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珠穆朗玛峰

登顶珠穆朗玛峰

赵万荣先生现任源码资本分析师,他于2018年加入源码资本,重点关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领域。赵万荣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6级金融硕士,曾担任北京大学山鹰社第29任社长,2018北京大学珠峰攀登活动学生队队长。

2018年5月15日,赵万荣与山鹰社队友一起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赵万荣已带队攀登过青海格拉丹东、四川雪宝顶(西壁直上路线)、西藏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等9座雪山。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赵万荣随北大山鹰社攀登历史:

  • 2018.5 攀登珠穆朗玛峰(8844.43m)并登顶
  • 2018.1 攀登四姑娘山三峰(5355m)并登顶
  • 2017.10 攀登卓奥友峰(8201m)并登顶
  • 2017.5 攀登珠峰北坳并登顶7028m的北坳营地
  • 2016.7 攀登卓木拉日康峰(7054m)并到达6700m处
  • 2016.1 攀登雪宝顶(5588m)并沿西壁路线到达5880m处
  • 2014.7 攀登各拉丹冬峰(6621m)并登顶
  • 2014.1 攀登玄武峰(5390m)并登顶
  • 2013.7 攀登新疆克孜色勒峰(6525m)并到达6200m处

谨以此文纪念2018年5月15日8点22分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并献给第三女神。


缘 起

一不小心已经在北大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年,算起来已经是经历过生命的四分之一还多。不由得对这所百年名校多了一丝敬畏。而若说起来这6年高等教育中对自己影响最深远的是登山这种“课余活动”,怕是绝对大大出乎来红楼前的种种憧憬。

但所幸,最终在北大攀登了4省9座高海拔雪山(5000m以上),并最终在2018年5月15日8点22分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还顺便骗了个媳妇回家,一是也算最终没有负北京大学最高学府的盛名,二来也算是继承了前辈们自由和浪漫之名吧。

赵万荣在珠峰顶上向女友求婚珍贵视频

他们也是第一对在珠峰顶上求婚的情侣

6年来虽算不上对登山有什么了不起的体会,但所幸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何为登山,为何登山;也不断反思为什么要一直爬山;另外这次珠峰攀登以及前期的筹备工作,近距离接触共事并和黄怒波、厉伟、曹峻、杨东杰、邱小斌、王辉等优秀北大校友一起攀登,从各位师兄处也学到了很多,掺杂自己这些年来的一些片段和感谢,凑成了这段文字。

本文共计5287字,预计阅读30分钟

山 鹰

加入山鹰社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巧合。高中时终获报送资格,研究了一圈北大有什么好玩的社团,到了大一时悉数在百团大战时找到报了名。刚上大一时也是调皮不已,几乎逃掉了新手所有的活动而天天跑去隔壁和高中时的几个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或是天天在参加两校各种新生舞会之类的活动,早把高中规划的各种大学的玩耍社团抛到了脑后。直到快十一时才终于收心想起这个事。说起来也巧,这是那天中午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我可以去参加野外活动,从此时起则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一入山鹰深似海,给大学生活加入了一个课业负担最重的“山鹰双学位”。登山队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但除此之外总有几次触达灵魂的回忆。

"

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山鹰社精神

"

2014年攀登长江源头最高峰格拉丹东峰时,我是山鹰社的攀登队长,也就是负责全部修路和攀登相关事宜的负责人。修路冲顶那天,我和搭档两人修了近2000m的路绳。终于到了最难的一段陡雪坡下方。

70多度的雪坡就在我们头顶,刚好轮到了我去修这段。攀登队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切也都很顺利,修路队所有的队员也都在后面静悄悄地看着我在攀登,整个山谷都静悄悄的,只有一声声踢冰踩雪的“咔咔”声在山谷回荡。突然,这个30m的大坡上到一半,戴着一个包裹性不强的雪镜,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些雪盲症状,整个眼睛里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

我也确实一下被这个症状吓到了,赶快开始寻找在半路建立保护站的办法,但很遗憾,在这个陡峭的大雪坡上完全没法用力,竖插雪锥基本不可能,硬雪层又较厚着实没法抛开在里面打冰锥。停在远处处理应对紧急情况的想法破灭了,那么只能上去或者下来。但是我朝下一看。一个短冰锥保护点上挂了2个人在给我保护,下一个短冰锥保护点上有4个背绳子的队员,下去肯定是不可能了,实在是有些危险,而且同时也坚决不能脱落,因为下方两个保护点都不是那么的牢靠(因为没有过夜都不那么靠谱),如果这时候脱落可能会给整个修路队带来不可控的风险,那么只能硬上了,突破上方最后10m的陡雪坡。所幸这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雪盲还是轻度雪盲,对着一个地方定睛看5-10s,还是可以大概看清楚状况的。

