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導讀:一邊是漸趨收緊的內容審查環境,一邊是更頻繁遭遇的“下架”風波。網劇要迎來本土市場真正意義上的突圍式發展,首先還得從“安全”問題聊起。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文 | 小魚

不久前,話題網劇《鎮魂》下架,一石激起千層浪,讓網劇市場不得不把“安全”這門課重新撿起來複習。畢竟,在“調整”面前,一切的內容價值和市場價值都無從談起。面對更為審慎、嚴謹的政策環境,網劇如何規避“雷區”,確保創作、播出乃至宣傳的“安全”,這份考綱似乎有了更多值得關注的變化。

那些年,被下架的網劇們

《鎮魂》無疑是今夏網劇市場的一個現象級。該劇自6月開播以來,話題熱度持續走高,至7月25日收官時播放量已達32億,成為今年暑期檔圈層劇集裡尤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兩位主演朱一龍、白宇不僅一躍成為當紅流量,也圈粉無數“鎮魂女孩”。然而,突如其來的下架風波,卻為此前積累的高流量、高變現能力畫上了一個問號。究其原因,與內容題材的具體傳達或有緊密聯繫。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這並非是孤例。近年來,網劇“下架”現象漸趨頻繁,在經歷了繁榮興盛的喜悅之後,網劇市場也總是在體會秩序脫軌帶來的“陣痛”。從2014年的自制元年算起,短短几年間,網劇的規模化發展實現彎道超車,並構成能夠與上星劇分庭抗禮的重要勢力。這背後離不開中國互聯網快速擴張,網民規模持續擴大,網絡文化消費日漸主流的時代背景。但在這時代“風口”面前,各路資本熱錢紛紛湧入、商業投機此起彼伏,不斷攪動著網劇市場的一池春水。亂象之下,即時的商業回報、如何收割流量熱度,成了談論最多的事情,內容、題材、主題以及表達方式、表達手段等,本是內容生產行業最該關心的問題,卻在事實上總是落後一步。在這樣的現狀下,政策監管這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劍”,規制勢在必行。

對於任何流行影視內容而言,“下架”都是播出的禁忌:如果連內容這一原點都不再了,那麼圍繞它所裂變產生的一切,也會隨之消失。如何規避政策“雷區”?如何確保播出安全?是網劇市場必須深思的一個問題。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據不完全統計,2016-2018年,全網下架網劇達到27部。其中,不乏《餘罪》《河神》《無心法師》《暗黑者》等盛極一時的熱門網劇。總體看來,有大方向、大類型的創作把握失當,也有小細節、小橋段的不恰切表達使然;有內容調性的問題,也有內容取材的問題……政策紅線不斷收緊,內容“安全”問題則顯得更為緊迫。

網劇審查,為何總是“秋後算帳”?

到目前為止,網劇審查主體以自審自查為主,這和電視劇的審查機制有很大不同。在政策建制不甚完善的狀況下,高速發展的網劇,尚無法一下消化那麼龐大的審核體量,還得依靠行業自律自審。儘管各大視頻網站業已確立起更為嚴謹的審播機制,但相比電視播出的彈性空間還是有存在一定的發揮空間。

業內普遍認為2014年是“網絡自制劇元年”。這一年全網共205部、2918 集網劇上線;2015 年,網劇全年播放量達274.5億,總部數達379 部,總集數達5008 集之多。眾多傳統影視製作人和大量資本湧入網劇市場,各大視頻網站紛紛投拍,網劇市場一時間被推向資本的風口浪尖。

經過幾年的發展,去年的純網劇整體上線數量295部,總播放量達1631.3億次。在積累了迅猛而巨大的增長量之後,早已處於高度飽和的現有審核渠道,更無法完全消化,平臺的自審自查則成為主要保障力量,政策的完善也據此進行後續拓展。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政策面上,2014年3月,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的主要出資者和經營者,應對播出的視聽節目內容負責;對違規播出網絡劇、微電影等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的主要出資者和經營者,相關部門將依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罰款直至5年內不得投資和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處罰。

當然,這份有明確界定性的監管文件,雖力度不小,但仍屬一種事後追責的範疇,與傳統影視劇在進入市場之前的申報和多重審查有顯著差異。

從既有監管邏輯看,電視劇和網劇在審核機制、審核機構、審核人員、程序要求方面都還有較大分野。例如,電視劇施行“專審制”,由省部級以上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擔任審核機構主體,因而也有專門的行政力量/獨立的評審專家進行審核,播出前需獲得發行許可;網劇主要採取“自審制”,審核主體仍在視頻網站內部,由平臺方擔任審核員,在取得備案編號後即可上線播放。

