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中国经济真相:最致命的三个软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一个国家经济的富裕,主要体现在或者标志是这个国家要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品牌。

我认为品牌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制造的品牌,一个是科技的品牌,另外一种品牌,很难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我姑且把它称为文化品牌或者品位品牌。

就我个人来看,中国经济转型还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我们的经济转型应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才刚刚开始,没有取得成功。

我们的劣势和弱项在哪里呢?我想就我前面讲的三个品牌概念,就可以概括我们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大的缺陷,最重大的劣势和我们的弱项,我们的软肋。

01

第一个软肋,我们缺乏掌控世界产业命脉的真正的核心的技术。

这个核心技术是什么呢?

我请教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我们有时要多多倾听企业家特别是最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观察,任正非先生讲,我们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距是两个字,各位朋友听清楚,这两个字叫软件。

我们今天所谓的信息科技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所有这一切靠什么来支撑呢?就是靠软件。

我们今天的手机、电脑,背后都是软件,是它最基础的科技。软件背后是什么呢?软件背后是算法,算法背后就是数学。

我想这个简单的原理告诉我们,我们要追赶美国,追赶这些先进国家,不是我们今天这个玩法就能玩出来的。

在座各位,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身边的朋友,你的小孩,你的朋友的小孩,有多少人沉下心来静下心来研究数学、研究化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宇宙学,有多少?

02

第二个软肋,是最尖端的制造、高精尖的制造。

我们和德国、日本的差距非常的巨大,所以任正非先生讲,我们和欧美、日本的差距是三个字,叫高精尖,在座的各位要知道,我们今天生产手机也好,生产汽车也好,生产几乎所有的东西,我们很多最尖端的设备我们没有,最根本性最尖端的材料没有,最尖端的工艺我们没有。

最近参观很多厂,包括几家手机生产厂,包括电池厂家,基本上都有一些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大家去看一看,在那些自动化生产工厂里面,都是谁的设备呢?包括华为的手机生产厂,里面的机器手,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牌。

我前不久在北京热电厂去参观,让我非常震惊,我们热电厂里面的内燃机这个设备,中国业生产不了。

更不用说飞机发动机,我们完全没有办法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动机,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材料、就是工艺,就是设备。

所以非常坦率的说,如果我们今天我们的企业家朋友,年轻的,我们天天还是玩什么商业模式创新,天天玩这些虚拟经济,我们的高精尖制造,我们什么时候会赶上呢?

03

第三个软肋,就是缺乏真正能够引领世界的品牌。

我有时候在想,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为什么奢侈品牌一窝蜂的仍然是欧洲的,有少部分是日本、美国的,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世界上站得住、立得稳、有名的品牌呢?

我想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投机取巧,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个热衷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这样的国家、民族,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让世人相信的品牌。

04

朋友们,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已经太多了,所以中国经济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我想从我的理解,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要取得成功,至少有四个方面我们要下最大的决心,我们来改革,我们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不可能成功。

我说得悲观一点,第一个最关键,中国能否建立起企业家本位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官本位与创新、创造从根本上来讲是格格不入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文件,当时看了以后我们非常兴奋,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决议明确讲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不在座各位朋友怎么理解这句话,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一句话,让企业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今天做到了吗?我们今天没有做到。

我跟很多企业家交谈过,今天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感到非常焦虑,感到非常困惑,感到非常苦恼,感到非常的忧虑,为什么?

他们担心财富的安全,他们担心产权的安全,他们甚至担心人身的安全,他们的权利能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我多次讲过,中美贸易战我们的对手是美国,我们有没有思考过,美国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当然有它的问题,但是有一条,朋友们思考过没有,在任何时候全世界只要有风吹草动,全世界的资金财富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都要跑到美国去,我想请问各位,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美国会成为全球财富的避风港呢?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富裕发达的国家,我们必须要健全我们的法治,让中国真正成为财富的避风港,不仅让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富人能够安心在中国投资,安心把财富放到中国,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企业家、投资者都能够安心到中国来投资理财,这个国家才能变成真正的富裕强大的国家。

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建立呢?

