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詩詞閒話125-爺爺杜審言的祕密 爲什麼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老街見到一個問題:杜甫爺爺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什麼被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一、這首詩誰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說過這首詩是初唐五律第一。

胡應麟的《詩藪》是詩歌評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胡應麟在《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初唐五律,必推杜審言為作者”。這兩句話可以看作胡應麟對於杜審言的律詩非常推重,稱之為“首倡”,基本可以看作第一人的意思。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是杜審言最有名的一首五律,但是我讀書少,不知道胡應麟有沒有說過這首詩是“初唐五律第一”?至於是不是其他人這麼說,我也不知道。但是看到網上好多人說是胡應麟的評價,還有學生試卷中也這樣說,這個我真得搞不清楚,有人知道的話請告知一聲,謝謝。

老街詩詞閒話125-爺爺杜審言的秘密 為什麼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二、律詩“黏連”標準的確立

我在以前的文章或者問答裡寫過,五言律在南北朝就有。成熟的律詩有四個標準,平仄、對仗、黏連和押韻,在南朝後期就有律詩完全具備這四個條件。但是其中的“黏連”多是無意識而成,因此很多的早期律詩是“失黏”的,包括初唐和盛唐,都有不少失黏的律詩。

而杜審言的五言律基本四個標準都具備,例如下面這首著名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再看一首《登襄陽城》 杜審言(約645-約708)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可見杜審言和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貢獻,首先在於律詩體式的完備,下面看看沈、宋二人的五律:

夜宿七盤嶺(唐·沈佺期)(約656 - 約715)

獨遊千里外,高臥七盤西。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扈從登封途中作(唐·宋之問)(約656 - 約712)

帳殿鬱崔嵬,仙遊實壯哉。曉雲連幕捲,夜火雜星迴。

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這三個人的五律已經是完全標準的五律,平仄、對仗、黏連和押韻無疑錯誤,特別是黏連,完全是有意識的避免失黏。至於胡應麟為什麼說杜審言為“首倡”,或許是杜審言年齡比沈宋大一些,或者胡應麟認為杜審言的成就比沈宋更大一些。

老街詩詞閒話125-爺爺杜審言的秘密 為什麼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三、 景物的特點 盛唐氣象從此入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先看看前人詩話裡面的評價,方回《瀛奎律髓》評價到: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起句為題目。審言於少陵為祖,至是始千變萬化雲。起句喝咄響亮。

《詩藪》評價為:初唐五言律,杜審言《早春遊望》、《秋宴臨津》、《登襄陽城》,陳子昂《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李嶠《侍宴甘露殿》,蘇頲《驪山應制》,孫逖《宿雲門寺》,皆氣象冠裳,句格鴻麗。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元朝的方回說“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 杜審言中間四句承接開頭的兩句,描寫景物景,然後最後一聯用抒發感情結束。律詩的章法一般首聯破題,中間二聯情景承接,尾聯結束時無論以景還是議論,背後都是抒發的感情,留有餘味。

胡應麟說道“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氣象冠裳,句格鴻麗”。這一句簡單一點說就是作詩一定要注意,景物格局要大,即後來所謂的“盛唐氣象”。胡應麟還特意舉例的多首詩來說明, 詩友們可以比較一下這一首:

1、晚次樂鄉縣(唐·陳子昂)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瀛奎律髓》評價陳子昂的《晚次樂鄉縣》:“盛唐律,詩體渾大,格高語壯。晚唐下細工夫,作小結裹,所以異也。學者詳之。起兩句言題,中四句言景,末兩句擺開言意,盛唐詩多如此。全篇渾雄整齊,有古味。”

不過要注意的是陳子昂的這一首的一個小問題,第二句和第三局是“失黏”的: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

老街詩詞閒話125-爺爺杜審言的秘密 為什麼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四、句法的變化與詩家語

大家都知道杜甫說過“詩是吾家事”,不僅是指爺爺杜審言傳世了不少優秀的詩篇,更重要的是杜審言在很多方面都有開創和傳承發展之功,下面說一下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句法的變化。

杜甫句法的多變是其律詩的特點之一,我在《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 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引用了杜甫的名句: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杜甫把重點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寫,是側重的寫法, 香稻與鸚鵡 ,碧梧與鳳凰的顛倒與聲律無關,純粹是為了修辭的需要。這句話要是改成“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也符合聲律要求。

杜甫其他的句子如《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還有《曲江對雨》:“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這些句子與散文語都有不同,一是濃縮和簡化,二是正常語序的變化,詩家語常常把主謂賓補得順序打亂。這裡可以看出杜甫對於其祖父的繼承和發展。

杜審言有一首詩《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五首 其二》,第三聯就有這個特點:

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玉泉移酒味,石髓換粳香。

綰霧青絲弱,牽風紫蔓長。猶言宴樂少,別向後池塘。

第三聯是“綰霧青絲弱,牽風紫蔓長”,正常的語序是主語、謂語、補語:“青絲綰霧弱,紫蔓牽風長。”青絲垂掛在霧中而顯得柔弱;紫色的藤蔓在風中飄拂看上去很長。也可以把“綰霧”看作是青絲的定語,“牽風”看作紫蔓的定語,唐人雖然不講什麼主謂賓等等,但是句法變換卻和英語有相似之處,大家翻譯成英語看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老街詩詞閒話125-爺爺杜審言的秘密 為什麼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結語

杜審言被認為初唐律詩的首倡,是有道理的,杜審言至少有三個貢獻:

第一是景物氣象的描寫,胡應麟說道“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杜審言詩對後人的“盛唐氣象”有開創之功。

第二、律詩“黏連”的標準確立與推廣。

第三、句法的變化。因為格律的束縛,造成了律詩句法的多變。 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變化,因此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