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有許多精英的國家,在國家決策上如此愚蠢,捲入兩場打不贏的世界大戰?

或許不見


不能神話精英,精英也會犯錯。

首先,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階層,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制約的。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普魯士實現了德意志統一,其間發動了三次成功的對外戰爭,之後又在經濟上迅速超越法國和英國,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過於順利的歷史進程讓德國的社會精英階層形成了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因此,他們認為發動一戰以後也可以像之前那樣取得成功。一戰失敗以後,他們又寄希望於發動二戰,來一雪前恥,並取得霸主地位。打不贏是作為後來者的觀點,當時德國精英的普遍觀點是認為德國會勝。沒有人會主動去打自己都認為贏不了的戰爭。

其次,從德意志統一這個時候開始,就形成了所謂德意志人優越論。這種觀點不僅鼓吹德國對外殖民擴張,同時也鼓吹應當將猶太人等民族從德國清除出去。實事求是的說,希特勒的排猶思想和行動是有深厚的歷史根源的,在當時甚至得到了大部分德國精英階層的認同。這種錯誤觀念顯然刺激了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後,德國這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英階層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德國是一個唯心主義思想極為發達的國家。他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哲學思想傳統是從概念到現實。換句話說,他們喜歡用自己意想的是理念來改造事物,而不能根據現實來改造思想。這就導致他們容易走極端,不妥協。德國精英階層,過度強調自我欲求,而不考慮當時的國際環境,又不能夠通過談判等較為平和的方式,與英國人完成利益交換,一門心思想著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唯心主義思想的傳統,使得德國湧現了大批構建宏大哲學思想的大師,但同時也削弱了德國精英階層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


zyb38537240


在發動戰爭前,德國人也不知道自己打不贏啊。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明知道打不贏還要打,全世界好像只有日本人幹過呀,對於德國這麼嚴謹的國家,肯定是有把握了,才敢大打出手,因此不要用日本的角度來看德國。

那麼德國究竟有什麼資本敢於發動戰爭?其實就是仰仗自己的牛逼的實力,比如說普魯士王國時期,就已經戰鬥力爆表,三次王朝戰爭震驚了世界,尤其是普法戰爭,不可一世的法國人被按在地上,而且還打出來了個德意志帝國,歐洲形勢煥然一新,德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法國只能當老二,而且還得跟著英國混。

德國的經濟和科技,同樣也是不可忽視的,眾所周知,普魯士是最早發生第二次工業的國家,德意志帝國也是以工業和科技立國,同時也是教育大國,可謂是人才輩出,工業實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如果說到軍事,那是德意志帝國的看家本領,普魯士有軍國主義傳統,軍事素養極高,尤其是有一批職業化軍人,還是世代傳承的,再加上多年實戰的磨鍊,士氣高昂,訓練水平和裝備水平都是世界一流,可謂是打遍歐洲無敵手。我們再來看看政治實力,雖然德國沒有什麼太靠譜的隊友,但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龐然大物,至少在英國人看來,這兩個沒落的帝國屬於百足大蟲雖死未僵,如果被德國人整合了,那也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就拿經濟方面來說,德國相當於賺了一波。如果再看看德國本身,成立於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雖然是個聯邦,但是其境內的各邦國都效忠於普魯士國王本人,也就是法律上的德意志皇帝,皇帝也掌管了軍隊,再加上德國境內的民眾大多都支持戰爭,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

在1914年的德國人看來,法國和俄國都是不堪一擊的,英國在歐洲大陸也不是德國人的對手,所以德國只要投入戰爭,那將是勢如破竹,尤其是按照施裡芬計劃的打法,法國和俄國都是一觸即潰的。可問題在於,德國人自己實力很強,可法國和英國的實力也不弱呀,雖然俄國確實給英法拖了後腿,但畢竟是個龐然大物,真要發起威來也不好辦,所以德國人只能把希望壓在西線戰場,只要把法國打趴下了,英國人也就慫了,剩下俄國人自己唱戲,恐怕也是唱不了多久。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也是按照這個路線來打,可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超出了德國高層的預期,最後在西線陷入僵持,因此德國又把寶壓在了東線,好不容易把俄國打的掛機了,沒想到美國人又摻和進來,最後德意志帝國在內憂外患下自己崩潰了。總的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信心滿滿的開戰,可是無法控制戰爭規模,計劃趕不上變化,最後自食了苦果。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出現了新的變量,那就是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不是1918年前的那個俄國,而是綜合國力和德國拉平的工業化國家,軍事潛力非常大,而且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這就相當於在上單交換主機了,換了個更牛逼的選手。雖然德國在初期秒殺了法國,可問題是英國人不認慫呀,只要英國不退場,那也有交換主機的可能,果不其然,後期英國又把美國人拉來了,當然了,這主要還是德國豬隊友的功勞。再看看納粹德國的先天不足,其實也是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最大bug,那就是無法稱霸海洋,而對面的玩家不僅在海洋上封鎖德國,還點出了戰略空軍這一牛逼的科技樹,擺明了欺負德國人下不了海。再有就是,德國的豬隊友,實在是太坑,尤其是在身邊的那位,簡直就是戰五渣中的戰五渣,辣雞中的戰鬥雞,這又有什麼辦法?

