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豆瓣閱讀從豆瓣集團分拆了,還完成了 6000 萬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

聯繫去年 10 月中期騰訊建議分拆閱文集團並於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如今後者的市值已接近 800 億港元,豆瓣閱讀的那點小心思應該是路人皆知了。

豆瓣閱讀也是非常“低調”,表示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內容開發和作者運營,當然 PR 是少不了的,什麼『建設作者服務體系、改善多平臺產品體驗』等看看就好。

不過完成 A 輪融資,只是一家公司邁出 IPO 的一小步,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商業模式。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按照官方的說法,豆瓣閱讀是 2013 年上線的原創寫作平臺,提供作者寫作以及電子圖書閱讀服務,此前一直作為豆瓣旗下產品之一發展。

一方面,豆瓣閱讀為類型小說提供發表平臺,通過各種措施激勵與服務作者,並給讀者分發有調性的優質內容;另一方面,豆瓣閱讀會為下游影視公司提供市場缺失的優質 IP 標的。

也就是說,豆瓣閱讀構建了較為清晰的商業模式:做一個一端連接作者一端連接讀者的文學創作平臺,吸引或孵化作者在這平臺上進行類型小說創作,讓讀者付費購買,同時對接影視市場,對其中優秀的作品進行進一步影視開發,豆瓣通過出售改編版權或參與投資實現收益。

截止 2016 年 10 月,豆瓣閱讀有十部小說售出了影視改編權,兩部舞臺劇改編上演,三百多名編劇申請加入改編計劃。

目前,影視版權開發大概佔豆瓣閱讀收入 40%,線上收入,包括原創作品付費閱讀和電子書大概佔收入 40%,還有 20% 的其他收入(包括轉授權、紙書出版等)。

雖然豆瓣閱讀平臺上有 2 萬部作品,4 萬多名作者,累計用戶數(注意不是月活躍)已達到 1700 萬,但遺憾的是 2017 年依舊沒有實現盈利,當然這也並非個例。

對比豆瓣閱讀和閱文集團,也會發現雙方的體量差不多螞蟻和大象的區別。截止 2016 年底閱文集團坐擁 530 萬作家、840 萬部作品和 1.75 億月活用戶...

從總經理升任豆瓣閱讀 CEO 的戴欽表示,未來一年裡豆瓣閱讀的的目標沒把盈利放在第一位:“2018 年的重點是擴大用戶和營收的規模,希望月活比現在有一個一倍或者是更高的增長。”

她也承認,目前阻礙豆瓣閱讀實現這個增長的可能是作品收費和免費的比例設定。作為一個平臺需要免費的作品去吸引更多讀者,從而讓他們有機會進入核心,成為豆瓣的黏性用戶。而如今豆瓣閱讀上 60% 的作品收費門檻對用戶來說是不太友好的,會阻礙體量和規模增長。但是如果免費作品過多,又會打擊作者的積極性。

其實過度依賴付費閱讀模式的並非豆瓣閱讀一家,比如已經在A股上市的掌閱科技也有類似的情況。掌閱近 3 年來的付費閱讀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一直高於 9 成,在 2016 年已達到千萬級別的版權收入比重依然沒超過 1%。

雖然豆瓣閱讀情況好一些(只是官方數據),但如何增強用戶粘性和忠誠度,將網文小說付費讀者轉化為後續改編產品的核心觀眾,是所有依賴付費閱讀模式的平臺都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

豆瓣『網絡大電影計劃』擱淺一年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而縱觀整個網文市場,付費訂閱業務是很難撐起公司業績的。網文“一哥”閱文集團 2016 年營收為人民幣 26 億元,同比增長 62.5%,淨利潤 3036 萬元,淨利率只有可憐的 1.2%...

所以版權出售、跟影視娛樂公司合作改編、深度開發和運營 IP 等尚在探索中的盈利方式,才是豆瓣閱讀下一個階段的看點,後者也早早啟動了『網絡大電影計劃』。

2016 年 5 月,豆瓣閱讀上線了影視改編欄目;8 月,豆瓣宣佈將成立影業公司進軍電影領域;10 月正式啟用單獨的“飛船影業”作為品牌名,同時發佈了第一個項目——“青年導演短片計劃”,豆瓣閱讀負責提供電影文本的 IP。

飛船影業的第一部短片《一日英雄》(片長 17 分鐘,豆瓣評分 6.4)入圍了第三屆華盛頓華語電影節劇情短片單元,科幻小說《追逐太陽的男人》(原定 2017 年上映,已推遲)的權益以百萬價格出售給新麗影業,豆瓣表示會做聯合投資開發,目前是沒有下文。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也就在 2016 年,除了豆瓣,噹噹、聚美優品、58 同城、愛奇藝、陌陌等互聯網公司也先後成立了影業公司,掌閱同樣計劃把網文改編網絡大電影。