那就是要尊重宪法,建立真正的法制独立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建立一个企业家为本位,充分尊重企业家,保护企业家产权,保护企业家所有权利的法治社会。

今天我们做到了吗?今天我们离这个很远,甚至越来越远。

很多企业家敢怒而不敢言,一个小小的科长都可以到企业去刁难一番,甚至设置很多杠杆。

我们每年财政收入飞速增长,仍然不够养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企业家为本位的社会,这个国家要富裕强大,几乎不可能的,经济转型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教育和科研体制,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鼓励独立自主、独立思想、独立研究的创造和教育科研体系。

如果朋友们问我对中国经济、对中国社会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教育,我没有办法展开这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说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我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你们到中国的神州大地去看一看,最漂亮的楼绝对不是大学,更不是中学小学,是什么?是政府的办公大楼。政府的办公

大楼比所有大学、中学、小学都要漂亮,你能说这个国家是重视教育的国家?

第三个,我们怎么解决我们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

从短期来看,制约中国经济转型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脱实向虚,什么是脱实向虚,就是大家都玩虚的,都想玩金融,都想炒房子。

我举一个数据大家知道中国脱实向虚到什么程度,三千多家上市公司,2017年年底的利润,银行板块+房地产板块,这两个板块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差不多80%。这样的经济结构是合理的吗?这样的经济结构是正常的吗?一个金融机构一个银行动辄赚几百亿、几千亿,中国有哪一个制造企业哪一个科技企业赚几千亿啊?一家都没有。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把钱拿去炒房子,最近有官方数据,A股上市公司炒房资金超过一万个亿,全部是玩虚的,全部是想赚快钱。

这不能怪企业家,这应该怪我们的政策,这应该怪我们各级政府的政策。

我在很多场合讲过,房地产的政策是中国过去十多年以来最失败的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长期巨大的伤害。

北上广深包括成都这么高的房价,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父母的帮助根本不可能买房,我们二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研究数理化吗?我们什么时候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什么时候让做实业的做科技的能够赚大钱?

亲爱的各位朋友,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经济转型、什么创新驱动发展,就将是一句空话。

最后一点,是说给我们企业家朋友听的,我们能不能安静下来,我们企业家朋友能不能安静下来,我讲的很多话很多朋友听了以后不高兴,我们今天所有的很多创新,在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号下所搞的创新,我敢说90%都是伪创新,玩玩商业模式,急于套现,今年创办,明年估值五个亿十个亿二十个亿一百个亿,今天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急于套现的社会。

前面讲到新材料、新工艺、高精尖设备,不是玩商业模式可以玩出来的,所以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我们的投资者我们的企业家,能否沉下心来,我们能不能坚守十年,坚守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而不是去玩商业模式,去玩估值。

我现在看到这些投资界的情况,我作为一个独立的旁观者,我看得是心惊胆战。

现在很多企业你根本不用去问这个企业是做什么的,你根本不问这个企业的业务是符不符合法规,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而是问他估值在一年之内涨到五倍还是五十倍,我想这样一种风气,如果不能根本的调整,我们的经济转型怎么能成功呢?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一切的成功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企业家,还是学界,还是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经济转型的成功取决于一句话,我们能不能安静下来。

中国经济真相: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供需失衡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方面,供给侧的工业生产相对旺盛,企业盈利稳步增长,表现出相当的韧性。

另一方面,需求端的“三驾马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增长前景堪忧。

分析表明,在宏观经济政策阴晴不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三大幻觉”持续扰动:

1.“价格幻觉”(Price Illusion):供给侧改革压缩部分行业的产能,带动PPI走出长时间的通缩,价格冲击导致上游企业盈利大幅改善。

价格走高必然推动供给响应,供改行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上升,供改与非供改行业产出增速缺口出现收敛,工业生产整体呈现出繁荣的幻觉。

2.“盈利幻觉”(Profit Illusion):工业企业盈利修复与利润高增长,掩盖了行业结构上的矛盾。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导致上游行业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的侵蚀;另一方面,“紧信用”和严监管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账期拉长,资金链紧张使得账面盈利的真实性存疑。

3.“统计幻觉”(Data Illusion):工业生产数据的高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幸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所产生的“统计幻觉”。

在计算同比增速时,统计局很可能对基期数据进行了回溯调整,将部分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而规模缩减、或是退出生产的企业剔出样本。“幸存”的企业承接了原属于被淘汰企业的部分订单,使得可比口径之下生产指标的同比增速“看起来很美”。

“三大幻觉”下的供需失衡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1

生产景气的“三大幻觉”

生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景气表象,主要受到 “价格幻觉”、“盈利幻觉”和“统计幻觉”三大因素的误导。

