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乱象

学术圈的问题根源来自于两点

1、圈内新人的晋升通道几乎完全由圈内资深者决定;

2、绝大多数的工作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进行比较。

很多时候一个圈子的话语权完全由少数几个老年人决定的时候,年轻学者必须跪舔这几老年人才有上升的可能性,这还谈什么学术?

人才帽子的给予权在他们那里,基金评审的权力在他们那里,甚至一部分期刊的编辑、审稿权也在他们那里,比如硕士、博士生写基金发文章看天吃饭,“资深者”写基金发文章打个招呼基本就稳了,这么一个体系有何创新力的来源?你们看到的一大堆毫无创新甚至基本的科学性都不具备的垃圾论文却在顶级期刊发表,根源就在于此--文章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写的,编辑和审稿人也是自己圈子里的,那不就是随随便便就收了么?

打破这种封闭王国怪圈的一个方法是引入外部利益团体(比如和企业合作)。举个例子,目前火热的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相对来讲要开放得多,一大原因就是大量的企业参与到了这个游戏中,研究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开始占据一定地位,甚至很多顶级研究资源已经汇聚到了企业里(google,facebook,etc.)。相比一个圈子内部自产自销,有了市场来评判研究的价值,更有可能产生具备突破性的研究。并且这些大企业由于有着比较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不仅仅支持能快速产生效益的研究,还有一部分能量可以支持短期没效果的基础研究,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有好无坏。

当然了,小编也绝不是说研究应该由市场主导。市场主导通常过于偏向短期利益,和学术研究的初衷不完全相合。我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不能让一个圈子里最顶级的那帮人过得太舒服,这些人必须面临和年轻人/非核心圈人同样强度的竞争,一定时间做不出有影响力的工作就会失去原有地位,才会让他们不停地学习、改变,这样受益的是整个学科,才会不断涌现有更大志向的优秀青年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