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中國創新需要更多技術驅動 YC可幫助(附新浪專訪實錄)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15日在北京舉行媒體溝通會,前微軟和百度高管陸奇在會上意外現身,宣佈Y Combinator正式進入中國,而他將成為Y Combinator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並擔任Y Combinator全球研究院院長。

陸奇表示,Y Combinator中國將完全本地化,團隊將由中國頂尖人才組建,並建立人民幣基金,充分幫助中國創業者。Y Combinator在中國的業務包括投資、培訓、科研和培訓四個方面。投資方面,Y Combinator將把美國的投資經驗本地化,在本地融資;創業培訓上,將引入美國方法論,並做到本地化;在科研和公益上,Y Combinator將回報中國社會。

陸奇還說,Y Combinator在中國將和創業者、投資機構、企業及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以及媒體合作。目前創業者可以通過Y Combinator在華開放的創新企業申請通道,參與Y Combinator的相關項目。

會後,陸奇接受新浪科技專訪。在專訪中,陸奇談到了與Y Combinator高管的接觸、對中國科技創業的看法、全球研究院的角色、中美科技創業交流、對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的看法,以及Y Combinator在中國發展的規劃等問題。

陸奇:中國創新需要更多技術驅動 YC可幫助(附新浪專訪實錄)

與Y Combinator 結緣

陸奇說,他是在2005年就認識Y Combinator現任總裁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是通過當時在雅虎的同事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認識的,格雷厄姆後來是Y Combinator的聯合創始人。後來Y Combinator在哈佛舉辦暑期夏令營時,陸奇還代表雅虎出席,雖然推薦的三個項目最後都沒被雅虎接受,但他從此就和Y Combinator的主要創始人建立了聯繫。

在Y Combinator進入中國的問題上,陸奇和阿爾特曼討論了很久,阿爾特曼一直看好中國的創新力量,並希望在科研方面能有所革新。陸奇也非常推崇阿爾特曼,認為這個人將對美國帶來很大影響。他說很感謝阿爾特曼給他的機遇,既能讓他的生活達到平衡,也能推動科研發展,推進科研環境的創新。

中國科技創業

陸奇和Y Combinator的其他高層非常看好中國科技創業力量。陸奇說,由於中國創業者更加勤奮,中國目前整體的創新速度比美國更快;中國的實體工業規模比較大,所以類似於無人駕駛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落地速度更快,這也就意味著創新的空間更大;同時,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讓創意能夠更快更新,產品的迭代速度也會更快。

陸奇和阿爾特曼等Y Combinator高層認為,以北京深圳等地驅動,中國現在創新的能量可能已經超過美國,前景也很大。未來再出現像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10家裡面可能有三四家可能出現在中國。

但如何把這種創新能量變成現實,還需要長期的努力。陸奇等Y Combinator高層討論的焦點在於科研。目前在美國,政府對科研的投入比例越來越小,公司對科研的投入更多是由目標驅動,這兩個來源目前難以做出能夠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而科研的受益者——創業者和風投,反而還沒有系統化地投入資金做科研,如何利用這兩個來源的資金,以及讓研究者獲得需要的數據和相應的待遇,都是Y Combinator的課題。

同時,科研如何與市場結合也是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工智能是一個機遇,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企業都成立了研究院,甚至有些初創的人工智能企業還會投資別的人工智能公司,這就是讓長期的科研和創業、早期生態以及市場開發有機連接。隨著技術的發展,創新的體系本身需要革新,因為未來的生產力是不一樣的,相應的生產關係也會變化。這也是陸奇和阿爾特曼討論的問題。

陸奇認為,中國的創新生態在未來將會更多出現長期技術驅動的成分。Y Combinator進入中國以後,會給以技術驅動的創業公司帶來新機遇,同時,Y Combinator的校友資源、人才培訓和類似於Hack News的內容社區也會幫助中國創業者。

全球研究院

出於對科研和技術創新的重視,Y Combinator有了全球研究院(YC Research)這樣的機構,專注最前沿的純研究。Y Combinator的使命在於推動創新,只要能讓創新最大化,Y Combinator可以做所有相關工作。

