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處暑】2018年8月23日(農曆七月十三)戊戌年 【狗年】庚申月 丁亥日

這個時候也是適合排毒祛溼,我們可以熬一點黃金粥,黃金粥就表示它裡面基本上都是黃色的,小米、玉米、南瓜,再放一些大棗就可以了,除了大棗是紅色的之外,其他都是黃色的,是比較好的一個養脾健胃食療法。飲料方面我們可以用玉米鬚三十克,空心菜六十克,熬水,然後棄渣留汁來喝,在處暑的時候你用這個當茶喝是非常好的,玉米鬚須是很常見,但是大家都浪費了,其實玉米鬚須收藏起來很好的,它能夠降壓、降糖、利尿。《大願法師隨許法》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150°時即為處暑。曆書雲:“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天文專家稱,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北京城區,白晝長度已經由夏至的15小時縮短到13小時25分鐘,正午太陽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太陽開始偏南了。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一候鷹乃祭鳥,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並且先陳列如祭而後食用。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二候天地始肅,指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裡,割稻陌阡車馬馳。(左河水)”,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節氣調養飲食調養

處暑節氣飲食宜增鹹減辛,以養脾胃。多食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茴香等。多食銀耳、百合、蓮子、糯米、芝麻、豆類等清潤食品,多食新鮮果蔬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慾不強,因此飲食上別“重口味”,不暴飲暴食,少吃過涼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宜健脾祛溼養胃,如赤小豆、薏米、蓮子、扁豆、冬瓜、茯苓。別急著“貼秋膘”,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多吃蔬果、穀物、豆類、薯類、菌類等進行調理。

芝麻菠菜

原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各適量。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製作: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後淋幹水分,切段,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撒上芝麻即可。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百合脯

原料: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製作:百合洗淨放入碗內,澆上蜂蜜,放入蒸鍋蒸30分鐘出鍋,風乾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功效:清心安神。適於睡眠不寧,驚悸易醒者。

沙參粥

原料:沙參15~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沙參)製作:沙參搗碎加水煎汁,藥汁與粳米同入沙鍋,加水文火煮成粥,入冰糖即可。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7天為一療程。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注意:沙參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風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參有南、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前者偏於潤肺祛痰,後者偏於養胃生津。

起居調養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臥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還要適時添減衣服。

處暑後每天多睡一小時

處暑後天氣變涼,應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儘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此外,還要適當午睡,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

運動養生

適量平緩運動保陰氣

秋季養生應“收、養”,要把保養體內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幼和體弱者,應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不宜太過,儘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正坐,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叩齒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嚥津液。也可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登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此外,處暑後登山能使人吸收更多負氧離子,營養和安撫神經系統。登山是種負重運動,會對關節造成較大負擔。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

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穴位調養

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處暑正處於末伏期間,每天多按揉這幾個穴位助除溼。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腋窩的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建議每天按揉或撥動2次,每次不少於36下。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小腿肚的承山穴,位於踮腳尖時,小腿後側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處,可一手扶牆,單腿站立,用另一條腿的腳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10分鐘。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膝窩的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每次撥動或敲打不少於36下。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處暑習俗

迎秋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祭祖處暑前後民間有俗稱“七月半”或“中元節”的祭祖活動。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吃龍眼“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後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

時節養生:處暑養生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