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前任」,不和年輕人講道理

好的“前任”,不和年輕人講道理

#釘釘新工作方式#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最近小丫在看一本書,叫做《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

好的“前任”,不和年輕人講道理

這本書是通用汽車的第8任總裁斯隆所著,他也是公認的第一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書自然是很牛B的,彼得.德魯克和比爾.蓋茨都推薦: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早已記不清曾經向多少人推薦過此書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仍然堅持聲稱本書是所能讀到的最好的商業著作;《商業週刊》把它放在“絕對必讀書架”的第一名;《財富》雜誌則把它列為2003年度CEO必讀書。

我看這本書,卻並非因為它牛B。是在讀德魯克的《旁觀者》時,裡面寫到了斯隆這個人,有一段描述特別的有趣:

好的“前任”,不和年輕人講道理

因為堅持原則,不願意在書中改變對被批評之人的看法,為了體貼被批評的人,斯隆硬是把書壓了10年,直到確認自己比被批評的人都活得更久之後才正式出版,真是個很有意思的老頭~~

當然,德魯克在寫《旁觀者》的時候也說:世界上沒有無趣的人,卻有大量不善於(不願意)觀察,不能夠以移情心去體會的人。

有意思的人寫的書,那當然是要看看的。

最近正好在思考一些管理和為人處世方面的東西,結合斯隆和德魯克書作中的一些觀點,隨便說說。

01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每個人都認為一家公司自然會有不錯的人選,這簡直是屁話。重點是如何把人安插在最適當的位置。這麼一來,自然會有不凡的表現。

專業經理的工作不是要你必須喜歡某人,也不是要你去改變某人,而是要設法讓員工在工作上發揮自己的長處。(斯隆)

這點我理解得很晚。

16年我進入公司的管理層,最初我招人、用人也憑喜好。有一段時間,年初的黃金招聘期,兩個月下來都沒招到什麼人。

作為主管,自然是希望招的人樣樣條件都和崗位需求匹配。有的人專業知識很不錯,但性子比較傲,你未必管得住他。有的人踏實肯幹,但不夠靈活用起來總是不太順。總之那個讓你“如意”的人,挺難找。

最終結果是:一個崗位明明缺人,卻總招不到人。

後來我領導親自去挑簡歷和麵試,開會時他和我們說:

“你們是在憑自己的喜好招人,所以錯過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不是你想要什麼樣的人,而是這個人在我們公司能做什麼樣的事。”

然後他直接替一些部門主管招了人進來。

早期入職的一些人,管理起來你會發現每個人身上總有自己不喜歡的地方。比如你不喜歡沒有格局不幫扶同事的人,不喜歡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也不喜歡太計較一時得失不看長遠回報的人,更不喜歡性子太直傲氣太重的人。

公司有個員工,初入職時我們對他的印象不太好。平時不愛說話,回答上司的問題時語氣不夠謙虛,總有那麼一股子不知道哪裡來的傲氣。我們想在試用期磨下他的性子,讓他變得稍微“聽話”點。一個月後,我們覺得無法改變他,索性不打算讓他呆到第二個月的試用期。

但今年已是他在公司的第三年了。2年多時間接觸下來,你會發現他除了那點清冷的性子,其他一切都挺好,安排的事都能做,結果也還不賴。作為員工來講,盡心盡責,這不就夠了麼?

仔細想想,很多員工在本職工作上並無明顯的能力問題,在品質上更無顯著瑕疵,也不存在和公司價值觀不符的地方。他們的“個性”就是如此,而你恰恰不喜歡的就是他們的某些“個性”。

但你是在替公司挑選能履行崗位職責、創造價值的員工,不是在替自己挑喜歡的人或能談得來的朋友。

你可以不欣賞一位格局不夠寬廣的同事,但不能不尊重對方在工作上的付出和成果。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已所欲,勿施於人”。你喜歡什麼性格,是自己的事情。對方沒有義務因為你的喜好,去改變自己的性格,他們只是來做好本職工作而已。除非你判斷,有些個性嚴重違反工作準則甚至不符合企業的價值觀。

交朋友談戀愛也是如此。都想找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人,但又有哪個人是完全按照你的想象來養成自己的性格、樣貌、家世、學識的呢?