綜上所述,德國人的決策稱不上愚蠢,但德國人不是神,德國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而對手怎麼反應,會不會作弊換主機,這些事都是德國人不能掌控的,只能是見招拆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最終德國人還是輸了,而且是老本輸光,在二戰後認了美國人當爹,至今都無法恢復獨立自主,老虎變成了貓,只能打歐洲復興這一張牌,因此德國人的確非常後悔捲入戰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也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有識之士認為,如果當年德意志帝國沒有捲入戰爭,經過100年的和平發展,恐怕早已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美蘇兩極格局了,美國人也不會像今天這麼蠻橫。


圖維坦


我是軍事妹子,德國的蠢不在於同時捲入兩場戰爭,而在於從一開始就不該發動戰爭。

很多人覺得德國在橫掃歐洲大陸時不該放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更不該在和英國交戰正酣時轉頭攻擊蘇聯。同時與東西方大國為敵,這不是蠢是什麼?其實仔細分析,這也是極其無奈的結果。首先看希特勒為何放棄佔領英國,在當時,登陸英國至少需要一次性運送幾十萬兵力,這就需要龐大的登陸艦隊,還有更大龐大的海軍護航艦隊。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希特勒穿越到現代,學會谷歌搜索後老淚縱橫

這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是不現實的,要想登陸英國就必須壓制英國皇家艦隊,而後者可是有著百年家底,不是德國海軍能比的,既然海軍指望不上就得靠空軍了,本來德國空軍想以優勢兵力消耗掉英國空軍,但聰明的英國人沒有上當,堅持就算挨炸也要保存實力。再加上美國的大力援助(偷襲珍珠港電影裡有這個情節,美國飛行員志願前往英國參戰),德國空軍最終沒有得逞。海軍打不過、空軍沒把握,幾十萬軍隊拿什麼過英吉利海峽?

當時這位也是個狠人,準備背後捅希特勒一刀

其次是進攻蘇聯,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由來已久,甚至希特勒剛上臺就有醞釀。其實在當時蘇聯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認識到不代表能確認,蘇聯對德國入侵時間估計有錯,他們想著德國會渡海進攻英國,到時候德軍重兵困在英國,自己趁勢西進,還不是勢如破竹?如此大的軍事行動需要500-800萬的兵力,基本相當於全國動員了,做好戰爭準備至少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不像德國,本身就處在全滿戰爭時期,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

二戰英國艦隊仍然遠比德國強大

所以希特勒也明白,自己即使不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好後也會動手。如果德國突然襲擊,將蘇聯部署在歐洲區域的重兵集團消滅,那屆時除了孤懸海外的英國就再無敵手了。可惜他們賭輸了,國家實力的差距讓他們一開始就不可能成功。

喜歡請關注軍事妹子,跟別人不一樣呢!


軍事新觀察


恕我直言,這種論調本身就是悖論,精英難道就不會犯錯嗎?

1914年的《告文明世界書》聽說過沒?