能夠明顯地看到,雖然平臺方這兩年都在強調指出自審自查機制的體系化、系統化升級,但在源頭上仍缺乏有效的外部力量制約,因而這種自審自查機制也很容易面臨失靈的困局,在國產網劇主流的製播合一模式下,網劇幾乎還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從策劃、設計、製作、推廣與播出,主要由視頻網站一手包辦,既當球員、又當裁判。前端自我審查有彈性空間,後端外部監管力量無力消化井噴數量,“事後追責”的狀況自然就會經常發生。

網劇監管收緊,是政策需要、也是產業需要

當然,從網絡視聽業的常態發展來看,這樣的舉措只是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遲早會迎來更健全的機制建構。這種變化的動力,不僅出自完善政策監管的目的,也是網劇行業規範化發展的內生要求。

在2015年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上,原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司長就提到,國產網劇存在,製作粗糙、精品比較少、跟風嚴重、部分題材把關能力明顯不足(刑偵、靈異、暴力題材把關尤其不足),造成惡劣影響,“故意打擦邊球”現象嚴重,有意衝擊底線的問題。有些劇的導向明顯背離主流價值觀,低俗化傾向突出,較多劇都存在,創作者主觀意識媚俗。

儘管在此後三年間,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大幅度紓解,但相關表現仍時有發生。一系列新規定、新動作繼續跟進,包括“電視劇、網劇審查線上線下統一標準”“24小時不間斷監看”“提前介入重大項目”等,引發行業關注。根據報告內容,網劇監管主要會從以下方面加強: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此外,總局將對網劇審查做出一系列具體的規制,例如,網站自審的審核員需接受總局培訓考核,自審後播出引發熱議的劇目將會進一步由管理司專家審核團隊審核總結,有疑議的還會更進一步審議;24小時不間斷監看模式;對網絡劇製作機構也形成進一步的管理要求。

大浪淘沙始見金。完備的監管政策,讓網劇市場變得更加秩序井然,而這種規範化、正規化正是網劇未來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外部環境,是產業持續良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事實上,國產網劇早已過了野蠻生長的初創時期,邁入精品化的發展軌道。近兩年的網劇“出海潮”就是一個印證,如《白夜追兇》就被奈飛(Netflix)買下海外版權,將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無證之罪》《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優質網劇,也紛紛被海外市場看好。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提升至97.5%。越來越多的人將影視娛樂消費的需求轉向了移動客戶端,網絡娛樂用戶規模的持續高速增長,助推著網絡文化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網劇的發展也從中受益,迅速地轉向精品化的發展軌道。同時隨著社會影響力的加大,觀眾群體的壯大和多元,公眾監督也必然跟進,要求其承擔起應有社會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網劇君,是時候好好談談“安全”問題了

當前的網劇創作在資金投入、製作規模、製作水平,和創作理念、專業人才隊伍等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精品不斷湧現,整個產業正向著精品化、規範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而產業規制的問題,雖在某些層面有值得進一步商榷的空間,但總體也是維持行業向上向好的保障力量。網劇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已步入精耕細作的新階段。

監管依舊在,內容仍為王

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注意到,許多網友,尤其是自己心頭好被下架了的粉絲,對監管頗有怨言。誠然,這裡面有國內網劇政策監管還不甚完善的問題,但不能因此就因噎廢食,全然“怪罪”甚至於“敵視”監管。其實對視聽節目,用專門機構來進行專門管理,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外部性效應”,即是說在買賣行為過程中產生的,但不由買賣雙方,而由第三方承擔後果的交易現象。影視文化作品就是一種外部性極強的產品,雖然它在製作方、播出機構和廣告商之間交易,但它能對社會的精神面貌、價值導向乃至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文化影響,所以對於這種精神文化類產品,各國都是專門管理。

回到國產網劇的視野中,從早期的低成本迷你劇,到2014年的“網劇自制元年”開啟發展大幕,再到後來幾年的數量井噴。其間關照了許多“大問題”:例如,如何打造“爆款”、如何開掘新題材、如何打通資本渠道等等,反而是“安全”問題一直在發生、提及卻很少,只有當某某作品面臨下架風波時,才驚覺所有的美妙景象、商業價值在“失序”面前,原來都只是過眼雲煙。

當前,對網劇的監管日益完善,從以往的自審自查,慢慢地向“電視不能播什麼,網絡也不行”的電視劇標準看齊,政策規範持續收緊,市場上的那些投機之作,已難有立錐之地。此外,隨著網絡空間馬太效應的日益明顯,觀眾審美要求的日益提高,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向了少數的精品頭部內容,留給“打擦邊球”的作品生存空間已經不多。

最終,迴歸創作,深耕內容、注重品質才是網劇長久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