而這些玩家成立影業公司的計劃似乎如出一轍,滿滿都是套路:一、幾乎所有的影業公司都會向媒體公佈自己的 IP 開發計劃,比如一年或兩年內投資多少多少部影片。

而實際情況是,拍攝電影並不像他們說的那樣容易。在世界範圍內按照行業經驗看,有時候一個電影項目拖個十年八年才拍攝出來很正常,而那些最終被放棄的項目也非常之多。

二、除了發佈各種大型IP投資計劃之外,幾乎所有影業公司都會標榜 IP 產業鏈佈局。紛紛放言說要構建自己的娛樂體系,形成娛樂閉環,做電影、電視劇,做衍生品,有的甚至還要做主題樂園……

飛船影業也不例外,好在豆瓣閱讀擁有不錯的創意和 IP,而“青年導演短片計劃”則能產生網生代新導演,這個“畫餅”正是影業巨頭求之不得的。

本來只要資本看好,就會帶來合作及收購。豆瓣影業即便成不了巨頭,也能坐等溢價被後者收購。但是去年初小米影業解散宣發部門標誌著互聯網公司在影業市場的失敗,上述公司沒有一家公佈片單...

原因是 2016 年樂視影業主推的《爵跡》、《盜墓筆記》、《長城》等電影票房不及預期,到了 2017 年初估值只有 70 億元,相比最高 98 億縮水了近 1/3。如今還有 17 億元的債務,重組也以終止結束。

另一個行業巨頭阿里影業 2016 年淨虧損近 10 億元,2017 年上半年虧損也有 4.85 億元(虧損的原因主要來自淘票票的高額投入,和內容沒有太大關係),阿里大文娛 CEO 俞永福因此轉行做投資。

參考樂視影業、阿里影業的『折戟』,豆瓣、小米等互聯網的『網絡大電影計劃』放慢腳步也很明智。

騰訊系公司投資納入閱文後宮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沉寂了一年多之後,豆瓣影業終於在 2018 年初拿到了 A 輪融資。到底是自身素質過硬吸引了資本市場,還是友商襯托的好?都不是!

豆瓣閱讀之所以受到資本市場歡迎,與中國網絡文學的井噴發展以及閱文集團、掌閱科技的股價表現不無關係,而非自身的營收、利潤率等數據(官方沒有公佈,那就是拿不出手)。

當下中國的網絡文學到底有多火,從隨處可見的手機低頭族就可見一斑。閱文集團 CEO 吳文輝曾有一句名言,中國網絡文學已經可以同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偶像劇並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

去年 11 月閱文集團上市,如今總市值已接近千億港元,是香港股市最賺錢的新股。而在網文行業知名度僅次於閱文集團的掌閱科技,自 9 月 21 日上市後連續拉出 26 個漲停板(去年 11 月數據),成為 A 股去年漲停板個數最多的次新股。

值得注意的是豆瓣閱讀的投資方檸萌影業,2016 年初完成 5 億元 B 輪融資,由弘毅投資領投,騰訊和芒果基金跟投,出品過《好先生》、《小別離》以及《擇天記》(騰訊&芒果)等網文電視劇、大電影。

可以預測的是,豆瓣閱讀今後將會在內容分發、小說改編、深度開發和運營 IP 方面與騰訊影業、閱讀集團展開合作。而檸萌影業投資豆瓣閱讀,也只是幫騰訊找個資源庫,為閱讀集團的後宮再添一員。

分拆並完成6000萬元融資,豆瓣閱讀被納入騰訊後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閱文集團的“一哥”地位就是燒出來的。過去三年,影視市場的火熱使國內 IP 價格獲得 5-10 倍的上漲。與此同時,閱文支付給平臺上作家的版稅也水漲船高。

吳文輝曾透露,網絡作家富豪榜上的榜首唐家三少 2016 年版稅收入 1.1 億元,其中一半就是從閱文平臺上獲得,這導致閱文的毛利一直不高。

閱文集團抬高了版權內容採購金額,也拖累了自己。掌閱科技董事長成湘均就說“(吳文輝)張嘴閉嘴都是資源整合,資本併購,每天想的是撬動行業,顛覆模式的宏圖偉業。”還沒有被收購的網文平臺,除了豆瓣閱讀好像也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站隊騰訊,可能也會影響豆瓣閱讀與愛奇藝文學和阿里文學等頻道的合作,不過以它的體量想保持獨立性本來就很難(看來在資本市場,有奶便是娘)。

目前整個網絡文學市場在拓展多元化業務,以尋求在付費、傳統內容分發、廣告業務以外的收入增長引擎,豆瓣閱讀為了上市,也會在“泛娛樂”的道路上走下去。

也許再過 2-3 年,豆瓣閱讀就會啟動上市進程吧。屆時如果商業化成功(實現盈利),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馬化騰概念股,前提是老大哥閱文集團的股價一直很堅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