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巴甫洛夫 叶茂中给世界杯观众洗脑了么?

一百多年前,俄国人巴甫洛夫做了一个日后举世闻名的实验,而这个实验的主角——狗,也是这个星球科学界中,甚至比那只薛定谔的猫更加有名的被试者。

逆向巴甫洛夫 叶茂中给世界杯观众洗脑了么?

巴甫洛夫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被众人知道的是摇铃),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条件反射。

逆向巴甫洛夫 叶茂中给世界杯观众洗脑了么?

世界杯上那些逆向巴甫洛夫广告

过了一百多年,在人类四年一届的足球盛世上,一个叫做“叶茂中”的大师,依然在重复着这样的实验。马蜂窝的嗡嗡嗡,知乎的来上我,都出自这位大师之手,甚至知乎广告的最后那一声嘶吼,还来自于大师的亲自配音。

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6月14日,世界杯开幕那天,叶茂中正在黑龙江五常市凤凰山考察…他说,他在看球的时候也不喜欢看广告,“球迷看世界杯时是带着信仰看的,有广告出来打岔,会很难受。”…“但这恰恰说明了广告的成功。观众(愤怒)只是说‘你影响我看世界杯了’,但我不影响你,我这广告不就失败了吗?”广告引起争议,一定程度上在他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根据APP store下载量,以及客户反馈回来的信息,从商业意义上讲,这两则广告相当成功。

没错,叶大师在重复巴甫洛夫的实验,但他只是逆向的做了一下。

这个实验好比是有一桌子人在等着饭吃,而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先上了一道四喜丸子,众人非常高兴,味道实在太香了,三下五除二就把丸子吃光了。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盆子屎,上面插着“嗡嗡嗡”三个字,众人恶心,吐了。服务员收起了屎盆子,又上来一道宫保鸡丁,众人胃口大开,又光盘了,这时,服务员又端来那盆子插着“嗡嗡嗡”三个字的屎,于是众人又呕吐,反复几次之后,人们深深的记住了“嗡嗡嗡”三个字,以及他们呕吐的感觉。

巴甫洛夫实验算是半个广告的鼻祖

在那个摇铃实验当中,可怜的小狗把铃声与他的美食建立起了一种强烈的心里关联,以至于听到铃声的时候,就仿佛要看到了他的大骨头,于是流下了快乐的口水。可以说这种现象,正是百余年来,广告所最求的一种终极目标。

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广告,目标就是形成巴甫洛夫的效应,把消费者当成被试者,通过广告视频、广告图片或者广告文字的反复关联,让消费者可以将广告的主角——一种被销售的物品与消费者的一种需求、一种感情、一个梦想相关联。当钻戒等同于鉴定稳固的婚姻,汽车等同于自由如风的生活,服装等同于潮流时尚的品味的时候,广告的目标就实现了。

那另一半的广告在干什么?另一半的广告中,有一部分是像google、baidu里面的那样,也就是针对于那些已经有明确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给他们所需的信息。从古到今,墙上贴着的告示、电话时代的黄页,互联网的搜索引擎都是这样。

本质上来说,很多时候,人们购买一件产品,并不是为了这件东西。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精力,当女孩看上一款包,或者男孩看上一款车,他们会不断地追逐这类产品的信息,而在脑海里面构筑起这些信息的集合,信息收集的越多,越想要。但一旦出手买到,兴奋感就会急速的消失,那件东西就像是掉在地上的白玫瑰或者墙上的蚊子血一样。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购买的只是脑海中的那个印象,那个感觉,满足的也是获得那种感觉的一种冲动。

可以说巴甫洛夫效应是一种主动广告,希望在人脑海中,塑造一个虚拟的形象,将这个形象与一种情感相关联,让人们可以通过一种通感来唤醒购物的欲望。而像搜索引擎那种呈现,应该可以称之为被动广告,在人们想买的时候,去查一下,能够找到更详细的信息。

广告狂人还是广告诓人?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叶茂中面对陈罡以及马蜂窝的高管们,在白板上写下广告语: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这个提案提出花了15分钟,又过了5分钟,提案通过。

这就是我们在世界杯上看到的那只“嗡嗡嗡”,这则广告是否成功?

首先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世界杯期间频繁播放的广告——boss直聘、马蜂窝、知乎、转转、蒙牛、WEY等,我都记住了,“嗡嗡嗡”并没有突出多少,而那句旅游之前,线上马蜂窝,算是意图明确,想要在消费者行为的源头进行堵截,你们旅游不都是去携程、去哪儿吗,这回先上马蜂窝吧。

在如此大的广告投放规模上,这句话,我相信,换一百句,能被记住九十九句。比如马蜂窝,旅游首站;旅游先找马蜂窝;要旅游,上马蜂窝等等了,还记得那个逆向巴甫洛夫实验么,不在乎那盆屎上面插的是什么,只要你反复的把屎端上来,人们必然会记得。

同时也有提到说APP下载量上面,能够直观反映出马蜂窝广告的成功,在这里就呵呵了。这么大资金的广告投放,不管是创意公司还是投放的代理公司,或者是负责市场部的总监经理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不想被炒鱿鱼,这个投放一定要好,怎么证明投放效果好呢?APP store上面下载多啊,新用户多啊,于是默默的拿起了电话,打给了几家神秘的公司,能不能刷点下载量?

