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有老師常感嘆:“不給學生考試,學生就不讀書”。當學生習慣沒考試就不讀書,等到離開學校的那一天,也往往就是學習的終點。

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愛學習?

我認為,學生學習動機越來越差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跟家庭背景越來越富裕有關。以前要靠讀書“翻身”,但現在很多家庭條件已經很好,不需要靠小孩翻身。當整個社會的平均富裕程度越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越來越差。
  • 第二,有太多事情比讀書更有趣。我們常常在講,學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讀書,找不到比讀書更無聊的事情。換句話說,學生不想學習也是自然而然。
  • 第三,學校提供的知識,絕大多數跟學生的生活脫節。學生不傻,知道學習只是交換分數的工具,一旦交換完以後,就不會記得所學的知識。
  • 最後一點,學生的成績這麼差,是老師無心造成的。

可能老師會說,我們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將學習方法教授給他們,卻反而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什麼會這樣?

“填鴨式教學”真的高效嗎?

我一直在反省幾個教育現場的問題:

  • 為什麼我上課時,學生不能睡覺?我怎樣才能做到上課時,學生沒人睡著,沒有一個不專注?
  • 為什麼我上課時,學生不能講話?學生講話一定會影響教學嗎?
  • 為什麼當前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永遠霸佔講臺,學生永遠呆坐座位?這樣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產生的,利弊是什麼?
  • 我有想過怎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嗎?為什麼我不注重呢?因為不考嗎?寫作時“多看多寫”就會進步嗎?
  • 我在課堂上曾教過什麼東西,是學生畢業之後不會忘記,並且終身牢記的?也就是我教過什麼東西,是可以讓學生一輩子帶走的嗎?
  • 如果社會都瀰漫著太差的閱讀風氣,我曾做過怎樣的努力,培育學生閱讀的能力和習慣?能使學生終身樂在閱讀,樂在學習嗎?
  • 如果大眾普遍呈現缺乏世界觀的問題,我曾經在教學現場做過怎樣的努力,培養學生擁有正確、寬廣的世界觀?

我認為,亞洲教育走向填鴨當道(老師從頭到尾單向式講述的教學方式),是由三個環環相扣的支柱組成,分別是“單向講述”“密集考試”和“教科書的誤用”。

當一個老師以“單一講述”為主時,學生就不能講話。因為你讓學生講話,學生會越聊越開心,而老師則會不開心,這個不開心的人只能叫全班閉嘴,才可以讓自己講得開心,這是一個矛盾的結構。第二,我們的學生不是不會講話,而是隻要講話就會聊天。怎麼樣讓學生不再聊天,而在課堂上聊知識,表達知識,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老師一旦選擇單向講述,密集的小考便隨之而來,這兩者是孿生結構,老師在單向講述後無法得知學生學習成效,只好不斷利用各種考試來確認。在長期重複講述與考試之下,考試自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造成老師常常感嘆:“不給學生考試,學生就不讀書”。

而“填鴨式教學”最大的問題是破壞學生的學習樂趣、學習方式與閱讀能力。我們的學生沒有進學校之前,會不斷問父母“為什麼”“怎麼回事”。而進到學校以後,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就會說不要問,我等一下給你答案。這就是“填鴨教育”最大的問題。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其次,“填鴨式教學”教學成效非常低。“學習金字塔”圖上顯示,老師“填鴨”兩個禮拜之後,學生記得的知識只有5%。因為老師此時根本不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態,只有通過考試,才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因此,如果不改變教學結構,考試一定不會取消。

還有,老師在“填鴨”的過程中,會嚴重破壞學生大量學習的機會和能力的養成。或許很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學習是有速度差的,比如閱讀的速度是講話速度的3倍。可是,我們老師不在乎這件事情,也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裡。老師如果一直在“填鴨”,那麼學生學習的速度永遠只是老師講話的速度。

再來,老師“填鴨”會壟斷知識的來源,所有的知識必須依賴於老師的嘴巴,如果老師不在現場,知識來源就會消失。可是,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原因很簡單,學生只要上網一查,知識來源都來了。

有沒有可能改變現狀?讓課堂變得很有趣,這種有趣來自於嚴肅的學習、深度的思考、解決問答題之後的成就感。如此,學生下課就可以很輕鬆,甚至都可以不用補習,因為每天都在動腦筋思考。

