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店”這個詞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甚至有些“見怪不怪了”。
在國內,2016年快閃店集中式爆發,從年度大熱點“喪茶”,到Chanel的快閃咖啡館,快閃店似乎已經成為了品牌做活動的救命稻草,以為只要做快閃店,活動都能成功。
於是,它成了各種活動形式的“升級版”。
曾經在商場常見的“特賣會”、“路演”、“市集”,這些活動似乎都成了陳年舊事,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代表潮流、年輕人聚集的快閃店,但仍有一部分活動“換湯不換藥”。
RET睿意德在2016年發佈的報告中,對快閃店的預測非常樂觀。2018年快閃店的數量將是2015年的三倍。
不過,銳裘對這預測數據一直持有保留意見。
回顧2018年過去3個月的上海新聞,除了1月的微信快閃店,並無其他閃亮的案例。若沒有升級版的玩法,快閃店的效應也許會因數量暴漲而漸漸失效。
但它暫時不會被淘汰,對品牌來說,快閃店仍是最保險的活動形式。同時,隨著各方玩家的需求更替,快閃店的邊界正變得模糊。
在巨頭引領的新零售發展下,是整個行業的變革。一邊是電商系品牌集體轉線下嘗試;另一邊是作為“流量新入口”的商場希望引入新玩法和品牌;當中產生的衝突還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越來越多角色正湧入這條車道。
快閃店,在將來,也許會成為新零售發展的重要環節。
由活動訴求轉向零售訴求
在喪茶店一炮打響後,餓了麼一口氣做了十幾個快閃店,但難以再達到喪茶的高度;知乎、QQ音樂等互聯網品牌的快閃店也無法成為年度話題。互聯網品牌對快閃活動開始變得謹慎。
實體品牌對快閃的嘗試卻越來越頻繁,訴求很簡單:宣傳品牌,增加收入,甚至是為零售門店做測試。
前十年一路高歌猛進的“淘品牌 ”,通過2年“造物節”的磨合,開始在線下尋求新出路;國產IP 也不滿足只在線上售賣,希望通過線下的方式,和粉絲進一步接觸;胡辛束等KOL也正在試圖轉型,開始了線下生意的佈局。
快閃店成了各家正式進入線下前的測試。但是零售的門檻很高,帶有銷售屬性的快閃店,依然需要零售的知識儲備。
儘管電商體系已經趨於成熟,但它的學問與零售大相徑庭。零售有一個基本原則,叫5P:產品、價格、促銷、地點、人員,此外,還有同樣重要的陳列和門店視覺,這些都影響著顧客購買的因素。
流量最大的生活美學電商“一條”,宣稱要在近兩年開100家體驗店,但這月在興業太古匯試水的一家快閃店,便遇到了被批是“實物與宣傳完全不符”的尷尬局面。倒是被批盈利衰退的梅西百貨,去年在長寧來福士交了一份優秀的快閃店答卷。
另一方面,每個零售系統的流程不一樣,且規矩遠多於線上,每個互聯網屬性的公司在與商場接觸時,都被這個龐大體系背後複雜的部門劃分和流程震驚。“快閃店”成了線上品牌的試驗田。但“語言”不通,使雙方在合作時遇到了不少溝通麻煩。
由活動轉為招商需求的場地方
大多數快閃店都會選擇落地於商場。
其實零售的生意一直不是很好做,近兩年雖有回暖,但各家冷暖自知。只不過近年愛炒作的互聯網需要這個“超大媒介”,讓大家誤認為商場的運作普遍很好。
當察覺到消費者已從“買買買”過度到“逛吃逛買”的體驗型消費需求時,商場對快閃店的訴求面也變得更廣。
1.新開業如何用主題活動聚人氣
蘇州中心·星悅匯選擇了11月11日開業,為吸引更多年輕人目光,它與社群零售店品牌Pagoo合作,聯合虎撲、印務所等IP和社群屬性強烈的品牌在一個1500平米的空間開起了六家風格各異的“社群零售店”,
2.解決商場同質化的問題,運營和招商兩手抓
2017年上海新開業商業項目超過40家,2018年這個數字可能會翻一倍;可商業體主力店的選擇面並沒有擴大,整個行業都無可避免的面臨“同質化”的問題。
一些商業體在籌備階段便開始求變,甚至嘗試是和新品牌合作。塗手TOSHOW是銳裘曾合作過的聚焦漫畫家及愛好者的垂直社交app,它通過跨界合作生產出不少富有創意的周邊產品。2016年塗手在七寶萬科開了一家創意十足的快閃店,除了吸引了C端用戶之外,這也是上海真正意義上第一家互聯網品牌進入實體商業的“閃店”。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因獲得了某家商業地產的招商邀約。
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少,有意識的商業體正在通過快閃店挖掘潛在招商合作,以保證商場的品牌多元化。
商場曾經是個自大的龐然大物,在面臨消費者口味轉變、競爭壓力變大,同質化這一系列問題時,他們開始放低姿態力求轉型。他們對快閃店的需求,已從一次聚人氣的噱頭活動,轉變成從中找到潛在的長期商戶合作者。
當然和線上品牌一樣,他們要了解、熟悉這些新合作方的“語言”,還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職業玩家”入場,加速兩方的融合
每個新興產業的背後,都需要有一個角色做鋪陳:催化劑。而目前來看,這些“催化劑”都嗅到了商業的變化,就原有公司業務做升級嘗試。
市集的呈現樣貌正在往快閃店靠攏。以音樂美食市集起家的伍德吃托克拿了融資後,玩起了新概念,它們拿下了朝陽大悅城B1的區塊,試圖將快閃、市集等概念融合在一個區域,試圖用沉浸式體驗完成新的消費革命。
社群的帶貨力量擴展到線下似乎是另一種新玩法。經歷了與IP、淘寶C店、互聯網平臺、文創機構、KOL網紅博主等不同屬性的資源合作快閃店,上文提到的品牌Pagoo,在快閃店模式上做了非常多嘗試,形成了自己的運營模式,他們希望把快閃店升級為“新零售社群店”。儘管沒有拿融資,但通過多年PR活動服務商的經驗和資源累積,Pagoo已經成功在江浙滬舉辦了不少標杆性的“新零售社群店”案例。
“職業玩家”的進場,賦予其標準化流程,也許會提升快閃店的整體價值。畢竟,市場經濟的高效是各司其職。
幾乎所有人都斷定,新零售是目前最大的商業機遇之一,是傳統零售、互聯網的下一個突破口。但目前沒人真的懂得如何充分融合這兩個大產業,市場上也沒有懂兩方語言的人員儲備。
這是問題,同樣也是機會,各方正在躍躍欲試,試圖成為品牌和商場的“鏈接者”。他們面對的問題幾乎都一致:篩選出最合適的線上品牌;如何正確得匹配品牌與商場;幫助線上品牌“翻譯”零售玩法,傳輸零售知識……
最後他們各自的成績如何?是面臨廝殺,還是各自為政,目前還不得而知。
唯一能確定的是,快閃店的玩法正在被改變,純靠噱頭的活動不會長久,以商業盈利為基礎的模式才是生存之道。
閱讀更多 我知你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