一戰爆發前,為了爭取輿論。英國、法國的報上登出特大標題:【我們愛歌德和貝多芬的德國,我們恨俾斯麥和威廉二世的德國。】

作為輿論反擊,德國方面召集了九十三名科學家、藝術家、學者或牧師共同簽署了這份《告文明世界書》,公開支持戰爭。

德國精英在公告中宣稱:如果沒有德意志軍國主義,德意志文明會在很久以前就被異族滅絕了。

而在這份宣言上簽字的人,有X光的發現人倫琴;進化論者海克爾;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愛因斯坦的好朋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伯教授。

令人唏噓的是,哈伯教授是猶太人,他在一戰期間為德國發明的起糜爛性毒氣和窒息性毒氣。在二戰前,正好被納粹黨用在了他的猶太同胞身上,其中還包括了他的幾名親友。


如果認為這些人的精英“層次”不夠高,那麼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層次該足夠高了吧?尼采就曾經鼓吹過:雅利安人種是統治歐洲的新種族,而實現這種理想的辦法是戰爭,德意志民族就是要高於其它民族。

尼采的思想,鄙視群氓,鼓吹超人,有軍國主義傾向,活脫脫的精神瘋子,希特勒就是他的粉絲……



如果覺得尼采的層次也不夠,那麼黑格爾的地位夠不夠高?黑格爾就曾經宣稱:德意志人是世界精神的絕對權力的繼承者,有權統治其他民族,今日的世界就是日耳曼人的世界,日耳曼人應該在向外擴張中實現絕對真理。

用現在的標準,黑格爾也有軍國主義傾向。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納悶。為什麼這些智慧過於常人的精英,會支持德國去打一場會鮮血流乾的戰爭?

說到底,因為被欺負怕了。

德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近代以來歐洲所有的戰爭,都會波及到德意志領土。英法俄輪番蹂躪,受苦的只能是夾在中間的德國。

更重要的是,英法俄這些歐洲大國,還故意不讓德國統一,利用各種手段,搞分而治之,維持德意志邦國林立的現狀。

德國人憤怒了!

德國人認為,自己的稱霸歐洲的主張,和英法等國的殖民擴張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當年英法在殖民時期獲得的利益時,英國的主流知識精英們也並沒有反對這種殖民擴張,相反還有像吉卜林這種詩人來為英國的殖民主義歌功頌德。

同理,德國的知識精英為什麼要反對德國對鄰國的戰爭呢?英法能這麼幹?德國為什麼就不能這麼幹?沒這個道理嘛!

所以,德國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惜血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就是對歐洲列強主宰德國命運多年的一種反彈。德國人想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更想改變世界的資源分配。

至於二戰,只不過是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罷了。法國欺人太甚,波蘭狗仗人勢,蘇聯虎視眈眈,英美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德國人自己要是不先動手,蘇聯肯定也要先動手。危機和復仇的思想席捲了整個德國社會,精英們即使不支持,也沒有什麼用了。

PS:一戰並不是德國人挑起來的,最起碼在德國人看來,法國人不堪一擊。

而法國人總在強調,要報普法戰爭的仇。那普法戰爭以前,法國人在德意志乾的那些齷齪事,這筆賬該怎麼算呢?所以,論拉仇恨。德國人也不輸法國人。至少在德國人看來,這兩場仗沒有理由會輸。


Mer86


其實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素的,再加上當時德國國內外的種種原因,最終即使德國有很多明智的精英,但是依然沒能阻止德國開戰。

其實一戰之前,俾斯麥一直力圖讓德皇威廉二世不要開戰,儘可能的維持歐洲平衡的局勢,因為俾斯麥清楚德國的實力以及地理環境等一旦開戰很難勝利。但是當時威廉二世急於證明獲得更多利益,並讓德國迅速擴張。而19世紀末期,世界上殖民地基本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德國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剩飯,而這自然是威廉二世難以容忍的,其意圖重新瓜分殖民地,讓德國獲得更多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德國人也開始期盼戰爭,而德國在利益紛爭中和周邊國家關係越來越差,比如俄國還曾是德國的盟友,但威廉二世上臺後逐步捨棄原有的俾斯麥的戰略,最終讓俄國成了危險的敵人。最終在一戰中,德國腹背受敵,國內很多資源都難以得到海外補充,戰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在二戰中,納粹黨之所以上臺,也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一戰的戰敗,讓德國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同時又背上了鉅額債務,而1929年的經濟危機,又讓德國民眾更是生活困難,而納粹黨當時正是藉助了這個環境,擊敗了別的政黨,發展壯大,同時宣傳是猶太人導致了德國戰敗及當時的困局,讓整個德國社會變得極為瘋狂。

與此同時,德國國內的其他理智聲音被壓制,德國的政權基本被納粹所掌握,整個國家機器已經被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分子掌握,最終開始擴軍備戰,向法國英國等國復仇,並開始向東部的蘇聯尋求德國的生存領地。最終,二戰爆發,而英法等國的縱容導致錯失制裁德國的良機,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僱傭兵


有個俗語叫“事後諸葛亮”,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誰告訴你說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就肯定打不贏啊,之前誰能知道啊!

