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李致⑥|鍾愛藏書:「一世稱窮雙手潔,平生夸富滿樓書」

/名家檔案/

李致,1929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在共青團系統工作。先後任共青團四川省委《紅領巾》雜誌總編輯、共青團中央《輔導員》雜誌社總編輯。改革開放時期,先後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長兼四川人民出版社總編輯,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出版總社社長、四川省政協秘書長。1991年至2009年任四川省文聯主席。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 劉念 實習生 李靖

李致愛書之甚,在圈中是出了名的。馬識途也曾在一首為賀李致85歲生日的詩中讚許道,“一世稱窮雙手潔,平生誇富滿樓書。”所謂“滿樓書”,果然不虛。在李致家中,目之所及盡是書,無論玄關、臥室、客廳,更不用提書房……凡能放書的地方都少不了它。這還不是全部,他在單位的宿舍裡還有很多藏書。那總共有多少藏書,可有統計?“具體數量我已經說不清了。我只能說,這種兩扇門八層高大書櫃,總共30多個,都裝滿了。”

口述历史·李致⑥|钟爱藏书:“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

李致還提到一個小細節,有一次他把定製的十八個書櫃搬來的時候,“打書櫃的老闆還以為是哪個單位集體做的,沒想到就我一家。”現在很多人,都很講究房屋裝修,李致並不在意這些,他最關心的還是他的書怎麼安置,“我把我的書收拾好了,就是最好的風景。家有藏書不算窮嘛!我現在每次到書房去,看到滿櫃的書,我都覺得自己很‘富有’!”

“喜歡看書的人,一般都愛惜書,想要藏好書。我也不例外。”李致說,他看書與藏書嗜好自小養成。“上學的時候,零花錢不多,僅有的錢大多用在買書上。早在1949年前,我就從舊書攤買齊了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集……”之後,他的工作涉及出版,跟作家打交道很多,這讓他與書,更是結下深厚的淵源。作為一個愛書人,都怕那些借書不還的狀況,李致也不例外。他說,借書人要經過他細緻的考察,“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愛書,惜書,有還書意識。”李致的藏書,以文學、歷史、政治類居多。“巴老曾經給我說過大意如此的話——文學能使人清除靈魂的塵埃。所以,我愛看文學書。喜歡歷史和政治類,則是因為我這一生所走過的時代,發生了很多大事件。很多事情都值得思考,我希望能從書本中找到一些答案。”

李致的藏書,有不少都是名家簽名版,比如巴金、茅盾、葉聖陶、曹禺、夏衍、艾青、沙汀、艾蕪、劉紹棠等,簡直是現代文學名家的“簽名版全集”了。站在書架前,李致回想起很多讓他感懷的往事:“五本《沈從文選集》是沈先生半癱瘓後,他夫人張兆和把他扶起來籤的字。曹禺的十幾本劇本,是1985年春在金牛賓館跪在地毯上籤的名。他們的友情令我刻骨銘心。”

看到書架上的《巴金全集》,則讓李致懷念起四爸巴金,“當時這套書剛出來的時候,我急著想盡快要到一套,巴老則對我說:‘不用急。即使我突然去了,也會睜開眼睛喘著氣吩咐送你一部‘全集’。”李致的藏書,曾得到巴老的大力支持。“在我的藏書中,有價值的書大多是巴老送的。有些版本好的書,他特別要送給我。”李致回憶說,“1955年,我首次以成年人身份見到四爸巴金。得知我的最大愛好是讀書,他很高興,對我說,‘以後需要什麼書來信告訴我,我可以送你。’我絲毫沒有客氣,立即表示感謝。”從此,只要李致提出索書的要求,巴老總是有求必應。巴老送李致的書,很多都是經典,比如《屠格涅夫散文詩》、《羅亭》、《約翰·克利斯朵夫》、《稼軒長短句》、《今古奇觀》、《元雜劇選》、《康熙字典》等。李致回憶說,巴老曾經跟他說,除了他的女兒小林,“給我的書是最多的。”

