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说起中国近现代作家,想必鲁迅一定是大家首先想到的人,他的杂文被后人推崇为刺入敌人心脏的匕首。画像中的鲁迅,似乎总是紧锁眉头,焦黄色的手指间夹着一根纸烟,面色凝重,准备时刻向敌人抛出匕首和投枪。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样一代文豪与茶也有着不解之缘。他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的弊病。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过诗书经传的熏陶,他对艺术,文学有很深的爱好。鲁迅的外婆家住在农村,因而,他有机会与最下层的农民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对民情民俗有很深刻的认识。这给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小时候,他就常给久卧在病榻上的父亲沏茶,每当父亲从他手上接过茶盏之后,并不马上啜饮,总要端详好久,将那清馥的茶香一闻再闻,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若能在林竹阴下,有一间小楼住住,看看书,喝喝茶,岂不倒也自在的多么?唉……唉唉……”那时的鲁迅,并不知道由他亲手沏泡的茶,竟会给沉疴已久的父亲带来些许慰藉。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爱喝茶,从他的日记和文章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饮茶之道。鲁迅的茶饮生活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冲茶,都得随时取用开水。所以在他住过的房间里,即使是在三伏天,也是备有炭钵的。炭火上支着三脚架,便于放置茶铫,方形木匣围在四周。所用的茶壶则不大不小,泡一壶茶只够斟上两三小杯。所以得屡冲屡斟,茶叶冲淡之后,随即倒掉茶脚,再换茶叶。他经常与朋友到北京的茶楼去交谈。如: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 12月31日,“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等等。

鲁迅不仅在茶楼饮茶,还把工作室搬到了茶室。北京当时有一类公园茶室,绿树阴中,鸟语声声,啜饮清茗,情趣倍生。由于这里人比较少,相对清静,鲁迅也常去这里工作,是著译的理想场所。1926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毕。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一书店,门口也置一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著作和购买书籍时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多次资助茶叶,合作施茶。在1935年5月9日日记中他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还托人从家乡绍兴购买茶叶,亲自交与内山先生。鲁迅逝世后,内山曾写过一篇《便茶》的回忆文章,记述其事。

鲁迅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病。鲁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从鲁迅先后的文章中可见“清福”并非人人可以享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同时,鲁迅先生还认为“清福”并非时时可以享受,它也有许多弊端,享受“清福”要有个度,过分的“清福”,有不如无:“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我们有痛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我们有痛觉,……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空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的《喝茶》,犹如一把解剖刀,剖析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们。

题为《喝茶》,而其茶却别有一番滋味。

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决不是斤斤于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

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

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