我无资格否定叶大师的创意能力,但不知道那一声知乎的嘶吼,在世界杯期间能有什么作用。如果知乎能告诉大家球迷看球聊球想懂球可以来知乎,可能效果更好吧。而叶大师在采访中解释到——这一届世界杯开始前,有人提出是否在马蜂窝、知乎的广告片中加入“足球”元素,呼应世界杯的主题,被叶茂中否决,“世界杯期间,几乎90%广告都会往足球上靠,那样反而没新鲜感,让人记不住”。最终,两则世界杯广告的背景,都是纯色的画面。

这个逆向思维特别好,也特别逆向巴甫洛夫,如果跟世界杯有关,就好比在人们吃饭上菜的时候,再配一段表演,也许无法出位,无法被人记住。所以干脆,放弃跟世界杯相关吧,在吃饭的时候上一盆屎,这下你们都能记住了吧?

在下载量虚到可以造假的情况之下,拿什么来衡量所谓的好的广告效果?如果把谎话重复一千遍,能否被认定为真理?一万遍呢?一百万遍呢?在这么大的投放量面前,被记住显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真的这样的记忆就是有效的么,人们会愿意吃那盆屎上面的“嗡嗡嗡”么?

叶大师的成功与幸存者偏差

在那篇文章中,有两个片段

——春兰空调的老总提出的市场目标是:“以后中国的空调这盘棋要由春兰下,春兰要做市场老大。”叶茂中提出了“一杆打进6个台球”的创意。1990年前后,中国盛行一股“台球风”,“那时大家都知道,一杆打进两个球非常难。要是一杆能打进六个台球是不是就更牛了?做成广告,太有记忆点了。”叶茂中说。

——他(叶)的公司服务的第一家客户是“小雨点饮料”。那时,小雨点饮料刚进军北京,急需打开市场。他为其策划了“寻找小雨点”的创意。他编了一个这样的寻人启事,多家媒体刊登、播出:黑龙江有一对年轻父母,赶到北京来,紧急寻找一个身高19厘米、穿红色衣服、戴一顶小红帽的小雨点。提供线索者,他们将用东北人特有的方式感谢。寻人启事闹得满城风雨时,叶茂中揭开谜底:“小雨点”是一款饮料,近期已经在北京上市,凡是打通电话询问详情的民众,公司将以赠饮的方式拜谢。这款广告成为叶茂中此后策划生涯的一个缩影:最初阶段的客户多是与他一样在摸索、成长的乡镇、民营企业。他们在野蛮生长的阶段,需要某些溢出常规的创意引人关注,而叶茂中则契合了他们的需求。

春兰空调今安在,小雨点又何处寻?

当然,企业的兴亡,并不百分之百关联于市场策略,更别说某一时刻的广告投放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广告人,叶茂中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手中,似乎没有失败的案例,在他的名头之下,是一连串众人皆知的广告策划案例,甚至在互联网时代,叶大师也意识到 “做广告是洞察人性,无论时代怎么变,人性不变”。在赶集网、人人车,知乎、马蜂窝上屡屡斩获大单。

可以想象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世界杯期间,你选择1000个人,在每一场比赛之前,告诉他们一半A队会赢,告诉他们一半B队会赢,那么到最后,大概有十几个人会根据你的指示买彩票之后获得连续的成功,变成富翁。他们就是幸存者,这个实验也叫做幸存者偏差。也就是只要你做过足够多的广告案子,而且他们投放量也足够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些被人们认知,而且人们也只会认知到这些。

逆向巴甫洛夫 叶茂中给世界杯观众洗脑了么?

无疑,叶大师是幸运的,作为第一代本土广告人,他有足够大的实验场;叶大师也是勤奋的,在这个实验场上,他做了足够多的广告案例;叶大师也是“成功”的,他收获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叶大师的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作,赶集网的小毛驴被58的大幂幂赶走了,黄渤比出来的人人车也快被滴滴收入囊中,不知道未来的马蜂窝和知乎会走向何方?

广告并无雅俗,情感天下共通

那片采访中的最后写道——7月2日,世界杯直播期间那些“洗脑”广告依旧如火如荼地播放。那天下午叶茂中靠在沙发上,面对墙上自己画的水墨荷花,自嘲道,“我觉得我的生活还是比较艺术化的,甚至是高雅的,怎么一出手就干(这些俗广告),说明我是真的懂市场,知道俗人喜欢什么。”

市场?俗人?

叶大师可能没有搞清楚一件事,他并不知道俗人想要什么,俗人也有俗人的生活和品味。他只知道,所有人不想要什么,他一直在做逆向的巴甫洛夫,把屎盆子端上餐桌,可能就是他所谓的洞悉人性。没错,这样不管是对俗人,还是对高雅的人,都很有用,因为人们讨厌垃圾,讨厌屎的感情是共通的。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工具,本无雅俗,也无高下,更没有人能真正定义广告该如何去做。但作为大众传媒当中的一部分,广告应该承担起这个社会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作用,用创意去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正义、勇敢、幸福、快乐、自由等等,这些人类心中共通的正向感受,将好的产品,连接到这些感受上,让人们在购买产品或者享受服务的时候,是一种享受大餐的美妙,而不是躲避屎盆子的厌恶。

最后,在一些高价值的产品中,诸如奢侈品、时尚品、珠宝、汽车上,似乎看不到叶大师的身影,在这些需要人们美好感情的产品上,叶大师的逆向巴甫洛夫可以休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