陸奇說,對於全球研究院,他們會想辦法獲得更多資金用於研究,並選擇研究方向啟動新課題、搭建新團隊;同時,研究院還會探索將成果和市場、產品更有機連接的辦法,以及和大學師生更好地互動。

陸奇表示,他目前和阿爾特曼以郵件和電話交流為主,每月會見面一次。在Y Combinator中國成立開始,他在中國投入更多經歷,以後會在中美兩地達到平衡。

中美科技創業交流

在談到如何幫助中國創業者在美國“落地”時,陸奇說,Y Combinator在這方面有更好的平臺,眾多創始人所組成的人脈,再加上專業的指導者,既可以讓中國創企在美國跨越文化障礙,也可以讓美國企業在中國發展。

關於中美間的技術交流‘障礙問題,陸奇表示,Y Combinator長期堅信全球化,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出於務實態度,在法律範圍內進行交流,但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推動兩國創業界的技術交流。

Y Combinator 中國的規劃

很多媒體此前認為,Y Combinator 近幾年的項目並沒有比之前更耀眼,甚至有媒體認為“Y Combinator涼了”。陸奇在專訪中表示,他不認同這一點,Y Combinator仍在保持發展勢頭,參與的創企質量一直穩步提高,目前Y Combinator在關注讓創業更好、更大規模的方法論,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擴大範圍,更好地驅動全球化。

陸奇說,目前Y Combinator中國剛剛成立,目前還在制定今年的目標。他個人傾向於做3年規劃,用於指導每個具體領域的目標。

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陸奇在專訪中還提到了對於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看法。

陸奇認為,人工智能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技術能力,目前大家都關注人工智能社會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偏負面的影響。對此,Y Combinator也做了多種努力。比如通過公益手段,希望解決目前普遍比較關心的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比如保證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最低收入,讓社會保持穩定;又或者是贊助OpenAI,讓人工智能不被落入壞人手裡。

對於區塊鏈,陸奇認為,這是一項可以被長期看好的技術,因為這一技術對於數據價值維護、傳遞信賴等方面有顛覆性創新能力,讓創業者在目前的金融手段之外,有更好的激勵機制。目前Y Combinator已經投資了相關公司。但在目前,這個技術還會有很多風險,Y Combinator會以務實態度認真看每一個案例,找到好機會來發展。

以下為專訪實錄主要部分:

媒體:YC進入中國,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會有哪些新的機會?對於YC來說會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

  陸奇:宏觀上來講,有更多技術驅動創新的創業機會,因為這是YC長期的核心。另外,YC在早期Paul Graham寫了很多如何用技術來創業的理論,這些在美國是非常經典的,他一直被認為是教父級別的,核心是用新的技術來創造新的技術,用新的技術創造用戶的價值和商業價值。所以我認為宏觀上來講,YC進入中國是為中國創業者帶來新的機會,其中更多是技術驅動型。而且我個人也深信,長期技術驅動的成分會成為未來中國創新生態發展主流。此外,充分有效學習美國的一些經驗,並適用到中國,我認為在創業過程中人脈是非常重要的,YC的資源很多並且很難複製,例如YC創始人、校友等4000多人,他們在YC有歸屬感和自豪感,也會幫助其他新的YC創業者們,所以這也是新的機會,讓中國的創業者能夠有機會得到更多的系統的支持。從長期來看,更重要的是YC中國在早期就要努力考慮如何幫助中國創業公司更好地進入美國,因為我覺得中國一定會成為深耕創新的大國中其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在中國將來會有3、4個,更有人認為這些中國公司未來一定會比這些美國公司規模要大,真正擴展出創新的能力。所以YC中國能帶來一個全新的機會。當然還有其它很多YC的創業支持如人才培訓等,為YC中國提供了很好的起點,我們也在考慮將YC在美國有一個社區網站“Hacker News“的內容引入中國,我每天都看這個網站,交流很活躍,對中國的創業者而言是非常有效和有價值的內容。當然長期來說,一旦在中國完全本地化“By China、For China、Of China”之後,我們會引申出將來更多的機會,目前想法是促進中國和美國相互之前的學習和推動,這會是一個更繁榮的、活力更強的生態,為中國創業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會,所以YC在這方面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公司。

媒體:您和Sam同時觀察到中國目前的一些創新趨勢,有哪些客觀現象是您和Sam都較為認同的?

