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世界盃上,總有個冠軍,淘汰賽中,總有個輸贏,哪怕是殘酷的點球大戰,也規則分明的告訴我們誰才是勝利者,有裁判在場時,一切都有個對錯,哪怕判錯了,但依然要按照裁判的繼續,這就是球賽,就像經典的足球上的黑與白,涇渭分明。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可生活,並不像一場球賽,沒有那麼多明確的規則,也沒有個裁判不停的盯著去判罰,更沒有一個最終的勝負和對錯。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又該如何決定自己該如何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比如當我們墜落生活的谷底,面對一個能夠翻身的機會但有可能會損害到他人的時候,該如何抉擇?如果這種傷害,甚至別人都察覺不到,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呢?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在一部電影-《妙筆生花》(The words 2012),我們能夠瞥見一些人們在面對一些選擇時候的環境與心境。這部片子很有趣,結構有點像《盜夢空間》,用了一個敘事學裡面的手法——越界。說白了,就是在嵌套的故事裡面,有一些橋,讓故事之間還有著鏈接。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作家A

這部電影講了三個作家的故事,他們或真實或虛構。整個片子的故事是作家A在讀他的一個新作品,而這部作品,寫的是一個作家B,在成名之前貧困潦倒,才華不被賞識,但在他巴黎蜜月之旅上,妻子給她買了個古董包裡面,竟然有一份小說的手稿,也就是幾十年前二戰期間作家C的寫的一部小說。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作家B

作家B看了小說之後夜不能寐,甚至不自主的將小說打印了一份,而陰差陽錯地這份小說出版了,作家B也大獲成功。而此時,已經年邁的作家C看到了這部成功的小說,去找到了作家B…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作家C

片子好看的首要原因,是所有演員的顏值統統在線,其次是故事有些新意,用了三層嵌套,A作家講述他的作品,關於B作家發表了一部成功的小說,而這部小說是幾十年前C作家遺失的作品,這部作品是關於二戰期間C作家跟他妻子的愛情故事。但可能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過多,導致片子最後有些散架。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我們該用什麼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但這些並不重要。在影片的流動過程中,幾乎從來不看小說的我,甚至有一種要寫一部小說的衝動。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從未經歷的事情,也有很多我們不曾面對的選擇,小說或者電影就如一面鏡子,為我們呈現出一種情境,而我們不僅僅看到的是主角在這種情境下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鏡子中,看到了自己在面臨這種情況下的思考與抉擇。

當我們貧困潦倒的時候,抄襲一個可能都已經去世的作家的作品發表並獲得成功,這樣的機會,我們是否能夠經得住誘惑?

而在獲得成功之後,我們的心中是否心安理得,還是充滿了負罪感?

當被抄襲人找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勇敢的站出來承認,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掩蓋?

我們能否跟最親密的人坦白我們心中這個天大的秘密?

我們又該如何慢慢的走出這件事情的影響,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繼續面對這個漫長的人生?

一部好的作品,並不僅僅有感官上的刺激,更要有靈魂上的拷問。

這一切,都在兩個字上——“如果”。

如果我是主人公,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我面臨如此的困境,如果我此刻正經受著身心的膠著,如果…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無法得出如足球勝負一般精準的答案,只能不斷的拷問自己,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該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選擇,如何去行動,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行動,最終達到平衡。

所以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說那部電影,而是想說,是電影、小說或者故事裡面的框架、情境,讓我們不斷地深入思考,不停的預設,不斷地拷問,在一種艱難的抉擇下,如何讓自己身心合一的坦然面對。

所以,對於每個真實或是虛構的故事,嘗試著問一句如果,設身處地的去思考,也許就會發現,懂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在故事中動一次真情。世界並不複雜,它並不需要勝負,一切都在我們所做的,與我們是否能夠理解我們所做的之間徘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