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元帝劉奭劉奭

劉奭(前74年—前33年),即漢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劉奭出生幾個月後,漢宣帝即位為帝。兩年後,其母許平君被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地節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病死,終年42歲,在位16年,葬於渭陵。

  • 本名

    劉奭

  • 別稱

    漢元帝

  • 所處時代

    西漢

  • 民族族群

    漢族

  • 出生地

    長安(今陝西西安)

  • 人物關係

生平經歷

柔仁好儒

漢元帝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前74年),漢宣帝劉詢的長子,母親是恭哀皇后許平君。劉奭出生後數月,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

史書上說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7]”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鑑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繼承帝位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

漢元帝在位期間漢朝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自廢武功

宣帝臨終前,已為元帝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

元帝的信任與支持,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別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隨即籠罩著朝廷。史高與宦官裡外呼應,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於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於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等人嫉恨,於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只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

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蕭望之

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但他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後推手,只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後對他們寵信如故。從蕭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縱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於自廢武功,自斷臂膀。

威權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當年病死,石顯繼任中書令。此後,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石顯一方傾斜。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將朝政全部委託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貴幸傾朝,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跡”。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說了算。

元帝特別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

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王昭君因為不願出錢行賄,畫師便將她醜化,不得不出塞遠嫁匈奴。昭君出塞讓元帝驚悟國政混亂,然而對於宦官危害國家,他始終未能悟察。司馬光評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說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讓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宦官石顯的專權,實際上正是漢元帝縱容的結果。在帝制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善用最高權力施展抱負。

中年去世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二歲。葬於渭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12裡處)。死後廟號高宗,諡號孝元皇帝。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

為政舉措

改革陵制

漢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漢元帝下令西漢帝王諸陵依其地界分屬三輔管理,此前諸陵總屬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令不要重新建立縣邑和遷徙國民。

漢匈和諧

宣帝時期,隨著漢朝國力的增強,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漢匈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權力之爭,初有“五單于爭立”,互相不容,屠戮兼併,西漢“單于天降”瓦當最後形成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的對立。在漢元帝期間,在漢匈關係上出現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陳湯平滅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滅郅支

漢元帝剛即位的時候,匈奴郅支單于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持他的仇敵呼韓邪單于,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起來,在都賴水(今恆邏斯河)畔興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爾),作為自己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郅支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對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至此,漢朝最後消滅了虎視西域的敵對勢力。以後近40年,西域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陳湯為官雖有不少劣跡,但他矯詔興兵、平滅郅支的功績應當肯定。

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陳湯

和親匈奴

郅支被殺之後,呼韓邪單于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元帝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

漢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國家就安寧了”。從此,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漢代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但她們的為人行事,很快都隨著歷史的長河流逝了,唯獨“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卻流芳千古,人們懷念不已。1963年,董必武作了一首詠昭君的詩,鐫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不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也肯定了漢元帝的歷史眼光。

昭君出塞

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朝漢時向漢元帝求親,元帝以宮女王嬙配他為妻。王嬙,字昭君,西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昭君雖然儀容雅麗,舉止端莊,但因未受皇帝封誥,所以在後宮的地位極其卑微,不受重視。如同當時絕大多數宮女一樣,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但當歷史提供機會時,她主動請行,自願遠嫁匈奴。在臨行前舉行的歡送儀式上,元帝見昭君丰容靚妝,光彩照人,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讓她隨呼韓邪出塞而去。

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昭君出塞

昭君的事蹟在正史記載中僅有幾十個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記載卻非常多,而且更富於傳奇色彩。《西京雜記》中有這樣一段傳說:“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由於畫工毛延壽的卑劣行徑,誤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遠嫁異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