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啥人,想出了這個名稱。殺千刀!有史以來,上海小吃中最有想象力的名稱,恐怕非"包腳布"莫屬。上海小吃中最不堪聯想的小吃,恐怕也非"包腳布"莫屬。要是一個從來沒吃過"包腳布"的人,乍一看到這個名稱,會以為自己出現幻覺。包腳布,容易使人聯想到女人的小腳。再這麼裹上一裹,包上一包。算了,我不寫了……包腳布我從小吃,也就不怎麼聯想。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小辰光,對女人沒啥概念。一天到晚,想的不是女人和她的腳;一天到晚,想的是小吃和它的味。包腳布,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小吃而已。包腳布大約什麼時候有,史不可考。但雞蛋,有史可考。"1974年。是年,市場零售鮮蛋實行按戶定量供應。"鮮蛋按戶定量供應的年代,顯然不可能有雞蛋餅吃,太奢侈。"1979年10月16日。十六鋪農副產品市場恢復,經營幹果、水發品、水產、雜糧、肉類、禽蛋、蔬菜、地貨等9大類200多種品種農副產品。"這一年開始,禽蛋鬆動了。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我印象中,大約上世紀80年代左右,靠近隱蔽而人少的大馬路街角,總有戴花頭巾的農村婦女出現,手挎一籃蓋著塊花布的雞蛋。"糧票換雞蛋"雖不怎麼合法,但政府部門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時,還沒有城管。早年的國營大餅油條攤,一般是夫妻老婆店。說是國營,實際是集體制。"1983年1月1日,全市集體飲食業全面實行營業定額包乾經營責任制。"非常巧,我手頭有一本1983年版,裡面就有"雞蛋餅包油條"這味上海經典小吃。"雞蛋餅包油條"是官方正名,"包腳布"是民間俗稱。由此看來,包腳布的出現,最遲不會晚於1983年。我印象中,第一次吃到包腳布,大約在1980年,13歲,還沒開始發育的時候。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大餅攤承包,雞蛋又可以買到,於是,大餅攤旁又增加一攤:包腳布攤。做包腳布的,一般是中年上海阿姨。頭上不戴花頭巾,清清爽爽,白帽子一頂。手上倒是套兩隻花袖套。全部家生,一隻敞口矮爐,一塊圓平鐵板,一盆麵漿,一盆雞蛋,一盆蔥,一盆甜麵醬,一大塊豬油,一片丁字形竹刮片。鐵板放在封住火焰的敞口矮爐上。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有吃客來,豬油在鐵板上擦一擦,用勺子舀入一團麵漿,丁字形刮片順手逆時針一刮,一張漂亮的圓形薄餅成形。半分鐘後,麵餅半熟,敲上一隻雞蛋,刮片來回一擼,蛋凝結,成金色,撒上蔥花。用刮片將餅一挑一翻身,塗上一點甜麵醬。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順手取根熱油條,一拗兩斷,捲攏麵餅。包腳布到手,熱烘烘。咬一口,香噴噴。我歡喜橫著咬,而且是狠狠地咬上一口,如此方才過癮。包腳布的"腳"是油條,各地都差不多;包腳布的"布",卻是韌而綿,口感異於如今滿大街的山東煎餅。山東煎餅內脆外也脆,包腳布卻是內脆外韌綿。這種韌而綿,咬進口裡,慢慢咀嚼,會越嚼越有滋味。這種韌而綿,碰到天花板,會有一種癢癢的感覺。酥癢酥癢,一口一口,綿綿厚意,就這麼來來回回,在口裡嚼,在嘴裡繞。

包腳布,竟然就是一個“雞蛋餅包油條”!

繞來繞去,繞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結。有一陣,想煞這種小吃。於是我就去找,專門找大餅攤旁的中年婦女。看著像本地人,就買上一個,吃吃不對味:脆脆。再找,再看,再吃,再失望。最後絕望。包腳布幾乎是絕塵而去,猶如男人狂思夢戀的女人,一夜後,突然消失。"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襪步遠,只留下一階的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