利用这点微薄的视力,所幸最终有惊无险地突破了最后一段雪坡,完成了这次修路任务。而当我在雪坡顶端固定好路线绳终于安全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是被惊出一声冷汗,瘫软坐在雪坡顶上,许久才缓过神来。

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珠 峰 5200米

生 命

生命这个词对于北大,对于山鹰社其实还有择一些更深远的意义。一九九九年山鹰社组织了第一支女子登山队,而其中也有一位学姐永远的留在了四川雪宝顶峰。

2002年,山鹰社也有五名队员长埋在希夏邦马西峰的山脚底下。而且其实早在一九六零年,也就是中国国家登山队,第一次挑战珠峰,挑战挑战登山以及登山科考的时候,北大人就在其中付出了很多。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冰川之父崔之久老先生,就是在攀登中失去了自己的手指。而年轻的气象学助教丁行友永远的留在了贡嘎峰。

在山鹰社,还有中国登山的早期,都因为客观和物质条件的匮乏,引起了不少安全上有隐患的事故,但是对于山鹰社。并不会因为这些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前行。

相反的,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山鹰社推出了以登山训练为核心的暑期攀登模式,逐步将风险做到了可控,而时至现在,山鹰社逐步完善,攀登训练的模式。现在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备的,雪山入门及体验的操作范式。而这次的珠峰攀登,我觉得也是一种宣誓。宣誓,这个社团,绝对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珠 峰 6000米

登 顶

珠峰其实已经是我所攀登的第九座雪山了,在攀登前,其实并不奢望这座雪山能和之前的八座有什么不同;但当我走到8300米,向上攀登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的,8300米以上的珠峰,完全就是另一座山,在8300m以下,无论遇到多少的艰难,怎样的意外。

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珠 峰 6000米

从地形来看,无外乎就是走一个陡峭的岩石坡或雪坡,其实和6000m的雪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到8300以上的地形,则更像在一个陡峭的直角,三棱锥的斜面上前行,这种垄断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陡峭的斜面上踩出来一条横切的道路,走在这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道路上,面对顶峰自己的右侧就是一个月七八十度的陡峭的雪坡或岩石坡,如果稍有不慎,踩塌了路线上的浮雪,还会沿着这个陡坡滑下去,让绳子突然绷紧拉住你,而在身体的左侧一般会是高出自己1到2米的陡峭岩石/雪墙,但有时走到岩石的旁边,就会发现其实左侧更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完全是直壁。

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8300米营地

可以看到,沿着珠峰的东山脊横切上升,平均坡度是相对较小的,但遇到其中的陡峭处,岩石路段的难度带来的难度尤甚。尤其是著名的第一、二、三台阶处,几乎所有路段都需要手脚并用来攀登。而到了著名的第二台阶下,由于光滑的大石板直接攀登难度实在太大,在路线上还架设了总计3段梯子。由于在山上着实疲劳,身体稍微离开梯子一点重心靠外就会很累,尤其在下降的时候,整个人紧紧靠在梯子上,只能用余光轻扫下一步要踩到哪里,每一步跨出都是不确定,向下试探每一步的位置都是挑战。而当上到顶或下到梯子底部后,往往是如梦初醒般发现因为紧张连呼吸都微弱了很多,赶快开始猛呼吸几口,一刹那倒真有点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感觉。

来珠峰之前总能看到各种报道说商业登山主要靠向导谁都能上去,甚至还见过一些传闻说王石是被人抬上珠峰的。但当真正经历过8300以上的路段后才会发现,到了这里只能靠自己,其他人是无论如何都很难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的。

路线永远只能容一人通过,而当重现13年以及之前在8300m救援场景时,无论当时有多少向导在周围,他们可以帮忙背东西、打理物品,但做得最多的其实是鼓励,因为他们深知,当一个人自己放弃行动的时候,周围无论多少人都没办法救他下去,一定需要在周围的人放弃他之前,不能放弃自己,开始站起来继续前行。

除了路线外,8300m开始冲顶日的天气则是路程里的另一大挑战。记得出发前还看了一下天气状况,15号当天最低温度零下26度,如果考虑到体感温度则到了零下40度。可见那天的风着实大。的确,出发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小bug,校友队的部分队友因为风实在太大,误以为会推迟出发,结果最终晚了半小时才出帐篷;而当我们学生们在校友后1小时出发时,也立马感受到了风的压力。

