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中的藥神早在東漢就有,至今人人都離不開他的藥!

《我不是藥神》中,徐崢扮演的程勇是個唯利是圖的市儈。他為了鉅額報酬去走私治療白血病藥物:盜版的“格列寧”。在走私藥物以及販賣盜版藥物過程中,程勇逐漸接觸白血病人,瞭解到他們的疾苦。在與藥販子的鬥爭,警方的周旋中,程勇這個唯利是圖的市儈完成了自我救贖。他走私並販賣盜版藥的動機也由盈利變為救人,變成了大愛。

《我不是藥神》中的藥神早在東漢就有,至今人人都離不開他的藥!

其實這施藥的藥神,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他便是藥神張仲景。東漢末年,混亂動盪,百姓民不聊生,而北方冬季素來苦寒。有非常多的窮苦人在寒冷的冬季挨餓受凍,耳朵凍傷甚至凍掉。

《我不是藥神》中的藥神早在東漢就有,至今人人都離不開他的藥!

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時,便在衙門口支起一口大鍋,施藥救人。後來告老還鄉,張仲景走在家鄉的路上,看到家鄉百姓飽受嚴冬之苦,凍耳朵的情況非常普遍。張仲景看到此情形,心中非常不忍,便決定效仿在長沙時的做法施藥救人。

張仲景醫術精湛,但是又別具一格,善於創新。看到百姓凍餓,張仲景就想能不能將藥材和食物結合起來,既能驅寒治病,又能充飢。於是,張仲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切碎,用麵皮包裹起來捏成耳朵的形狀,放進鍋裡煮熟,讓患者服下。

這種藥有面有肉有藥材,既能驅寒治病,又能充飢。張仲景在城外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於冬至日開始施藥。張仲景將這種藥連同煮藥的湯一起給患者,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並將這種藥成為“祛寒嬌耳湯”。

《我不是藥神》中的藥神早在東漢就有,至今人人都離不開他的藥!

凍耳病患者吃過這些用面做的“耳朵”,感覺二期上湧,渾身血液通透舒爽了許多,連服數月,凍耳病竟然痊癒。痊癒的時間恰巧又是農曆春節,大家都吃“嬌耳”以慶祝凍耳病痊癒。

說道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嬌耳”便是現如今的餃子。我們冬至和和農曆春節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冬至吃餃子,是為了防止得凍耳病,春節吃餃子,是為了慶祝凍耳病痊癒。

《我不是藥神》中的藥神早在東漢就有,至今人人都離不開他的藥!

如今,我們當然不必再用餃子治療凍耳病了。但是,我們人人都離不開張仲景發明的“祛寒嬌耳湯”。可以說,張仲景的“藥”,現在是人人都吃,人人愛吃。現在的餃子已成為一種傳統美食,甚至在國外都享有盛譽。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餃子其實是藥神發明的“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