市房企。

不過,多位房企負責人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對裁員這一說法並不認同,紛紛表示是為了“提升人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業內則認為,好多房企用“提升人才結構”代替了“裁員”,只不過是為了避免該消息影響公司的業績。

而裁員現象的背後則是,融資渠道不斷收緊,嚴重的現金流和債務問題使房企資金回籠承壓,只能砍掉不盈利的項目和部門,行業進入週期性“陣痛期”。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數據粗略統計發現,上半年,136家上市房企最新資產負債額超過10萬億,平均負債率約80%。

易居研究院研究員沈昕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部分企業進行了裁員或者說業務條線進行了壓縮,應該理解為企業控制成本的導向。必須通過此類業務條線以及人員隊伍的壓縮,來實現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目前境內融資遭遇金融機構持續縮表,境外融資成本較以往高出不少,考慮到未來市場整體銷售大概率繼續回落,資金市場的緊張壓力還將加劇。資金壓力大的企業一般會選擇收縮規模,那些業績不好的區域公司就有可能成為被瘦身的對象。

多家上市房企大肆裁員減壓

“為了進這家公司,當初推掉了另一家公司的邀約,現在卻有被裁掉的危險。”在一家大型上市房企崗前測試快半年,下個月就可以轉正的王璐憂心忡忡地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當初來時,HR信誓旦旦地說人員擴張,年內規模翻倍。

王璐的擔憂只是房企“裁員季”的一角。從7月起,不少大型房企就傳出裁薪減員的風聲。

8月23日,有自媒 體報道稱綠地將迎來裁員風暴,並稱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近期對京津冀、上海及廣深事業部總經理做出儘快完成瘦身的指示,裁員比例高達10%-30%。綠地集團隨即做出回覆稱上述消息不屬實,作為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多元化綜合產業集團,人才是企業第一資源,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提升人才團隊能級始終是綠地的重點工作。北京、上海等核心一線城市歷來是公司戰略投資的重點區域,公司並無裁員計劃,同時還將繼續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提升相關區域核心團隊建設,也非常歡迎各界優秀人士加入綠地大家庭。

8月24日,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房地產公司長江實業上海公司被曝大量裁員,目前不少員工已經離職。

大型房企密集裁員的消息引起了業內不小的風波。記者梳理發現,最近半年之內,傳出凍編或者裁員的大型房企包括綠地、長實、萬科、富力、雅居樂等近10家大型上市房企。

至於裁員的原因,房企的態度截然不同。有的房企不承認存在裁員計劃,而是將裁員稱之為“提升人才結構”;有的房企矢口否認,僅僅是發了一份聲明,沒有下文;有的則乾脆不回覆。

對此,財經評論員嚴躍進指出,今年下半年很多房企會面臨資金回籠等壓力,所以從企業高效運作的角度看,要適當管控“小白兔”的隊伍,此類“小白兔”的含義在於,往往屬於業績平平而且效率不高,同時可能對於企業的發展是有害的。最典型的就是在目前業績壓力下,部分銷售人員積極性也不高,或者說投資策略屢屢犯錯的員工,則會面臨裁員或調整崗位等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對於類似裁員的現象,也是企業提高效率的表現。

10萬億鉅債壓頂:未來1至3年集中到期

隨著融資渠道不斷收緊,先前衝千億、萬億的房企為了節省開支,開始裁員,甚至採用一些辦法倒逼員工辭職,以規避離職賠償。

2017年全年,136家上市房企平均負債率達79.1%,創下2005年以來的最高位。債務規模較2016年增長33.33%,高達6.59萬億元。長江商報記者查詢數據粗略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136家上市房企最新資產負債額超過10萬億,平均負債率約80%。而國內地產企業貸款的期限以3年為主,過去兩年產生的大量貸款將在2018—2019年到期,也就是說未來1-3年地產行業債務到期壓力集中。

然而,如今的境況是融資趨緊,房企很難借到錢。銀行貸款、信託、公募債、私募債、定向增發、境外發債等十幾個渠道如今在一個個變窄。

據同策諮詢研究院監測數據獲悉,2018年前7個月,40家典型房企總計融資4105億元,相當於2017年下半年融資體量。境內銀行貸款、公司債、其他債權融資均有不同程度波動,房企多元化融資渠道全面收窄。

雪上加霜的是,房企發債也頻繁被終止。富力地產60億元、花樣年50億元的租賃住宅專項債券、深圳市龍光控股一筆35億元的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券、雅居樂控股80億元的私募公司債券、合生創展100億元的小公募和泰禾集團的一筆原計劃募資金額不超過98億元的融資計劃,均被中止審查。