我自己就在一出发的时候,立马就碰到了大风的困扰。一开始是吹得眼睛疼,基本没走两步就实在睁不开眼睛了,实在难受就只能带上雪镜,带上雪镜自己的眼睛外面有一层保护确实舒服了很多,但马上就发现视线越来越模糊。的确,在山上尤其是8000m以上使用氧气面罩的时候,呼吸都是很急促的,也会呼出大量的热空气,这些热空气遇到冰冷的雪镜就会快速凝结。不过这也是爬山、滑雪经常出现的问题了。在山上这种环境下也不会多想,马上就开始使用平常在平原常用的办法,哈口气上去融化表面的小水滴,然后开始用薄手套擦拭消除。但马上就会发现,哈上去大量的水蒸气之后,水蒸气立马就在雪镜上凝结成了霜。这下倒好,不会出现一半雪镜看不到的情况了,变成完全看不到了。收起雪镜后便带上了墨镜,也算是有个遮挡,但马上就会发现墨镜在这种环境下更是完全不能正常工作。狂风透过墨镜四周立马吹进来了大量的雪粒,整个墨镜很短时间便成了一个白色“雪镜”。无奈,一切只能回到最初的起点,继续裸眼前行,只能不断眯着眼睛,以减少吹进眼睫毛内的雪粒,稍有休息时间立马低下头,尽可能避免和狂风的接触。

震 撼

在狂风中低头走了4、5个小时后,熬过了风雨,终于快要能看到风雨后的阳光了。而从6时许通过第三台阶时,就可以看到远处微微闪着蓝光的天际线,慢慢的,远处的天空从蓝色渐进变成了偏粉色、金色,色彩的瑰丽真有如ps一般,上帝不断在尝试些光怪陆离的颜色。

拍摄于珠峰顶上

但真正让人无比震撼的则当属阳光另一侧的珠峰倒影。就在太阳刚升起的10多分钟才能看到,只见远处的群山之中突然浮现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倒影,尤其有一小段时间三角形倒影的顶部正好会和天际线/地平线相交。一时间也有些睥睨天下的感觉,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甚至经常听到有些攀登者到达顶峰后有了大彻大悟的感觉,恐怕也是在类似的场景下有感而发吧。

在一瞬间,感受时间似乎已经停止,也不用去领会任何和社会、和其他人的连接而只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和自然的连接上,心里也会平静很多;之前听闻黄怒波师兄讲起,到顶峰后感觉大彻大悟,甚至有些想留在这里和那些永远留在山上的人一样,静静地陪着第三女神。

虽境界未至迟迟不能理解这种心情,但后来回想,看到珠峰倒影的时候恐怕是心境状态和这位成功的大师兄最接近的一次吧。

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8800米 登顶之后看到珠峰在地平线上的倒影

敬 畏

登山的时候可以放空自己,只用感受和山和大自然的关系,而且很快就能发现和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渺小,而当认识到这些后,只会对大自然更加敬畏,同时在面对什么的时候也都无所畏惧了。

而这种虔诚和敬畏,我觉得也可以说是这次登山成功的要素之一。藏族人有一张特有的敬山神仪式——煨桑。

登山前夕,每次都会找僧侣来念经祈福,为山神祈福为登山者祈福为山里的众生祈福。我们这次攀登中还专门发明了北大的祈福方式——捡垃圾。每每煨桑之后我们都会对营地周围的垃圾来一次大清洁。而每次上、下山途中,我们也会对沿途的垃圾进行清洁,顺手一袋带走路边的垃圾,我们还在珠峰路线上沿线建立了两个临时垃圾站方便运送在山上捡的垃圾。也可能是这种虔诚和独特的敬山神方式打动了山神,从卓奥友峰至今的四次煨桑仪式,每次过后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日晕将山峰包裹住,每次惊叹自然奇景之余我也都会私下窃喜:嗯,一定是山神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经常有人问起我这次珠峰攀登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如果真说最能概括出我真实想法的,当属一个在北大和山鹰社都留下过深刻烙印的学长——北大教我仰望星空,山鹰教我脚踏实地。这两个被说烂了的词,其实正是我这次最深刻的感受。

登顶珠穆朗玛峰

人生总要登顶一次

说起来也巧,这次所有参与攀登的校友基本不是做投资的,就是自己创业在做企业的,其中还不乏美股上市公司创始人、A股公司二股东等诸多成功校友。

而校友们也大都劝我们考虑自己去创业,而再反观天天混在登山圈里的,也多以企业家居多。仔细回想,我觉得和登山这项运动也是有着很大关系。

登山和创业都是一种信仰,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既是所谓仰望星空;他们都更需要实干,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是一种事无巨细,九死一生,就是所谓脚踏实地。

经常有人下山后感觉整个人活通透了,这正是登山和之前的经历产生了共鸣而醍醐灌顶。而经历过登山的人,有过出世的经历其实对很多事情可以看得更透彻更清晰也更能放得下,我相信也一定会是一群更加坚韧的人。

无论在哪个领域,确定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登一座真正的山。

登顶珠穆朗玛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