德國參加一戰,說到底是後起之秀挑戰之前的老牌帝國,因為好事兒英國法國都分完了,自己沒有,不平衡啊,那就打一場吧,本來德國略有優勢,但是沒有處理好和美國關係,導致美國參戰,如果沒有山姆大叔插手,德國的對手英法俄未必能贏啊,特別是俄國發生革命,退出大戰,德國還有優勢呢。

第二次大戰起因還是和第一次有關,由於戰敗後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懲罰,迫使其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激起了德國民眾普遍憤怒,最終導致納粹和希特勒上臺,利用國內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時的訴求有的是合理的,逐漸由於英法等國各懷鬼胎,綏靖政策導致德國膽子越來越大,最終爆發了世界大戰,德國閃擊戰最初相當成功,幾乎征服了歐洲大陸。最後由於外交和戰略的失誤,使英美蘇結成了反德統一戰線,德國最終不支。如果希特勒能夠向當初的俾斯麥那樣,每次戰爭之前都能搞好外交,也許就會像老首相連贏三次戰爭那樣不會輸?至少戰爭前期中期英國、蘇聯都已經相當危機。而日本這個豬隊友不但不幫德國從遠東夾擊蘇聯,還再一次惹了美國,最終導致大戰形勢逆轉。


文綜史組


一個國家有許多精英,但不代表這些精英都能參與國家決策,二戰前的德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他們都是專制統治者。德國的眾多精英只能被迫服從,被整個專制體制裹挾。這種狀況的形成跟德國的歷史傳統和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有關。

一、軍國主義歷史傳統

十九世紀之前的德國,可以用這麼幾個詞來形容:分裂、混亂、落後、野蠻。德國到十九世紀晚期才完全統一,而在統一之前,德意志境內邦國林立,諸侯們長期混戰。日耳曼人一向以野蠻好戰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從神聖羅馬帝國開始,德意志地區的混戰持續了近千年,軍隊自然成了諸侯們最大的依賴。而後來脫穎而出的邦國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色彩尤其濃厚。德意志的統一由普魯士完成,帶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容克貴族理所當然成了德國的統治階層。容克貴族的利益跟德意志國家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俾斯麥就是容克貴族的代表。

二、自上而下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十八世紀的資本主義發展浪潮中,普魯士的容克貴族作為封建主,本來應該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但是容克貴族卻主動擁抱新時代。他們主動將原本的封建農奴莊園改成了資本主義農場,從容克地主變成了容克資產階級。德國統一後,一個廣闊的市場形成了,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消除了。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很快就超越了老牌帝國英法。但是德國的經濟發展的領導者是容克貴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容克貴族在政治上擁有特權,德國實行的是一種專制體制。而德國自己的資產階級力量軟弱,眾多的精英其實被排除在國家政權之外。

一戰之後,德國雖然敗了,但是容克貴族的地位依然存在,他們依然掌握著德國的經濟命脈,還掌管著德國的軍隊體系。希特勒上臺,其背後也站著容克貴族。德國國防軍的軍官團成員,大部分來自容克貴族。在這種專制體制下,精英再多,但沒有話語權,有什麼用呢。


迷蝶夢文史社


首先人才分很多種,戰略性人才與戰術性人才。

德國民族缺少包容精神,太理性,不懂得中國太極真理,陰陽相濟,強弱相存。

德國自從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一味用強。

過剛則折斷,德國民族缺乏戰略性人才,近代唯一的一個卑斯麥還被髮起一戰的德國皇帝奪去了權力。

其次,你知道了未必做的到,人有時候並不理性。

特別是在在一種狂熱的環境中,有時候精英並不能阻止民眾的狂熱要求。

希特勒在上臺之前是通過民選的,德國人把一個將帶領自己走向滅亡的領導人選上了臺。

再次,由於強烈的民族情節,知道失敗還是要進行。

比如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曾阻止日本偷襲珍珠港,最後看阻止不住,明知日本要輸也還是帶兵上戰場。

在近現代國家,基本上只要有可能,德國的精英都是希望德國好的,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但是,由於民族性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

德國發動註定失敗的二戰幾乎是必然。


黑瞳視野


為什麼德國這個國家有許多精英,在國家決策上如此愚蠢,捲入兩場打不贏的世界大戰?