相较之下,疲弱的需求数据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

1. 价格幻觉:供给侧改革的冲击

次贷危机爆发后,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揽子稳增长措施,避免了经济硬着陆。

但是,刺激政策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助长了一些行业“非理性”的产能扩张,导致传统行业普遍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分化加剧背景下,实体经济陷入严重通缩,从2012年3月起出现了长达54个月PPI通缩期。

图3 : 供给侧改革前PPI连续54个月“通缩”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016年全面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PPI走出了通缩。

供给侧改革直接压缩部分行业的产能,供给收缩导致煤炭、以螺纹钢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和以铜铝铅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均出现大幅的持续上涨,直接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和PPI在2016年底都走出了通缩。

图4: 供给侧改革后黑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图5: 供给侧改革后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升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供给压缩带来的价格上升增加了实体企业的盈利,在行业产能受到压缩的同时,幸存下来的龙头企业分享了大部分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

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压缩产能,供改行业平均产出增速大幅下滑,并于2016年底降至最低点。

从增加值增速的角度而言,制约供改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巡查对生产持续压制的力度,力度越大则增长越慢;制约非供改行业的主要力量来源于需求端,需求越弱增长越慢。相较于去年,今年的变化是对生产的压制减弱导致供改行业增长上行,而需求的持续走弱导致非供改行业增长下行。

图6 : 供改与非供改行业产出增速从分化走向收敛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 盈利幻觉:价格扭曲和账期拉长

2017年以来的企业利润高增长可能也是一种“幻觉”:一方面表现为价格结构性扭曲(PPI与CPI缺口)之下,上游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的盈利出现分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拉长,盈利并未转化为坚实的现金流。

(1)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价格冲击改善了部分上游行业的盈利能力,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抬高其他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为代价。这种价格结构性扭曲导致了上游行业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的侵蚀,使得上游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盈利出现分化。

图7 : 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产生的价格扭曲使得中下游企业盈利受到侵蚀。

(2)企业应收账款账期普遍拉长,尽管账面盈利颇丰,但企业实际到手的资金要大打折扣。

事实上,企业应收账款账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宏观经济表现的恶化。

3. 统计幻觉:“幸存者偏差”

2017年以来企业利润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幸存者偏差”所产生的“统计幻觉”。

在供给侧改革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之后,幸存下来的企业由于承接了原属于被淘汰企业的订单,可比口径下产出数据明显好转,这也使得工业统计数据“看起来很美”。

“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只关注了经过某种筛选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或者逻辑谬误。

一个典型的证据是,2017年以来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数据,例如工业企业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与依据其公布的利润和收入的绝对数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明显的裂口,背离逐渐加大。

国家统计局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 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的样本进行调整,因此部分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导致规模缩减、或是退出生产的企业将不再纳入统计局的计算样本。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减少超过1.1万家,缩减幅度达11.1%。其中钢铁、煤炭企业数量缩减的幅度分别超过50%、30%。而在此期间,非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上升了约1,500家,升幅约为0.5%。

图11 : 2016年初以来,供改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减少了11%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在计算同比增速时,统计局很可能对基期数据进行了回溯调整,而历史的利润和收入数据却并未进行调整。

例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7年之前统计局公布的累计同比增速与根据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大体保持一致。

但自2017年9月,两者间的差距逐渐拉大。2018年6月,官方公布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0%,但依据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12.4%,两个不同数据口径描绘的生产图景截然相反。

图12: 收入可比口径增速与计算增速背离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图13: 利润可比口径增速与计算增速背离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

生产终将向需求收敛

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有下行压力,内外需均承受压力。

(1)消费方面,居民名义和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下滑、前期居民加杠杆购房透支了长期消费能力,均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即使考虑到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下半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的上升空间仍然有限。

(2)投资方面,房地产调控仍将持续,在融资约束下占比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继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情况将取决于政策刺激下基建反弹和制造业回升的力度。

(3)进出口方面,在贸易战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下半年出口将面临较大压力,顺差将趋于收窄甚至转为逆差,净出口对GDP增长大概率仍为负贡献。

图14: 居民收入增长变缓,消费增长空间有限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图15: 受融资约束,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下滑

中国经济最致命的三个软肋和扰动经济的三大幻觉

资料来源: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正确认识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而言十分重要。

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市场功能,减缓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断干预,稳定市场预期。

其中,适当激活信用,疏通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适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有助于缓解目前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化解供需失衡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