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東方聖城,我們來一次修心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4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第一道大門。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下設柵欄門,左右接牆垣。坊高10.34米,圓柱上下兩節,前後石鼓夾抱,兩節相交加石戧柱斜撐。孔廟設門名靈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三字,系清高宗弘曆題。建於明代,原為木質,清乾隆十九年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為石質。

大成殿建於雍正七年,重簷歇山,面闊九間,用黃色琉璃瓦,殿前簷柱用十龍柱10根,高浮雕蟠龍及行雲纏柱,為它處殿宇所少見。內外懸3副對聯。門外為清世宗書“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聯;前後內金柱分懸清高宗書“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和“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對聯。


獨山奎文閣由山門、閣樓、西廂房、一耳房組成兩進院落,內設觀世音、孔子、關羽、魁星牌位,是專供讀書人祭祀魁星神的地方,另一個用途是“私塾學館”,專門培育鄉間學子。乾隆十三年高宗弘曆題匾。古代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為名之。奎文閣為歷代帝王賜書、墨跡收藏之處。

杏壇在山東省典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亭內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該壇建於宋代,四周環植以杏。金代又於壇上建亭。明代後期重修,即今日杏壇。

在山東曲阜孔廟詩禮堂後,故井以西。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自己到嵩山隱居去了。孔鮒到死也沒有把它們取出,但“竹簡不隨秦火冷”,這些經典終於保存下來。明代為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刻制魯壁碑。


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

“太和元氣”就是指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 元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裡,“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

十三碑亭位於曲阜孔廟,過了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這裡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十三碑亭始建於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內存有唐至民國碑刻50餘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文字刻寫。整個碑亭佈局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又叫御碑亭。


沿大成殿迴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簷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殿內神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

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二十八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龍柱原為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災後重刻。兩山及後簷的18根八稜磨淺雕石柱,以雲龍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共1296條。前簷的10根為深浮雕。來孔廟的人為了得到福氣,在經過該龍柱時,基本都會用手摸一摸,寓意幸福吉祥。時間一長,龍柱上的攀龍被摸得鋥亮。

聖蹟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几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


“萬世師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廟祭孔時御賜。當時康熙皇帝在“詩禮堂”聽完監生孔尚任講完《大學》首章後,對大學生王熙等人宣諭之中講到“欲加讚頌,莫能名言,特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殿中”,並將所帶的曲柄黃蓋留下,用於孔廟廟廷饗祀之用。隨後,又將這塊匾額內容頒發給全國各地的孔廟,刻匾恭懸。1985年,康熙題“萬世師表”匾,改懸北京孔廟大成殿前簷下。

"詩禮堂",據說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孔鯉讀《詩經》學《禮記》的地方,後來成了給赴曲阜祭孔的帝王講經和演習禮樂的專用場所。上為乾隆皇帝御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