“2015年以來的房地產上升週期延續時間長,部分企業規模和人員擴張厲害。在行業下行的趨勢中,房企在資金壓力的驅使下會控制規模和成本。為應對未來的償債高峰,房企應在趨勢還未完全變壞的時點加緊推盤迴籠資金。”

沈昕認為,目前境內融資遭遇金融機構持續縮表,境外融資由於美元加息,融資成本較以往高出不少,考慮到未來市場整體銷售大概率繼續回落,資金市場的緊張壓力還將加劇。資金壓力大的企業一般會選擇收縮戰線,那些業績不好的區域公司就有可能成為被瘦身的對象。

政策趨緊緻行業進入週期性調整

目前,A股發佈半年報房企已經超過130家,加上香港上市企業,已經超過150家。除了部分轉型的中小企業外,8成房地產企業2018年上半年利潤明顯上漲,其中,17家企業的淨利潤上漲超過200%。

業績向好的同時,整個中報季,地產大佬們對於未來發展的表態都偏於謹慎。提到下半年銷售策略,不少房企強調了“積極銷售”、“分化加劇”等關鍵詞。

萬科的新任總裁、金融男出身的祝九勝在中報選擇了“堅持穩健投資,把握核心業務投資節奏,合理控制項目資源規模”的字眼。

“從龍頭房企的發展戰略可以看到,未來整體房地產市場的降溫,房企是有瘦身過冬的需求。房地產行業正經歷著‘焦慮’期,這個陣痛持續期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表示,裁員只是初步表現,接下來就是市場深度調整。這極有可能會從過去房價上漲比較快且幅度較高的城市率先開始,然後蔓延到全國一二線城市。

沈昕表示,隨著對房地產市場的定調,結合下半年住建部頻繁約談房價漲幅過快的城市負責人,預計下半年樓市調控政策還將繼續趨緊,房地產市場也將大概率出現降溫。在行業面臨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房企人才調整是未雨綢繆,主動適應新形勢的表現。

多因素擾動9月份流動性 央行將用中短期數量工具對沖

8月31日,央行發佈公告稱,考慮到月末財政支出力度較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當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這已經是央行連續第八個交易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上週累計有17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上週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實現淨回籠1700億元。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連續8個交易日未進行逆回購操作,但央行在8月24日開展了149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還在27日開展了10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操作,流動性相對充裕,市場利率運行平穩。而且近期財政支出較多,也增加了市場流動性供給。因此,在其他投放渠道上央行已採取了操作,逆回購暫無操作必要。

“在到期壓力較小的情況下央行仍然開展流動性淨投放,尤其對中長期流動性的補充,導致8月份流動性環境呈現超寬鬆局面。”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進入9月份,王有鑫預計,流動性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一方面,臨近季末,銀行監管考核壓力增大,將減少資金出借量。另一方面,美聯儲預計將在9月份再次加息,新興市場金融波動將持續並蔓延,我國匯率穩定和跨境資本流動也將面臨一定壓力。此外,政府債券發行速度提速,債券發行繳款增加也將在特定時點增加流動性負擔。整體看,9月份流動性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要多於8月份。

明明表示,從近兩年的貨幣市場利率走勢來看,9月份資金面存在季節性收緊趨勢,尤其9月底資金利率均為年內高點。展望9月份流動性環境,除季末資金到期壓力、財政支出力度等季節性因素外,還需要考慮當前面臨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即貨幣政策取向的轉變、財政政策的配合、美聯儲加息的影響。

在明明看來,9月份公開市場自然到期資金規模低,續作壓力小。全月僅有1765億元1年期MLF和1000億元3個月國庫現金定存到期,沒有逆回購到期。同時,9月份非集中繳稅大月,對流動性影響較小。

明明表示,9月份同業存單迎來到期高峰,MPA參數調整緩解季末效應。9月份同業存單集中在上半月到期,9月份上半月資金面可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相對而言月末到期壓力較低。MPA結構性參數的相對調整在一定程度給銀行季末考核減壓,預計銀行體系季末資金緊張局面將得到一定緩解。

明明預計,“央行可能通過短期或中期的數量工具進行對沖”。

王有鑫預計,央行會綜合利用數量和價格工具,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應對流動性和美聯儲加息壓力。政策利率可能會跟隨上行,以在外部波動加大情況下實現金融穩定;同時加大逆回購、MLF等流動性投放規模,在美聯儲加息前後,可進一步採取降準措施,對沖流動性和融資需求。

九月是A股月線及周線重大變盤窗口 股指反轉月線收陽概率較大

今年A股市場經歷了五窮六絕七翻車八新低的慘烈,8月20日三大股指集體創新低,上證指數創2653.11點二年半新低,創業板創1404.19點三年半新低,8月20日兩市成交2292.51億元也創了本輪調整地量(滬市984.64億元),隨後低點反抽量能不足再次無功而返,八月收官之戰,上證指數報2725.25點,創業收盤1435.20點,本月滬指、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下跌5.25%、6.69%、7.99、8.07%,創業板跌勢更猛,月線罕見五連陰。