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德國,在當今的世界上是以嚴謹著稱。如今的德國,經濟、科技等綜合實力在歐洲第一,可以說一個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國家卻主動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都以失敗告終。那麼,有人就問,為什麼德國有許多精英的國家,在國家決策上如此愚蠢,捲入兩場打不贏的世界大戰?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兩方面看。

一方面,確實是一個精英輩出的國家。德國在歷史上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德意志民族具有優秀的民族品質和精神:如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另外,德意志氣質的另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戰鬥的精神和勇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優秀民族品質和精神的民族,這樣一個精英輩出的國家,卻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實行獨裁統治,並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在同盟國打擊下於1945年5月8日戰敗投降。

出現這一現象,對於德國這個國家來說,確實是一個悖論。但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於民族性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結果。 另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涉及到了德國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工業品傾銷地,商品生產出來無法銷售,那麼國家和整個社會就會破產!德國和奧匈帝國都經過工業革命,國內的經濟快速發現,但是從當時的歐洲的地圖可以看出,德國在對外貿易的道路被英、法都給堵住了。而當時的英法等國在整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的殖民地,對此德國很不服氣且耿耿於懷。當時德國奧匈帝國等一些國家的實力也是很強大,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德國要打破歐洲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也是一戰後德國經濟破敗以及那次經濟危機的結果。一戰失敗後,奧匈帝國被解體,德國被制裁、賠款,領土被分割。這為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由於有著強烈的民族情節,可以說德國境內對於一戰有著很強的民族情緒。在看看二戰爆發的時間,整個世界都在經歷在經濟危機,德國民眾的生活很艱苦。而德國領導層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德國這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而且,二戰前期,德國的工業軍事很強大。


懷疑探索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有人說,當德意志民族用思想拷問這個世界的時候,整個人類都陷入思考與沉思。而當德意志用戰爭來拷問這個世界得時候。整個人類都陷入悲慘和痛苦。

德國屬於後期發達起來的國家。當德國的俾斯麥以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首相出現在世界舞臺的時候。被當做了異類。而德國的崛起引起整個歐洲的不安,尤其是法國的忌憚和反感。覺得德國的強大限制了自己作為歐洲第一大國發展。德國的崛起以後,發現整個世界都被美,英,法,俄瓜分完畢了。已經沒有德國的市場了,當德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得到了所有德國精英人事的支持。但誰也沒有戰爭竟然如此漫長和慘烈。但實際上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為了爭奪殖民地與國際市場德國才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第一次無任何正義而言,就是一場歐洲強國的分贓大戰。但不幸的是德國失敗了。

而二戰的產生,恰恰是歐洲戰勝國,尤其法國對德國的無恥的榨取。一戰結束的時候,德國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人口的10%,

七分之一的領土。賠償1300多億馬克的賠償(這筆錢德國直到1998才賠付完畢。)而德國的經濟已經徹底崩潰。在種情況下希特勒的崛起就不可避免。而納粹黨的興盛恰恰是歐洲戰勝國造成的。而德國認為他現在所拿到的,是他當年不應該失去的,拿回來的都是屬於自己的。當德國恢復到《凡爾賽合約》之前地位的時候。希特勒的政治威望達到了巔峰。英法希望德蘇戰爭,英法坐收漁人之利。而蘇聯為了避免禍水東引。積極與德國合作。希特勒就是利用了英法蘇的矛盾而擴大實力。從而發動了二次大戰,成為人類的惡魔。

《戰爭論》裡有一句名言:侵略者是最愛好和平的人。希特勒說他厭惡戰爭,而發動二戰的卻是希特勒。二戰的發生不僅是德國的需求,也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必然產物。這是無法避免的。是整個發達國家為了爭奪資源,人口,領土所必然的。是德意日與英法美為了奪取資源利益的戰爭。只不過德國是失敗者而已。而任何一次戰爭都是為了保衛和掠奪資源而已。

但現在世界已經知道,戰爭不可能解決資源問題,而且會消耗資源。現在則通過經濟戰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