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孩子做了一切,孩子爲何連謝謝都不說?

為孩子做了一切,孩子為何連謝謝都不說?

家長來信:

  尹老師您好,我家孩子快5歲了,是少有的乖孩子,卻總為一點小事和我糾纏:媽媽你碰我了,得向我道歉;媽媽我幫你拿東西你得謝謝我;媽媽你怎麼 不說請;媽媽你讓我穿襪子你怎麼脫了(其實是為了給她洗澡)……從小開始我都依著她,覺得她說得也沒錯;但隨著她漸漸大了、這種較真兒逼迫每次都搞得我不 勝其煩。昨天又和我歪歪,氣得我訓了她一頓,說你從小到大犯了不知多少錯誤,大家都能原諒你,你怎麼一點小事都不能原諒別人?你是家裡最受照顧的,如果都 要說謝謝,你應該每件事都向大人感謝一次……當時“新仇舊恨”都夾雜在一起,感覺很亂,話說得沒有章法,東一句西一句的,她被我說哭了,但不知她能懂多少。

  尹老師,孩子的這種不寬容、不感恩是從哪來的呢?我應該怎麼進一步做她的思想工作呢?比如打翻了水杯、掉了飯菜這種事,她會馬上大哭或為自己辯 護:我是不小心的嘛(她是個超級敏感的小孩),我們反而會說:沒事的,誰都有可能犯錯;她很在意別人犯錯,一起畫畫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敲敲打打,她就沖人家 說你太吵了;奶奶無意中夾了她的手,她就瘋跑一路不理奶奶在後面追。我只會在她明知是錯誤還要犯的時候批評她,比如光腳在地上走、比如說假話,但也不會吼 她,只是比較嚴肅,也不會說很久。昨天是因為幾件事一起發作,我積累一段時間的情緒摟不住了。

  我從家長的來信中,看到下面的問題:

  “是少有的乖孩子”——這短短一句話包含了很多信息。首先說明這個孩子對自身的約束意識很強,兒童的天性本來是舒展而自由的,這“少有的乖”不 是天性使然,而是有一個強力的外部條件促成,這個外部條件應該就是家長的規矩了。就像一位朋友評論說的,“乖孩子”是成年人對兒童善意的捆綁。不管這位家 長自己是否意識到,她的規矩是比較多的,過多的規矩和評判使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表面的“乖”,是用極大的內心壓力換取的——因為這樣小的孩 子,根本不可能理解成人世界裡各種莫名其妙的規矩。他約束自己,一方面是使自己討好父母(這是每個兒童的本能),另一方面,她認真按照父母的規矩去評價所 有人的行為(當然包括父母),一旦出現不符合規矩的情況,她就反覆要求對方達到。

  “為一點小事和我糾纏……”——這裡父母將“乖孩子”的認真和要求公平理解為“糾纏”。有些事情在家長眼中是小事,但在孩子那裡卻是大事。她從 小生活在一個“有規則”、“講禮貌”的家庭氛圍中,她覺得這個標準所有人都應該公平地遵守,所以她的“糾纏”並不是在較真兒或故意找茬——她不能理解其實 這個標準僅僅是父母給她專門制定的,而制定者卻可以“逍遙法外”。

  “你從小到大犯了不知多少錯誤”—— 一語道破了父母曾經為孩子立了無數的規矩,並且孩子又無數次地令父母不滿意。父母給了孩子很多的負面評價,這些負面評價給孩子稚嫩的心靈帶來了很多痛苦。

  “如果都要說謝謝,你應該每件事都向大人感謝一次……”——父母這樣說話,表面上好像不時刻要求孩子感恩道謝,其實內心恰是這樣的想法。家長在 生活中也許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或有禮貌,經常要求孩子說謝謝等,所以當孩子模仿家長,要求家長也遵守這個規矩時,家長卻覺很委屈,覺得孩子要求過分。

  並且,這位家長潛意識中對孩子有一種恩賜心理,覺得自己有恩於孩子。一位朋友評論說的好:“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要感恩父母?難道是孩子讓你生她 的嗎?你在生她養她的時候難道不是一種享受麼?” 生養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每一個孩子,都是神聖的愛的禮物,她為父母帶來了無窮的幸福和快樂,難道我們不該時時刻刻感謝孩子嗎?

  “她會馬上大哭或為自己辯護:我是不小心的嘛(她是個超級敏感的小孩),我們反而會說:沒事的,誰都有可能犯錯”——孩子大哭是出於一種本能的 自我保護和恐懼,這是她從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反應,說明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負面評判。雖然家長說“誰都有可能犯錯”,表面上寬容大度,實則是在做出定 論——你的確是錯了。

  每個孩子都本能地想取悅父母,如果父母經常流露出對孩子的不滿意,孩子的心靈就會不斷積累挫折感,孩子表面的“超級敏感”只是內心極度緊張的表現。

  這樣就不難理解孩子一些“反常”的行為了——一起畫畫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敲敲打打,她就沖人家說你太吵了;奶奶無意中夾了她的手,她就瘋跑一路不 理,奶奶在後面追。孩子是在借事發洩內心積鬱已久的緊張感,或者是在模仿家長對他人苛刻——當然孩子並不知道這些,她只是跟隨情緒的引導罷了。

  愛與自由,雖然已經成為教育共識,但能否真正做到卻需要每位父母認真仔細地審視自己的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