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歷史上的人物如何看人的故事

齊國有位名叫北郭騷的人,家裡很窮但品行和志向卻很高,由於極不善於處世,所以最後貧窮到無法奉養母親的地步。不得已之下,便去造訪當時任齊國宰相的晏嬰,要求賞賜一點兒東西以便奉養母親。晏嬰聽了引見者的介紹,就接見了北郭騷。晏嬰對他印象不錯,決定給予一些穀物和錢。但北郭騷拒收錢,只收了一些穀物便告辭了。不久之後,晏嬰被齊景公懷疑有圖謀不軌之心,便決定逃亡他國。臨走時,突然想到了北郭騷,就順便來到他家,告訴他為何要逃離,並特來辭別。北郭騷聞言沒有任何表示,只說了一句客套話:“一路上多多保重。”晏嬰離開時很感慨地說:“難怪必須逃亡,我根本不會看人。”

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歷史上的人物如何看人的故事

晏嬰離開後,北郭騷叫一個朋友來,對他說:“我曾仰慕晏嬰,求他賞賜東西奉養母親,這個恩情一定要回報。我想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證明他的清白。”於是,北郭騷換好衣服,要他的朋友攜帶箱子與劍同行,前往王宮去見齊景公的近臣,說:“晏嬰是名聞天下的賢者,諸侯之所以不敢對齊國下手,就是因為有晏嬰在啊!如今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放心大膽地來攻打齊國。我不願意看到心愛的齊國滅亡,所以選擇死。我死後,請把我的首級呈現給景公,以證明晏嬰的清白。”並回過頭來對他的朋友說:“用箱子把我的首級裝起來呈給景公,說完,刎頸而死。

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歷史上的人物如何看人的故事

隨行的朋友就按照北郭騷的囑咐,把箱子裝上首級呈給了景公。見到景公之後,他說:“北郭騷為國家和朋友而死,我也要為國家和朋友而死。”隨後也刎頸而死。景公看到眼前的情景深感後悔,連忙親自騎馬追趕晏嬰,一直到邊界才追上,懇請晏嬰回宮。晏嬰便隨景公返回齊國。晏嬰到了齊國後,聽說北郭騷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表明他的清白,再度感慨地說:“難怪必須逃亡,我根本不會看人。”晏嬰是春秋時期的名相賢者,他曾服侍過靈公、莊公、景公三代齊王,使齊國繁榮富強。晏嬰,雖善治國,但卻連一個士人北郭騷也看不準,一連兩次感嘆“我根本不會看人”,恰恰是晏嬰不“識”士,才使得北郭騷只能以死謝恩。識得真正的士人,於己於國都大有裨益,但是如果被“假士人”的假象矇蔽,其後果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吃虧問題了,有可能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歷史上的人物如何看人的故事

管仲病篤,齊桓公問政於他:“群臣中有誰可繼任做相呢?”管仲說:“沒有比國君再瞭解大臣的為人了。”齊桓公說:“易牙這人怎麼樣啊?”“易牙殺掉自己兒子來取悅國君,是不合人情的,不能做相!”管仲說。“開方怎麼樣?”齊桓公又問。“開方背棄了親人來討好國君,不合人情,他很難親近臣民。”管仲回答。“豎刁如何呢?”齊桓公又問。“豎刁自己殘毀了身體來討好國君更不是人情之常,很難讓他親愛別人。”管仲回答說。管仲死後,齊桓公不信管仲忠告,親信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以致三人專權。齊桓公病入膏肓之際,易牙與豎刁就開始作亂。他們將齊桓公左右侍衛之人,不問男女,盡行逐出。同時把宮門阻斷,又在齊桓公寢室周圍築起三丈高牆,以使內外隔絕,只留牆下一穴,如同狗竇一般,早晚讓小內侍鑽入,打探齊桓公的生死消息。就這樣,一代霸主在宮中被易牙與豎刁活活餓死。

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歷史上的人物如何看人的故事

齊桓公不會看人嗎?歷史事實並非如此。齊桓公不計前嫌,與管仲一見如故,委國政於他。隨後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九會諸侯,稱霸中原,可見齊桓公亦是一個慧眼識英雄者。然而對於朝夕相處的易牙、開方和豎刁,齊桓公以為對他們已是很瞭解了,可是結果表明,齊桓公反倒沒有“旁觀者”的管仲“清醒”。“不識廬山真面目”,也許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不論齊桓公是因為什麼看錯了人,他為看錯人而付出的代價是異常慘重的!一路前行,一路走過,我們會遇到許多人。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們,當然我們自己也不會喜歡所有我們遇到的人,這就註定我們要做出選擇。選擇前,當然要學會看人,如何看人?切忌不“識”自己身邊的“士”,也切勿識錯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