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紫阳茶市人物素描

安康茶市主要分布在沿汉江两岸水旱码头,以紫阳茶市为最著,其有名者宦姑滩、瓦房店、红椿坝、县城、上七里(今划归汉阴)、洞河、洄水湾、毛坝关、麻柳坝、蒿坪河等十余处。多在江边、河边,有官道通向县城或沿江港口,江上舶有大小帆船,数以百计。皆是三日一集,或农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每逢茶季,集市爆满,人声鼎沸,南腔北调,争分论毫,汗臭杂着茶香在大气中弥漫。经集镇为中心,大道小路向四面八方辐射。清晨,茶农们背着背笼、挎着篮子、挑着担子、拎着包袱从四面八方向集镇拥来,络绎不绝,如蚂蚁牵线;午后人海开始退潮,四面八方的闻门打开,茶农们兜内有了钱,原先装茶的用具里装上了买回的油盐酱醋糖酒、针头线脑、布匹香表,大多喜气洋洋,裹在人流中在暮色里归家。于是小镇乍时空了,茶商多了份喜悦,地上多了些垃圾。

安康历史上紫阳茶市人物素描

建国前的紫阳茶市是很有特色的。茶市最活跃的人物大体有下列几类:

一是茶庄老板。他们多是八帮商会骨干,腰缠万贯,坐地生财,商号名字响亮吉利,有德兴合、乾昌大、天昌丰、聚主厚、钰源长、三义生。还有同意诚、燮昌永、福聚源、长庆荣、德茂合等,交易额很大,各家大批买进,或数万斤,或数十万斤。他们多是“生意高手”,有谋略、有远见,也守信誉。计算的精细令人惊叹,就拿秤规来说吧,谷雨前毛尖用平秤,有一称一;细蔓子用加一秤,110斤按100斤计价;谷雨后粗蔓子用加二秤,即120斤按100斤计价。回族商人还用断堆法购茶,茶筐钱若干,当面讨价定夺。自然十之八九是茶农吃亏。一分为二地看,他们盘剥了茶农,但也主要靠他们疏通了紫阳茶的销售渠道。

安康历史上紫阳茶市人物素描

二是茶栈主。他们接待外地茶商食宿,收取住宿费。但茶栈不单单提供住宿,还为茶商提供收购门面和储存茶的房间,并代茶商出面联络小贩、茶滚子、牙子为其效力,茶栈主收取手续费。茶栈在茶季履行的是双重职能。每个茶栈有不少常客,因茶市有季节性,这些茶商便如候鸟按期而至。茶季一过,茶栈便见冷落。

安康历史上紫阳茶市人物素描

三是茶贩子。他们是小本经营,人员数百,较之坐商机动灵活,自买自卖,赶了一、四、七,再赶二、五、八,三、六、九也不拉下。马不停蹄,辛苦备尝。为了嫌头大点,还跋山涉水深入茶园购茶。因资金有限,稍有赚头便卖给大茶商,以便加速资金周转。少数茶贩把茶加工后卖出,以便多得些利润。他们大多靠两个茶季挣一笔钱,以维持全家人生计。

安康历史上紫阳茶市人物素描

四是茶滚子。这是一批比茶贩子还等而下之的微末茶商,因本钱太少,只得随买随卖,瞬间获利,如驴打滚。按时兴话讲他们是茶市倒儿爷。这个层次的人中多为无业游民,坑蒙拐骗者不乏其人,茶农身受其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