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致敬经典?

(文字来源于原创网络播客节目《亦谈亦唱》,版权归属济南新卓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请联系作者。)

去年,我被一个叫曾得钧的人吸引了。因为他做了一件挺普通但也挺牛逼的事。

曾老师是50后,他在青年时经历的那个年代,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精神产品,更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信息通道,那个年代的人,最奢侈的享受就是听广播了。1963年,曾得钧在小学参加一次拥军活动,在一位老红军家才第一次看到收音机。

曾老师做的最牛逼的一件事不是因为他做了一辈子音响,而是因为在2014年几乎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拥抱互联网放弃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的时候,他推出了自己手工制造的“猫王收音机”。

我们为什么要致敬经典?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收音机已经是过时的玩意了,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的产品。更何况,很多经典的声音,当年都是从收音机里传到很多年轻人耳朵里的。

我是70后,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在青春期,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的十几年,也是视听媒体占据我们生活最为重要地位的十几年。

我在广播媒体工作了20年,也有幸在一个盛产经典的的年代,正巧成为了一个可以用声音,为大众表达生活态度和情感喜好的主持人。

当经典的年代遇上经典的作品,就会成就一代人。

我们为什么要致敬经典?

当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是有道理的。

首先,经典的作品一定是质量过硬的好产品。无论是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还是电影《英雄本色》,或者诺基亚7610和苹果4,甚至连永久牌自行车和任天堂的红白机,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他们承载了创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最深刻朴素的使用体验,在这些经典作品和产品里,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劳动和时间,并且直接满足着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或物质需求,直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次,经典的作品承载了使用者或用户的情感和记忆。就拿收音机来说,尽管现在很多年轻的人已经不再熟悉这种东西,但是对上个世纪度过了青春期和青年期的那帮人来说,收音机就是童年里最好的玩具。我们听过的所有新闻、儿歌、评书、相声、直到流行音乐等等,几乎都来自那一台收音机。有时候我们怀念某一个时代,怀念小时候的生活,能想起来的也许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常常是那些伴随在记忆里的小物件、小伙伴和旧时光。我们怀念的既是那一种简单纯粹的美好,更是在怀念那个单纯朴素的自己。怀旧是永远的话题,对哪一代人都一样。

去年,一个同样和我一起做互联网音频播客节目的老同事告诉我,曾得钧先生和20多位音乐人以及电台主播,共同发起了一个活动,叫“电台复活节”,2017年是第一届,去了撒哈拉沙漠,今年8月18号又要开始第二届,地点在敦煌。其实,这个“电台复活节”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向广播致敬的活动,也和其他一些音乐节有所不同,这个活动本身的核心在于“重塑声音的价值”,换句话说,他们要致敬的是那些经典的声音以及为发出这些声音所努力的人们。

我们为什么要致敬经典?

那么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经典的声音呢?是The Beatles、Bob Dylan,Michael Jackson,The Rolling Stones,还是华语音乐世界里的罗大佑、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等等?

这些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声音本身不仅仅包括这些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者,还包括创作经典的文化氛围。当年的音乐是不是受欢迎,一方面看它的专业价值,另外一方面还要看它的市场反应,那些经典的音乐人,当年一张唱片是可以卖到几百万张的数字的。而创作、传播、收听这些声音的环境,也相对更加专业和优渥。即使是当年,在以商业为主导思路的香港和台湾,流行音乐领域也依然有一大批严肃诚恳的音乐人和专业度相对较高的媒体和乐评人,受众是可以听到、看到一些专业级别的音乐评判的,并且也愿意为自己钟爱的音乐人和唱片买单。所以创作者、传播者、评价者和受众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文化氛围,这对经典作品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这几年,互联网视听渠道越来越丰富,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习惯使用传统的收音机来接收信息和收听节目了。这很正常,因为便捷和迅速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很多广播电台也失去了过去的风光。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传统电台的下滑归咎为互联网的兴起,其实也不太公道,因为真正优秀的、有内涵和质量的节目正在减少。

我们可以在传统广播节目的找一找,资讯、话题、大白话的闲聊天、不好笑的笑话,还有一首接一首像机器一样毫无梳理的流行歌曲,是不是传统广播大部分频率的节目常态?那些真正熟悉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有着大量丰富多远化收听经验的主持人,越来越少。

说到这里我要再提一下刚才说到的“电台复活节”,因为这个活动本身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拿出有质量的好声音,所以他们的发起者里面有很多专业的电台音乐节目的主持人,也有一些发烧友级别的音乐爱好者,甚至有的人已经在这个行业或领域里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即使我不提他们的名字,大家也可以从网络或是各大音频网站的显眼位置找到他们的名字。而在今年的电台复活节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为什么要致敬经典?

所以我们说什么是经典?经典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或一个人,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判断方式,是一个人的审美品质。经典在时代潮流中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通过文化自觉、价值体现、艺术修养和市场需求共同培育出来的,没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或是艺术环境,是很难诞生经典的。

最后,回归到个体的角度。很多人可能觉得,经典的东西是不是已经越来越少了呢?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是不是越来越浮躁以至于很难再产生经典了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恐怕需要一点时间来证明,也许几十年之后,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品就是那时候看来的经典。

但是有一点,对待过去的那些经典,还是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和尊敬的态度,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提高审美的宽度,同时也是对文化氛围的一种养成,而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会滋养 一个人的心灵,还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做人做事的方式。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抖音小视频和网络口水歌可以打发更多无聊的时间,但绝对成就不了一个人的文化和修养,低品位的生活带来的,表面上是闲散自由的生活态度,其实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精神的降维打击。更严重的是,这种文化修养上的降维打击还可能遗传。

一个人,活成什么样,过成什么样,都在这个氛围里被潜移默化的改造和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成为庸俗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经典的一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