要讓學生以後每一堂課的眼睛都發亮

我從教書第一天開始,就想要改變當前的“填鴨式教育”。但是我的第一年很慘,因為自己熱情有餘、理想過度,可經驗、能力都不足。印象最深刻就是,我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學,班上第一名學生卻轉學了,那真是沉重打擊。我以為應該要愛的教育,不能以成績為導向,但後來班上卻朝向了失控的方向。

可是這並沒有讓我感到氣餒,當兵回來再次投入教學現場時,開始補充很多信息、知識,換句話說,那是我當時認為的點綴式教學。

有一次,距離考試還有兩、三個月,學生請我幫忙複習,我為學生做完40篇必選課文的考試作文講解,然後在課堂上一題一題問,抽籤讓學生回答。被抽中的學生,上臺用麥克風講答案,再從學生答案慢慢引導思考。問答和引導思考過程中,見到她們認真聽講和做筆記的專注神情,是平常上課罕見的。難過的是,學生還是為考試讀書,我像一個補習班老師。因此,我暗暗發誓:“要讓學生以後每一堂課的眼睛都發亮!”

但是要真正成長到能改變教學課堂,是在我念博士之後,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我慢慢地、不放棄的嘗試,最後,才把成功模式複製到高中課堂。

翻轉課堂與翻轉教學

翻轉教學,是教和學的形態的改變。傳統是老師一直講,學生被迫聽。現在是什麼?學生主動學,然後老師教的部分大幅度縮小,我們稱之為老師和學生身份的改變。老師和學生身份改變之後,所有的東西可以加進來。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我不能讓自己從一個“填鴨式教育”的受害者變成加害人,所以嘗試做教育改革,一直做了20年。由此,“學思達教學法”誕生了,這是一種翻轉教學的模式,也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可以在課堂上長期而穩定、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綜合多元能力的教學法。

為什麼我把它叫“學思達”,因為在課堂上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訓練學生“自學的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這三種能力是“填鴨”永遠沒有辦法訓練出來的。

真正的翻轉教學的起點是師生擁有對等的資料

學生沒有辦法自學的原因在於:首先,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足,第二個是老師壟斷了知識。老師為什麼會上課?因為備課了,師生之間的資料是不對等的,老師的資料比學生多,才有辦法上課。所以,我認為真正的翻轉教學的起點,是學生的資料和老師的資料站在同一個水平上。

老師讓學生自學,並非放任自流。相反,老師要從學生如何學,而不是老師如何教的角度出發,透過專業介入,補充材料,製作問答題為導向的講解,並且根據學生的最佳專注時間,切換學習方式,比如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課堂設計者,讓學習權交還學生。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所以,我的學生上課,可以用參考書、教師手冊、備課用書,還有手機。有時候,我要追求效率,就不要讓他查那麼久的時間,就用我的專業提供給他。

而我的備課不是在課本上抄得密密麻麻,而是做一個演講,設計各式各樣的問答題,讓學生可以根據課本、根據演講內容,可以自己看得懂,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學生最佳的專注時間只有15分鐘、20分鐘,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聚集在15分鐘,他可以讀完,保持他最佳的專注時間。如果他沒有自學能力,我可能讓他看三分鐘就設計一個問答題,慢慢從三分鐘變成四分鐘、五分鐘一直到20分鐘,甚至整節課他都在自學。

學生自學的材料,到底是要在課堂上看還是回家看?如果課堂時間夠,而且又能夠發揮高效,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課堂上做到。我覺得要改變填鴨最難的兩個環節:第一個,考試成績;第二個,考試和作業。如果我們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學生成績好,這才是對的。如果作業很多,考試很多,每天都在預習,這不一定是家長和學生要的。

從《中國好聲音》領悟出新教法

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曾帶給我刺激與靈感。有一集節目讓參賽者兩兩一組合唱一首歌,但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勝出。這兩個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演唱一首極為出色的歌曲,水平之高超乎尋常。動人的演出是因同時存在著合作和競爭關係,讓彼此突飛猛進。

於是我暗自決定,要讓這套“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運用在現場教學。讓學生彼此打分數,既合作又競爭,激出更高的動機。

學生的回答有時沒切中要點,我就會循循善誘,用一層又一層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後學生終於抓到要領時,我比誰都開心,大喊一聲“You got it !”,全班同學也跟著擊掌叫好。