  陸奇:第一,我們認為中國創新的整體速度會很快,其中有多種因素,比如現在美國的VC很多覺得美國人不如中國人勤奮,包括Sam Altman等很多人都比較認同,這是比較現實的一點;

第二,我跟Sam交流了很多,就是中國創新發展的空間將會更寬,落地的速度相對來講也會更快,包括像無人駕駛、AI使用等等,能夠對一些傳統的行業如製造業等起到提升作用,中國的實體工業規模和範圍都非常寬;

第三,迭代速度很快,這是需要長期落地的,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網民已經達到了10億左右,用同樣的語言,基本上是屬於同一個市場,從創業、創新、迭代的速度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新的idea都會有更快迭代的能力,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一旦有一個產品上線之後,很快可能就有幾百萬人、幾千萬人來用,這個點子可以或這個點子不可以,迭代很快,這也是我跟Sam交流比較多的。

更重要的是激發我們兩個人共同熱情的是,我們都確信“技術驅動型創新”,技術會大大地因為技術驅動而改變,在未來會有再誕生像谷歌、臉書、亞馬遜、微軟這樣級別的公司,10個裡面大概有3、4個甚至是更多會在中國。這也是Paul以前想的,找最聰明的人、找志向最大的人、找最努力的人,幫助他們長期堅持一定可以做到最大,我們在中國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個人也是非常非常看好,也很興奮。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勤勞、智慧、勇敢、勇於探索等特質;還有一點是我和Sam和Peter Thiel他們交流的比較多,長期來看中國會比美國大很多,美國硅谷有一些投資者和創業者,他們基本上也是持這樣的觀點,並認為中國北京和深圳這些以技術為驅動的創新生態,現在的創新能力已經超過了美國。那麼具體如何把它變成現實,這是一個宏觀的觀察,也就是為什麼YC一直考慮要進入中國,一直想找到適合的契機,今天我們正式啟動了,這只是一個起步,將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媒體:您跟Sam Altman是一直在保持溝通嗎?大約有多長時間?

陸奇:

我與Sam認識是在2005年,那時候他20歲。我先從認識YC當時的總裁Paul Graham說起,Paul是一個非常多才多藝的人,他在哈佛大學做函數研究的博士論文,離開雅虎以後去紐約開畫廊,他也是一個非常棒的畫家,開完了畫廊以後又去寫書去了,成為一個作家。但他一直有一個概念是做技術的人為什麼不能直接去創業?為什麼非要用資本家的錢?他早在2005年就找到了實現的方法。

關於我和Sam的認識,那時候Sam開了一家公司叫Loopt,一開始其實有點緣分的,我當初2005年暑期在哈佛跟Paul做完了以後,我決定推薦3家公司給雅虎進行投資,最後雅虎全都沒有投資。後來我與Sam保持了聯繫,我到了微軟後也是繼續聯繫。等到Sam賣掉他的公司、去了YC之後,我們經常會在灣區見面,他真的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年輕人,他的才華、他的心胸、他的情操真的是非常強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YC總裁Sam Altman,因為將來他對美國的影響會更大。Sam與Peter Thiel做了很多關於投資公司的事情。Sam是一個很正能量的人,所以YC在他的領導下快速成長,這也得益於Paul建立YC的基礎非常好。人生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機遇,我與Paul以前是雅虎的同事,離得很近,我是1998年進雅虎的,而他的公司是1998年被雅虎併購的。到了2005年他創建YC,我也去為他站臺,於是我又遇到了Sam。

媒體:YC是什麼時候找您負責YC中國的業務?

  陸奇:其實這個討論了很久,YC總裁Sam Altman一直都看好中國,關於YC在中國怎麼發展,Sam有很多的想法,儘管我們交流也不只是關於中國的,但中國仍是我們交流的主線,我們交流比較多的是科研相關的,我們認為有很多的工作有待推進。

第一,投入不夠,美國現在的科研大部分是聯邦政府投資,通過稅收來投入科研,但是比例逐漸縮小,對大學的支持也有所不足;