口述历史·李致⑥|钟爱藏书:“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

李致與巴金

提到巴老送他的那些書,讓他最喜愛最有印象,李致說:“簡直太多了!比如《契訶夫小說選》,三十幾本,他基本上為我找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歐陽海之歌》剛一出版,他即主動寄給我,許多同志表示羨慕,排隊向我借閱。”李致以前常患眼病,1975年他住院治療幾個月。巴老很關心,知道李致忍不住還是想看書,就特意寄來一套舊版本《鏡花緣》,“《鏡花緣》找全了,這是大字本,看起來方便些。”

望著自己的書櫃,李致心情既高興又惆悵,“以前我眼睛很好的時候,一年認真讀的書,都有四五十本。很多書都沒有很好的條件保存下來。現在書房條件改善了,但我年紀也大了,左眼幾乎無視力,看書用眼顯得吃力了。不過,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還是會多看些書的。”李致說,讀到一本好書,那種體驗很珍貴,“會眼熱流淚,做一個好人的信念更強烈。”

口述历史·李致⑥|钟爱藏书:“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

對話李致:

封面新聞:您現在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身體狀況如何?

李致:我現在馬上要進入90歲了。我現在病也很多,老年人不能沒有病,但好處就是我的心態很好。人家問我身體狀況,我就開玩笑說自己“四肢無力,但中氣很足”。我要學會與疾病共存,認真吃藥。另外生活上還要有好習慣,你看我家裡很多鍾,就是為了保持生活的規律和作息的準時。到了時間點,我就準時睡覺,再好看的電視我也不看。我每天起床很早,精神也挺好。起床後先瀏覽一下新聞,這是我從小就有的習慣,看一看國家大事,世界要聞。看完新聞後我主要做的是編我的書,一套《李致文存》。

封面新聞:《李致文存》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李致:出版社原本想將我的文章彙編成“李致文集”出版,但是我自己清楚,我的創作還夠不上“文集”,所以我讓他們取名叫《李致文存》。就是將我目前為止的所有文字作品蒐集進去。可能有180萬字左右了。包括此前出版的“往事”系列,已經出版10年了。這10年內,我又有新的文章,這些要修訂增添進去。此外,給未發表過的書信集加註釋,除了巴金、曹禺的書信以外,還有夏衍、張愛萍等;除了書信以外,還有一些沒有蒐集到書中的雜文。此外,我曾經一些工作場合上,比如文聯開的會議上的發言、講話。不少人說,有散文的味道。

封面新聞:家裡除了請的阿姨,您的子女都沒跟您在一起住。會感到孤單嗎?

李致:我的兒子在美國教大學,是波特蘭大學的物理教授,但他一年要回成都四五次。我的女兒也在國外,但她每天要給我打個視頻電話。我每天在電腦上寫日記,寫了就通過郵件發給他們,他們都會反饋。我覺得這樣很好。我看有的家庭,子女雖然在同一個城市,也未必有時間天天陪著父母。

封面新聞:您現在的後輩中,有沒有從事文學創作的?

李致:很可惜。我的大孫女在從斯坦福大學畢業之前,曾經把巴老的《家》的前八章翻譯成英文。中國一個很有名的翻譯家楊苡,翻譯《呼嘯山莊》的,她看了以後覺得我孫女翻譯得相當不錯,而且還給她哥哥楊憲益看,也覺得不錯。我和我的兒子,都很激動。希望我孫女將之翻完,出一本中英文對照本,再加上一些插畫。這會很有意義。但是年輕人的興趣變化大,翻完這八章她就沒再翻了。不過,我四姐有一個孫子。他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就給他改作文。他有個筆名叫“拳王”,已經出了兩本書了。

下期人物:

“長城外/大雁/流水/秋風/腳步匆匆/太行山前少人行。……”他是一名詩人。來自河北,11歲去北平、天津讀書。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進入解放區。作過地下工作。1948年進入華北聯大文學系學習,師從丁玲、艾青等人。畢業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十八兵團文工團創作組任創作員。他轉戰太原、西安,後入川。曾任川北文聯創作出版社主任,四川文聯創作研究組組長,《四川文藝》編輯。1957年主力參與創辦《星星》詩刊,與流沙河等人合作愉快。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新詩熱潮中,他積極支持年輕詩人的發展,支持顧城等朦朧詩派作者。他,就是詩人白航。他有著怎樣的詩歌往事,對詩歌創作,有著怎樣的觀點?下期口述史人物主角關注:《星星》詩刊創始人之一,詩人白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