你最看重另一半的,是哪幾點?

哪幾點,是你認為絕對無法包容又影響到兩個人一起生活的呢?

知道這些,就夠了。剩下的一些,慢慢磨合吧。

德魯克提到的“移情心”,有助於我們去發現身邊更多有意思的人。他們各有各的性子,各有各的缺點,但也一定各有各的長處。

而在工作當中,招一個你用得上他長處的人,並幫助發揮好他的長處來替公司創造價值,是管理者當做的事。

如果本職之外能敏而好學,樂於幫扶,這樣的員工也一定有更多成長空間。工作本就是自我修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部分。

02

如何做一個好“前任”

雖然希望優秀的人才,可以長期為公司工作,但我對那種幾十年持續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的事很難想象。什麼樣的企業,能長久的留住一個人?

換句話說,你願意為什麼樣的企業工作數十年?

在企業與員工之間,沒有所謂的“戀愛”關係,各取所需,互相成就是最好的關係。

這幾年面試了很多人,也送走了很多人。他們成為“前任同事”,我成為“前任上司”,公司成為“前任企業”。

我離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時,有種逃離般的暢快感。

但當我離開這家公司去往下一家企業時,面試官會問我在上一家企業做過什麼,有哪些經驗。他們挑中我的簡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上一份工作經歷還有公司的名氣。

我們總愛抱怨,那些無能的領導,很low的同事,甚至連早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都要拿來吐槽。我們還要就這些腹誹和吐槽,在身邊找到更多有同樣想法的人,去證實我們的看法是合理的、正義的。

幾年過去,再回看當年的自己,有些可笑。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所謂才華被埋沒,更別提還差領導多少個段位,自己比身邊所謂的“蠢同事”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能就是個有那麼一點天賦和傲嬌的“小白”,而這種人在HR郵箱的簡歷堆裡不要太多。

公司給了我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匹配崗位和行業水準的薪水,在我入職時安排了專門的人帶我熟悉崗位操作,讓我儘快融入公司。在整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人苛待過我這樣一位普通員工。

即便有諸多的地方不符合我的想象,但至少這段工作經歷讓我有了一段還算紮實的履歷,成為我再往上邁一個層級的過渡和跳板。

我們會不停的比較、選擇、離開,去尋找更大的舞臺向更優秀的人靠攏。但當你走到更好的位置,回過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是否真的需要鄙視和嘲笑自己曾經所處的普通環境?沒有這樣普通的環境,是否自己就可以混得更像樣?

人呆在什麼樣的環境,並非環境選擇了你,而是你當下的條件決定了你只能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做選擇。

嘲笑過往看似平庸的“前任公司”,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嘲笑只能做如此選擇的平庸的自己。

為什麼公司安排我做這件事?

為什麼我的夢想在公司很難實現?

沒有為什麼。

公司的義務不是幫員工實現個人夢想,而是為員工提供一份合理體面的薪水,回報他所創造的價值,認可他的努力和付出,讓他的能力得到施展。

只是從道義和價值層面而言,能為行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企業,更受人尊重。

以前看過一句話,叫做“不要和年輕人講道理”。

社會歷練不足,個性又自負的員工,確實不需要和他講太多道理,因為道理和善意對他們來說顯得廉價。教給他把事情做對的技能和方法,然後對他的工作表現作出公正的評估就行了。

至於教訓、心得,讓年輕人自己去覆盤,去體味。人生路那麼長,總要摔幾次跟頭,才能把接下來的路走得更穩更好。

這幾年從我的部門離職的員工有多位,很多進部門時還是應屆生。雖然不知道所有離開的人現狀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進來時的通道很窄,離開時的出口更為廣闊。

沒有完美的個體,也沒有完美的企業。不需要感激,但希望“好聚好散”,彼此都做一個好的“前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