第二,大公司也有科研投入,但大公司大部分的科研都是為了公司的目的而進行的,這本身也很好,但是縱觀歷史長河,很多改變歷史的技術創新都是基於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做的,並不是為了開發公司業務而做,所以這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資金,基於上述的初步想法,現在最大的科研受益者有兩大類人群,一類是創業成功的人,比如說比爾蓋茨、馬斯克,他們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認為的第二類人群是資本投資者,也就是風險投資者和資本家,這些人其實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目前並沒有系統化地從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投入科研,還是需要花一定的精力進行具體開展。我常常與Sam交流如何更有效地獲得更多的資金來做科研。我們有一些新的想法關於科研的具體方法上,科研也有一些問題要解決。還有經濟上的不平衡,比如說一個在斯坦福大學任職的一流教授,一年賺得的工資與他的學生未來會賺得的工資相比差距太遠,大學很難留住人,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平衡,使大學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研究生,同時在收入回報上也有很好的體現。關於這些我們也是一直在討論,一直在努力地探索。此外,如何把科研與市場創新更有效地相結合,其實現在科研與產品創新還是有很大的距離。但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創新,同時帶來了新的機會,大家將會在中國的創新生態中看到這一點。比如說,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工智能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另外像商湯科技等公司,不僅是成立研究院,而且還成立了一個基金。要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能力變成商業價值的東西,其實是離不開科研的。本質上來講,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是通過數據快速地獲取知識,但是通過算法獲取的知識必須被人接受,人能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科研的定義,研究就是發現新的知識。所以,我認為長期科研與創業、創新、早期生態、市場開發有更多的連接。創新生態的源頭體系本身是需要做創新的,將來的生產力是很不一樣的,研究和數據是很強大的生產力,我們必須在早期來探索將來新的生產關係,能夠更多地激發對社會有價值的創新。以上這些都是我與Sam交流較多的層面。

  媒體:您此次同時任職YC全球研究院的院長,請問YC全球研究院在YC的體系中會扮演什麼樣的創新角色?您本人與Sam的工作有什麼樣的區別?或者如何角色分配?

陸奇:首先,我在考慮這個工作的起步就是看YC公司的願景和使命,即是最大的實現創新,開始我們選擇做的是加速從0到1,後來變成從了1到N。很多科研在早期創新生態未必是最佳的,有些創新放在市場中做,未必是最好的方式,科研是推動創新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YC全球研究院的科研投入工作,我們重點會做幾件事情:第一,儘可能得到更多的資金,通過合作以及各方面的方式有更多的研究投入;第二,我們會選擇一些研究的方向來啟動新的研究課題,搭建新的研究團隊;第三,新的研究方式,我們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研究如何與市場創新、與產品更有機地連接,研究如何與大專院校、與教授、研究生有更好地平衡和互動,這一系列問題我們都會努力地探索。關於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工作,因為YC基本是以郵件和電話為主,也會有在舊金山見面的會議。我基本上每個月來回一次,早期階段會在中國花更多一些的時間,剛開始要僱人、建團隊,長期來看是希望找到更好的平衡。總結一下,YC的研究應該把它想象成YC使命裡面的一個組成部分,將來可能還會做更多的事情。

  媒體:剛才您說主要關注一些技術驅動的創業,您覺得比如說像人工智能這種技術,我們在看它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它對人類未來帶來的不太好的影響?

陸奇:我們關注的是技術驅動型創新,重要的一點是技術驅動,因為市場創新必須要有技術、商品體驗和適度的商業模式,三者的有機結合,這三種缺一不可。但我們最專注、最認可、最重要的長久驅動力是技術。但創新也不能忽略產品的體驗,也不能忽略有效的商業模式,因為沒有體驗、沒有商業模式產品是不會出來的,我們關注的是技術驅動型創新,但我們一定會做到這三者的有機結合。

第一,關於人工智能,這是非常有力量的、非常特殊的技術能力,大家都非常關注人工智能對社會長期帶來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實現,首先是通過公益慈善,解決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做很多自動化,人工智能這次技術革命的核心是可以用算法高效地從數據中抽取知識,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即可以做自動化、做預測,自動化將來會是很大的一部分,但自動化同時會對就業產生影響,我們如何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手段來幫助整個社會中各種人群來解決他們的就業,這是我們很關注的、也是很需要做的一件事。

其次是通過科研,YC全球研究院已經做過一些初步的探索,包括YC全球研究院所資助的一個項目是Open AI,目的是讓AI更有效、更公平、更有效地為社會創造價值。YC已經通過YC全球研究院和Open AI做一些工作。

  媒體:既然是科研推動了技術創新,技術推動了創新,目前國際宏觀環境實際上對中國的技術領域的出口、交流這方面不大友好,您怎麼看待?

