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三聲禪鐘敲罷,嘉賓正襟危坐。第十四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德跡齋《簫說人生》的第一期拉開大幕。特邀嘉賓譚寶碩老師款款走來,一襲白衣,一根長簫。

德跡齋掌門人劉曉寧女士隆重介紹了特邀嘉賓譚寶碩老師和徐美婷老師。在一陣掌聲中,譚寶碩老師和徐美婷老師的合奏開始。

簫是風吹過竹子創造的聲音,是屬於自然天地的音樂。有的人從簫聲中聽出了悲愴悸動,有的人從簫聲中感受到磅礴大氣。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簫聲入骨、入髓,聽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一曲吹罷,嘉賓們都屏住呼吸。譚老師談起了人生百年,吃穿有度,無度的是我們的知識和閱歷。宋代一首詞寫的好:“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保持淡泊心境,欣賞體驗生活,品味感悟人生,便是一種超然脫俗的幸福。那來自一瞬間幸福,便可以常駐心間。在一曲《高山流水》中,譚寶碩老師當場潑墨作畫,行雲流水,灑脫自然。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簫聲琴聲清新淡雅,嘉賓們如痴如醉不思凡物。雙眼微闔,跟著音樂在空氣中撥動著琴絃。聽眾們有的年到中年,有的還是孩童,每個人都痴痴的聽著、望著。曲中萬象,心中萬千感嘆。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這一小小的陋室,在譚老師的音樂構建中,欣賞了韋莊的詩,宋代的詞,為漢宮的昭君惋惜,與清代的龔自珍共情。在一曲《昭君怨》中,前段飄渺傷感,後段堅決悲憤。彷彿感受到一個傲骨美人悶做雕鞍,思憶漢皇。在一曲《落梅風》中,譚老師講述了晚清的龔自珍十年蹉跎,一身錚錚傲骨,最終被貶還鄉時,發現了十年前收集的海棠花瓣,做了一首《已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簫聲中,我們感受到了歲月的流逝,人經歷經坎坷後回望十年的自己,百感交集。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遠方煽風點火,雨夜撒悲奏。雨總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感嘆。譚寶碩老師引用了蔣捷的《虞美人》,表達了少年、中年、晚年聽雨的感嘆。又用簫聲對應,少年時音樂歡快跳躍,鮮衣白馬;中段音樂節奏變緩,由於中年辛酸歷遍;後端沉鬱悠遠。一切皆已成感嘆,萬緣皆放下。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簫說人生》是德跡齋與譚寶碩聯袂打造的一系列雅集活動。通過簫樂為媒介,讓嘉賓在此放下凡事瑣事,舒緩心靈,感悟人生。為生命增加藝術的深度,為靈魂添加文化的安寧。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德跡齋|第十四屆文博會文化配套活動~《簫說人生》

活動圓滿落幕,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