從走勢上看,上證指數自1.29日3587.03點高點調整,已經運行了8個月,形成兇猛的延長調整C浪,出現5個向下跳空缺口,指數跌去933.92點,跌幅約26.04%,7.6日2691.02點與8.6日2692.32點的雙底告敗,2653.11點是否本輪調整低點還有待九月確認,市場底是一個區域,低點落在哪裡無法測算。

從A股市場估值來看,已處於底部區域。A股估值水平進入歷史底部區域,上證綜指、創業扳指、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分別為13倍、38倍和12倍,均處於近三年曆史低位。上證綜指的估值已經大幅低於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估值。和新興市場相比,印度股市的市盈率為22倍,巴西股市的市盈率為18倍,A股市場估值優勢顯現。截至8月20日,已達279只(含ST股),在兩市所有交易股票中佔比已超過8%,無論數量還是比例,均超過2005年、2008年等幾個A股歷史重要低點時水平。

從宏觀經濟及政策面看,剛剛出爐的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3%,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製造業總體保持平穩擴張態勢,高技術製造業發展勢頭表現良好;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力度;央行定向降準及逆回購多項貨幣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央行重啟逆週期因子,人民幣對美元“破7”可能進一步降低;開放資本市場政策利好頻發吸引資金入市,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加快推進職業年金、為QFII、MSCI進一步鬆綁、允許外國個人投資者開立證券賬戶等,爭取A股“入富”、滬倫通擬年內啟動。

從企業利潤增速看,上市公司盈利整體向好。上半年A股營收、盈利雙雙呈現兩位數的大幅增長,合計實現總營收18.13萬億元,同比增19.85%;合計實現淨利潤1.67萬億元,同比增16.37%。在剔除銀行及兩桶油後,A股實現淨利潤8576.49億元,同比大增26.37%。三季報業績預告也次第亮相,截至8月30日,滬深兩市累計已有1114家上市公司發佈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747家上市公司預喜,佔比近7成。

從北向資金淨流入及產業資本增持看,A股市場價值凸顯。2018年以來,滬深港通合計淨買入金額已超過2000億元,除2月北向資金淨流入為-26.29億元,其餘月份均為正向的淨流入,4月份通過滬深股通淨流入的北上資金從3月97.13億元的基礎上,驟增至386.5億元,5月的淨流入規模更是達到508.51億元,6月、7月淨流入498億元,8月達345.14億元;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公佈的股份回購方案超200份,擬回購總額約為662億元,而去年全年的擬回購總額約為87億元,約增長661%。

綜上所述,無論從調整時間、跌幅、成交量、缺口、破淨股均顯示空頭肆虐已至極限,九月是月線及周線34周的重大變盤窗口,不破不立或許等待跌破2638點之際,再現轉機絕處逢生,A股反轉月線收陽概率較大,金九行情值得期待。

A股九月能否絕處逢“升”?

今日盤面

週一兩市各大指數同步低開,光伏概念開盤表現強勢,是源於歐盟終止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制裁的消息,拓日新能、天龍光電、珈偉股份封板,不過板塊內個股聯動效應較弱。雖然隨後農業板塊和航空股逆市拉昇,銀行、保險大金融護盤,但仍舊難以帶動指數表現,市場情緒處在冰點。其中滬指一路水下運行,創業板指表現更弱,以5G為代表的科技股調整居前,個股殺跌情緒嚴重,可見市場主線不明,板塊間輪動效應明顯。預計市場築底繼續,短期仍以震盪為主,午後關注2690的支撐,如果沒有跌破,本週反彈仍可期待。

市場無重大消息刺激

九月第一個交易日啟動,A股難改疲軟態勢。今日滬指小幅低開,一路弱勢下行。日線MACD指標紅柱持續縮短,可見多方力量明顯減弱,加之快慢線無限接近,或失去上週形成的金叉形態。總體來看,市場交投意願不足,疊加國內外消息的制約,對於A股市場我們不能過於樂觀,但也不悲觀。

輕倉等待轉機

週一滬指低開低走,各板塊漲少跌多,概念股弱勢,權重股試圖維 穩大盤,但成效甚微,整個市場延續弱勢,指數一路下行,資金觀望情緒濃厚,盤面上恐將維持縮量狀態。不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經歷前期的震盪調整後,A股或迎來估值修復的行情。如果後續市場做多的情緒能夠升溫,大盤反彈值得期待。操作上建議依舊輕倉面對,市場短期仍以震盪為主,待靴子落地利空出盡後可以逐步加倉,中長期可以關注週期金融權重方向,個股形態上建議關注超跌方向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