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学生会里当过「部长」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那些在学生会里当过「部长」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那些在学生会里当过「部长」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朋友表弟大学毕业一年了。这一年来换了四份工作,加起来的工作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

最后一家公司是他妈拖关系找熟人才进去,不到一个月又把老板给炒了。

他妈发愁:「我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奖学金拿到手软,为什么工作这么不顺?」

熟人告诉她,她儿子在公司人缘很差,工作又拖拖拉拉。关键是还受不了批评,经理训他几句,分分钟就翻脸拍桌子对跟经理对着吼!

她接受不了,怎么好学生工作以后就变成这样了?

其实,事情从来都不是突然变坏的,这孩子身上那些糟糕的习惯可能一直都有,比如不尊重人、心理脆弱、没有责任感等,只不过在进入社会以前,这些缺点都被成绩的光环掩盖了。

很多人都觉得,学生嘛,学习好就够了,一切对学习没有帮助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那个朋友的表弟在大学时成绩很好,曾有老师推荐他去学生会,但他妈不许:「学生会那么功利的地方没啥好处,还影响学习,不许去。」

不止家长,很多人可能对学生会都没什么好印象。

这几天,一份中山大学学生会的任免名单再次把学生会推上风口浪尖。

这份如同政府工作报告一样正式而严肃的名单上,按照秘书机构、组成部门、办事机构分级,列举了两百多个学生会干部岗位,还注明了副职等同「正部长级」等词汇。

名单一公布,立刻引来群嘲:象牙塔里的学生竟然不好好学习,搞什么官僚主义、社会化风气。

还有人打出好笑的口号:中山大学圆您部级领导梦!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激烈?

首先,一看到「200余名正副部级干部」确实有点唬人。

不知道中山大学今天发布的公告大家看到没?

中山大学有33000多名学生,而学生会干部只有210人。

而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每个校区都有各自的学生会,这两百多个人一平均,每个校区也就50个「干部」。

而学生会一般还要再细分为体育部、文娱部、服务部、新媒体部、秘书部等十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又要配备一个部长、两三个副部长,再加上主席、副主席的名额?

210个学生会干部,可能才刚刚够用。

另外一个比较触动大家敏感神经的,应该是「部级领导」这个词儿了。

可能是大家把对于官场上某些不良风气的恐惧,映射在了学生会上。

但是从一份名单就能联想到官僚主义,甚至直接就上升到腐败,我也是佩服。

事实上,学生会里的「部级领导」根本享受不到你们以为的「部级待遇」。

反倒需要负责的事挺杂,除了期末加个一两分之外没什么好处。

没工资、学业重、事又多,这跟官僚主义能有啥关系?

恐怕是有人存心搞事情,才硬的吧。

抛开这件新闻不说,在大学混个「官」当一当,有没有必要?

那些在学生会里当过「部长」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太多人喜欢把大学形容为纯洁的象牙塔,好像这里一旦跟社会风气、官僚主义扯上关系,就踏入了地狱。

而那些「费尽心思往上爬」的学生会干部们,更像是家长口中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说到这里,我想问个问题。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总不会是为了一辈子考试都拿高分吧?

毫无疑问,工作是大部分人最终的归宿,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拿到一块质量过硬的「敲门砖」,去叩开名企大门,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进了职场,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升官升职涨工资。

当一个乖乖的普通员工,你的收入无法对抗通货膨胀,更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爬上去才是唯一的出路。

哈佛大学校长曾经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过一段话:「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大学最多要求你过个四六级,专业课程以外并不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在职场天生就要吃点亏。

朋友一直是大学学生会体育部的负责人,她当初来深圳工作,因为经理很赏识她,一个半月就跳过试用期提前转正了。

她来公司的第一天,其他人还乖乖坐着等公司发电脑,她就主动帮着行政的同事一起去仓库搬东西,顺带在谈话中了解了公司架构。

平时招呼同事一起点外卖,迅速跟大家搞好关系。

还有一次跟经理谈话,她说到一半忽然停住,经理问她怎么了?

她笑着说:「我看到你想要打喷嚏,我爸说不要打扰正在打喷嚏的人。」

于是,一个月的时候新员工考核,全公司所有人给她打了满分,顺利提前转正,而其他同时进公司的人还在苦熬。

你看,工作中的抗压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甚至最重要的统筹和规划能力都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

提前具备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你更好度过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如何提前获得这些能力?

很简单,加入学生会试试。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劝你,在大学的时候最好就去学生会「捞个官」当当。

其实大学已经浓缩了社会百态,既是我们求知探索的象牙塔,也是步入社会的实验室。

你应该感到幸运,校园起码还有很高的容错率。

你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多犯些错,来帮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