這樣一堂明快又緊湊的國文課,彷彿《中國好聲音》搬上課堂,臺下不會有人打瞌睡,隨時有人上臺發表,也隨時有人準備支援。我不斷丟出問題,學生必須不斷接招,有時陷入苦思,有時拿出手機查資料,甚至在鐘聲響起時還有學生哀“不要下課!讓我再想一下!”思辨的火花在教室上空撞擊,這美好風景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沉悶。

老師應該變成“導演”,培養學生變成男女主角

“學思達”也不是隻單純一直強調“傾聽”和“等待”,而是強調“師生對話”和“專業介入”,上課時師生表層上是透過對話和學生傳遞、交流、討論知識、激盪思考,底層卻不斷透過對話讓師生彼此都伸出內在的連結,連結渴望,相互成長。

如何設計問題,進入有深度和高度的對話?

學思達演講的製作,關鍵核心是用問答題取代選擇題。如果只讓學生自行閱讀,發現問題,老師的專業性就會消失。是否要補充資料、補充哪些資料、設計哪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學,老師在這方面的專業性便會被公開檢驗。

問答題的好處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刺激學生思考。你想訓練學生什麼能力,就可以設計什麼樣的問答題。當老師在設計問題時,首先應該想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要訓練學生的記憶力還是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還是分析、評鑑、創造的能力?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當然,如果老師沒有專業的給到學生相關背景知識,就要讓學生開始對話,學生只能機智應對,沒有辦法進入深度而且有高度的對話。

怎樣改變填鴨教學的遞減效果?

我們常常在講,學生一直在考試,而考試不能看書,學生其實一直在進行背書大賽。我們的小孩背了12年,最後考完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以後,就會把他12年學的東西快速忘光,所以這12年是一個浪費。

即使學生12年所有學的知識一字補漏都記下來,他拼得過機器人嗎?我們栽培了學生12年,就等著被機器人淘汰?

填鴨式的教學就是一個遞減的結構。什麼叫遞減?我是一個老師,我用專業把某個教科書統統理解透徹,就是100分。我教給學生之後,他們理解的程度有100%、90%、80%,這就叫遞減結構。但如果學生理解100之後,答出200分的答案、300分、500分、1000分,這是一個遞增的結構。

老師設計問答題,補充足夠完整的資料以後,學生進入自主閱讀、小組討論、抽籤回答問題,最終改變學習的模式。學生會從一個被迫的狀態,變成一個主動學習的狀態。學生會從一箇中低速度學習為主,進入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高速度的學習狀態。

最開始這樣做,學生自學速度沒那麼快,你就減少一半,第二次減少三分之一,下次再減少三分之一,等到學生的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發展好了,接下來就可以每次三分之一的增加,第一年整個進度是一樣的,驚人的是後面兩年,我的學生到最後閱讀量是一般學生十倍,而且自學能力是會帶著一輩子的。

學思達還促成了老師從理解型、詮釋型轉為創造型,所有的機制有一個簡單的模式,你學會了就會不斷調整、創造。老師開始激盪,新舊時代開始對話,學生的能力不斷增強。以前老師在一起什麼都聊,就是不聊教學,學生下課什麼都聊,就是不聊上課內容。現在,老師之間開始對話,學科之間開始對話。

總結來說,“學思達”是對教學過程的高度簡約和提煉,易於入門,但它並不簡單,更不僵化。當教師真正開始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會發現這個過程充滿創造性,可以與各種教學策略和工具相互包容和支持,老師的角色也在不斷調整,需要多種軟技能的介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會逐步進入專業提升的軌道,並且一旦進入這個軌道,就再也不想走老路。

什麼是最適合的機制?就是你要一直去嘗試,就會找到最好的機制。大家不要只是把力氣放在發現問題,要去行動、去解決!

張輝誠星教師

徹底改變填鴨教育,這才是我真正要改變教育的核心

張輝誠:學思達如何改變教與學

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課表放臉書 四百老師上門觀課

張輝誠:學思達的教學流程張輝誠:倡導自學的“學思達”如何改變臺灣填鴨式教學?

張輝誠:打破“不給學生考試,學生就不讀書”的窘境

張輝誠:老師話不要這麼多,學生知識量才會多

中教院:老師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在線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在線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在線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