陸奇:第一,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的眼光,看任何的問題長期著眼,長期來看我們堅信全球化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全球化能帶來更多的社會效應;第二,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期,我們必須務實,首先爭取投資和科研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第三,在法律允許範圍內進行的過程中,我們會盡可能地推動科技的交流,特別是YC獨有的人脈交流,YC全球研究院與YC的創業者社區,以及將來YC中國建立的社區,會和中國的合作伙伴進行越多交流,將來共同發展的機會也越多。關於這方面,我可以介紹一本書給你們,比爾蓋茨推薦的史蒂文·平克的書《人性中的善良天使》。YC的創業人群會在科研方面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流得越多,大家的共識就越多,從而實現長期的全球化。

媒體:有人認為,最近幾年YC路演日所展示的項目沒有前幾年耀眼,您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這個與技術創新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陸奇:首先,我自己也關注了一些每年YC路演日的創始人進行新產品的演示,可能有些時候大家觀點會不一樣,但我認為YC在繼續保持它的初衷,新的YC創業者的想法、商品、商業模式、技術等各方面的創新質量,其實一直在穩定地提高,所以我們是非常看好持續的趨勢;第二,我們還是要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來把創新的速度加快,首先是找到更好的規模化的方式,這也是Sam對YC合夥人經常提出的挑戰,如何把YC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和手段更大的規模化。世界上還有更多的有錢人和創業者,我們現在還沒有與他們進行交流,也沒有支持,所以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規模化上,如何讓更多的、有宏大意願的、能繼續推進技術的、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參與進來。同時隨著YC進入中國的契機,不斷地推動全球化,中國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創新者的質量保持著非常健康的、正面的成長,我們關注的是把這些人群擴大,還有地域上的擴大,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里程碑。

媒體:今年有很多的資本都進行到了區塊鏈領域,YC以後會關注這項技術嗎?區塊鏈這項技術將來會改變世界嗎?

陸奇:我個人對區塊鏈技術的長期發展是非常看好的,它能在幾個重要的層面帶來顛覆性創新的能力,對數據隱私的保密、對數據價值的維護,特別重要的是,它能通過數字化的形式,不僅可以傳輸信息,還可以傳輸信任,這是它非常核心的一點。YC本身也投入了不少區塊連領域的公司。此外,區塊鏈技術很大的創新空間是激勵機制的創新,因為一旦可以用數字化傳遞信任,本身就是可以運用來做激勵機制的。因為縱觀今天宏觀的創新生態,現在的激勵機制基本上是以股權的擁有以及債等一些簡單的金融手段來提供激勵,長期來看,如果可以通過區塊鏈這樣的技術來找到更豐富的激勵機制手段,創新的空間會越來越大。舉一個例子,現在大部分的創業公司,基本上要激勵團隊就是股權,有時候是通過融資和債來鼓勵,但這並不完全契合。比如說電影行業,一部大的電影在一開始需要融資好幾億,但真正把錢收回來需要十年的時間,一個電影不是由股權來激勵的,也不是通過債券,這是通過一種形式,那麼通過區塊鏈的話,我們可以讓創業者進行更系統化地探索,更行之有效地發現行業的激勵機制。我個人是非常看好區塊鏈長期帶來創新的能力。但現在的早期階段,還是有很多的風險,我們要以務實的態度來認真看每一個案例,找到好的機會來發展的。

媒體:您對YC中國的發展,是否有具體的時間表計劃和目標?

陸奇:我自己比較傾向於在每一個財年會有一個大致的目標,在這個目標前提下再做一些具體計劃,比如說創業公司要觸達多少、支持多少規模的投資、團隊的建立等等,我們現在在制定2018年的目標,也在討論2019年的目標,我傾向於在早期建立多年的規劃,用這個來指導每個具體領域的目標,例如建立一個三年計劃。

注: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物流CTO”。後臺回覆關鍵詞“圖譜”,獲取高清版【2018中國物流科技行業產業鏈圖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